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絲萬縷總關情,能吃上這樣的美食最“幸福”!

千丝万缕总关情,能吃上这样的美食最“幸福”!

千丝万缕总关情,能吃上这样的美食最“幸福”!

“湯餅一杯銀線亂,蔞蒿如箸玉簪橫”,初次聽到這句宋代詩人黃庭堅的名句時,很多人都無法把這麼細膩唯美的詩句和食物搭上關係,可它恰恰形容的就是——面線。作為閩南地區一道傳統美食,很多人都知道它的營養和價值,還有富貴吉祥、長壽的寓意。

千丝万缕总关情,能吃上这样的美食最“幸福”!千丝万缕总关情,能吃上这样的美食最“幸福”!

作為本土地道美食,在塗嶺鎮幸福社區就有著二十多戶人家從事手工面線的製作,卻還是供不應求。除了日常飲食需求,更多時候因著面線的美好寓意,作為贈禮佳品送給親朋好友。

手工面線

千丝万缕总关情,能吃上这样的美食最“幸福”!

早在2016年,我們就對幸福社區手工面線的製作過程有過詳細的報道,想知道一根根細小面線是如何形成的,可以點擊鏈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wMTI0Mzc4Ng==&mid=2650002255&idx=1&sn=4abb73226fef74221a34fe7bb298abbd&chksm=8ef79eaab98017bcb2dd94d75b3d7ec95a04f9e2f095739989e32eb1291a2df09e112cf93307&scene=21#wechat_redirect

千丝万缕总关情,能吃上这样的美食最“幸福”!

可面線背後的文化和故事卻很少人知。關於面線的由來,有一個傳說。

千丝万缕总关情,能吃上这样的美食最“幸福”!

據史料記載,公元684年,武則天廢唐立周,這讓一批忠於李唐的老臣們頗為不滿,他們紛紛辭官隱退,惜才開明的女皇武則天,為挽留這批老臣,便下了一道“不得挾帶私鹽出城”的聖旨,鹽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必需品,不能挾帶私鹽出城就是暗示他們要知難而返,繼續為朝廷效力。

車到山前必有路,船逢橋頭自然直。一位老臣想出了個好主意:既然不能光明正大地帶鹽出城,那把鹽加到主食中帶上路不就成了嗎?於是,這帶著淡淡鹹味的面線便應運而生。

千丝万缕总关情,能吃上这样的美食最“幸福”!

解決了途中食鹽的難題後,這位關西籍老臣便攜帶家人一路向南遷徙,而陪伴他們南遷的面線也逐漸成為了他們喜歡的一道美食,只不過,此時的面線並非如今我們吃到的細細的面線,而是北方的擀麵。

他到南方後把吃不完的面線放在竹竿上晾曬,發現麵條不斷的往下墜,提起來慢慢一拉,越拉越長,越拉越細,他就一直研究,探索出如何把這個面跟食鹽的比例適當調配好,才變成現在這種面線,流傳到現在。

千丝万缕总关情,能吃上这样的美食最“幸福”!
千丝万缕总关情,能吃上这样的美食最“幸福”!

由於年代久遠,我們已無法考證這位唐代“衣冠南渡”的關西籍老臣的姓名,這讓我們頗有幾分遺憾,但由他首創的面線這道傳統美食卻生生不息的延續了下來,成為當地村民日常生活中一道非常重要的美食。

千丝万缕总关情,能吃上这样的美食最“幸福”!

或許因為它本身具有的潔白、細長的特徵,每逢佳節,面線就被賦予各不相同的吉祥名稱,家裡老人過生日,兒女祝壽送面線,就稱“壽麵”。婦女分娩坐月子用面線為主食,佐以蛋酒、雞湯,就稱為“誕面”。而結婚訂親男方送女家的面線叫“喜面”。遠離家門返家或者有遠道而來的客人入門,煮麵線加兩個蛋款待,就被稱為“太平面”。

千丝万缕总关情,能吃上这样的美食最“幸福”!千丝万缕总关情,能吃上这样的美食最“幸福”!

製作面線,最複雜的恐怕就要數串面、牽面、拉麵這幾個步驟了。和好的面纏繞在兩條平行的竹竿上,面的粗細程度以及兩根竹竿之間的距離都需要掌握得非常到位,沒有經驗的人是很難做好的。當串好的面被一個個的懸掛在木架上,用手抓住另一支竹竿使勁地拉,面線會變得越來越細。

千丝万缕总关情,能吃上这样的美食最“幸福”!

只要天一放晴,走在村裡,不經意間,你就會看到那一架架面線在陽光下,像銀絲,又像細紗,像瀑布,又像帷幔,閃爍著晶瑩動人的光芒。

千丝万缕总关情,能吃上这样的美食最“幸福”!
千丝万缕总关情,能吃上这样的美食最“幸福”!

絲絲面線牽濃情,一碗在手暖人心。作為當地的一種美食,面線在家鄉人心中的地位,不僅僅只是一碗麵,更是一種情懷的寄託,它好比北方人團圓時包的餃子,象徵著吉祥、太平。

一筷拈起,牽絲掛縷,咬上一口,柔韌滑潤,這就是面線給我們帶來的口感,這就是面線留給我們的傳統魅力。

(文/參考“遇見福州”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

往期回顧

加“大美塗嶺”

大美塗嶺,與您不見不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