友軍為何總是出工不出力?國軍敗仗鐵律:派系林立,打仗還看關係

答案就是派系林立。

國軍的派系,早在孫中山依靠軍閥建政時就已產生,後來幾經整編平叛,終於成立了統一指揮的國民革命軍。

友軍為何總是出工不出力?國軍敗仗鐵律:派系林立,打仗還看關係

圖:德械裝備的中央軍

而實際上,第一批成立的8個軍,在本質上分為8個派系,在接下來的北伐戰爭中,當局又收編了各路軍閥,這就使本來已經複雜的派系環境更為複雜。

歷經抗日戰爭的擴編、縮編,依然還有如下派系——

大派系有中央軍(以蔣為首),整編師(軍)計有44個

桂軍(以李宗仁為首),整編師(軍)計有3個

晉軍(以閻錫山為首),整編師(軍)計有5個

滇軍(以盧漢為首),整編師(軍)計有3個

綏軍(以傅作義為首),整編師(軍)計有3個

友軍為何總是出工不出力?國軍敗仗鐵律:派系林立,打仗還看關係

圖:桂軍

此外,還有相對弱小或分散的派系,如粵軍、西北軍、東北軍、川軍、陝軍、馬家軍、鎮嵩軍,甚至還有接受當局改編的偽軍諸派系。

不僅如此,即便是中央軍,還分嫡系和旁系,嫡系之中又分為若干大小派系。大者如陳誠的土木系、胡宗南的黃埔系,小的如杜聿明、王耀武等等。這些大大小小的派系,既互相利用,又互相猜忌,使一支名義上統一的軍隊各搞一套,有如諸侯割據。

在地方派系中,川軍雖然擁有9個整編師,但內部派系繁多,有潘文華、鄧錫侯、劉文輝、王陵基、楊森五派。

友軍為何總是出工不出力?國軍敗仗鐵律:派系林立,打仗還看關係

圖:奇怪的是,老蔣竟然也容忍這樣掛晉綏軍的名號

其他各派大抵如此,不再贅述。

儘管如此,各地方實力派系仍然在謀求新的發展,就連中央軍也在發展中衍生出新的小派系,比如被稱為“三小派”的宋希濂、羅廣文、李彌。

隨著戰爭的擴大,老蔣的主力不斷遭到重創,甚至是被殲滅。他不斷依靠二線兵團去重新成立新的部隊,地方實力派也在同時尋找機會擴編武力。

從表面上來看,老蔣的中央軍在整個軍隊中,佔據了一半以上的兵力,也因為他的“獨大”而成為“盟主”。但實際上,另外一半看似鬆散的地方軍系,卻各自或明或暗地反對蔣。

比如李宗仁的新桂系,在抗戰勝利之後雖然只擁有3個整編師(軍),卻不斷壓蔣,且從1947年開始陸續擴軍,至1949年已擁有8個野戰軍。

作為新桂系第二號人物的白崇禧,還利用自己華中軍政長官的身份,在廣西和湖南自編了8個新編軍。

派系的不斷複雜化,使得國軍內部矛盾重重。嫡系看不起旁系和雜牌,作戰時總讓雜牌充當炮灰。雜牌則為自保,出工不出力,在同一系統中又有爭權奪利而產生矛盾。

1947年的魯西南戰役期間,作為中央軍的整編第66師被圍於羊山集,負責指揮的第2兵團司令官王敬久,命令雜牌劉汝明的整編第55師和整編第68師急速馳援,但劉汝明的兩個師先前已經遭到過我軍打擊,此時為了保存實力和自己的資本,名義上服從出援的命令,實際上卻行動緩慢,坐看整66師全軍覆沒。

友軍為何總是出工不出力?國軍敗仗鐵律:派系林立,打仗還看關係

圖:注意地圖上83、25師距離

又如1947年初的山東戰場,整編第74師被圍於孟良崮,因師長張靈甫與同系同僚李天霞不和,導致李天霞的整83師不以全力解圍,其他兩路的旁系整編第25師和桂系第7軍也是出工不出力,僅僅做個姿態而已,以致張靈甫直接向外圍的嫡系第8軍和整11師求援。但遠水解不了近渴,整74師的覆沒就這樣成了定局。

荒唐的是,在戰後的檢討會議中,負有責任的李天霞、黃百韜、鍾紀等人都沒有受到懲處,還在半個月後被分別授予三等和四等雲麾勳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