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行書時,為什麼毛筆往往寫一筆就沒墨了?

一帆而過


寫行書,毛筆往往寫一筆就沒有墨了,出現這種情況,大致有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小筆寫大字。

現在不少的書法練習者喜歡用小筆去寫大字,這樣一來,就出現了令人噴飯的場面,就是每寫一筆就蘸一下墨汁。

這樣來寫字,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搞清楚毛筆的基本功能。

從毛筆的基本功能來說,毛筆的發明本來就是為了快速地書寫文字的工具,而那種寫一筆蘸一下墨汁的搞法,就使得毛筆喪失了快速書寫文字的功能,毛筆存在的價值就失去了。

第二個原因是蘸墨不夠。

我們再從毛筆的特性來分析,一支毛筆的筆頭採用大量的動物毛髮來製作,其作用就是為了吸納大量的墨汁,其目的就是為了減少蘸墨的次數,提高書寫的效率,方便人們的工作。

如果出現寫一下就蘸墨一下的情況,還有一種可能就是蘸墨不夠,寫字時不敢把墨吸足。

換句話說,這樣的情況很有可能是書寫者對控制毛筆墨汁含量的多少沒有自信,或者說不夠熟練地控制毛筆的使用,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當然,這種情況也是不可取的。

事實上,在練習毛筆字的過程中,十分講究筆畫之間的上下筆呼應關係,字與子之間的行氣的形成,顧盼生輝,相映成趣的字字關係,如果以寫一筆蘸一下墨的方式來表達,是遠遠做不到的。


因此,我認為寫一筆就蘸一下墨的寫字方法,實在是書法學習的一大陋習,如果長期這樣來寫字,就算是寫一輩子,也是枉然的,因為書寫者對工具本身的認識,以及對毛筆書法書寫要求的理解是遠遠不夠的,如果這兩者之間的基本關係都沒有搞清楚,那是寫不好毛筆字的。


布穀視界

這是一個人的書寫水平和技法問題而不是毛筆的問題。

按照常規的寫法,也就是在自由狀態下書寫,毛筆補滿一次墨可以數個或數行字的,為什麼會出現題主所述的現象呢?

是毛筆太小?

是用的狼毫毛筆?

為什麼不用適當的、高質量的羊毫毛筆呢?

是墨太稀?為什麼不用品牌墨汁呢!

是紙張不對路嗎?寫行書,應該用高質量的生宣紙啊!

題主同志,還是認真分析一下自己的原因吧……

寫行書,要重點突出“行雲流水,筆斷意連,靜中有動,動中有靜,既險又穩,神彩飛揚,墨變有度”,這些,題主都掌握了嗎?


如果沒有掌握以上的要求,那就要下大功夫去學、去悟了……

建議學習學習“三大行書”。

第一,王羲之的《蘭亭序》;

第二,顏真卿的《祭侄稿》;

第三,蘇軾的《黃州寒食帖》。

以上行書經典,要多讀,多臨,多悟。





三大行書的書寫者,肯定不是寫一個字補一次墨。關於這個,題主認真看看就明白了!


中州耕牛堂主

毛筆寫字時和字的大小(筆畫),筆的大小,墨的濃淡,紙的吸水性有關。如果選小楷筆寫大、中楷或行書就會寫一個字蘸一下筆。如果寫中、大行楷,應選中、長鋒筆,同時也要注意墨的濃淡和紙的吸水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