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情端午」一往直前的端午賽龍舟


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2011年5月23日,賽龍舟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龍舟競賽作為一項水上運動,經歷了功利性、紀念性和競技性三種基本形態。

功利型的龍舟競渡,是指起始萌生階段的龍舟競渡,從時間上講,大致在先秦。

競技型龍舟競渡,形成於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其發展可追溯至1976年舉行的香港龍舟邀請賽,此後,龍舟競賽成為現代體育項目,熱潮席捲全球30多個國家。

紀念型的龍舟競渡,形成於漢魏六朝,延續至今。吳國人周處《風土賽龍舟老照片記》是最早記錄端午競渡的文獻,說明三國時,"端午競渡"已成為風氣。

龍舟大小不一,橈手人數不一。一般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也有用紙紮、紗扎的)。

龍舟船的大小因地而異。如廣州黃埔、郊區一帶龍船,長33米,路上有100人,橈手約80人。南寧龍舟長20多米,每船約五六十人。湖南汨羅市龍舟則長16-22米,撓手24-48人。福建福州龍舟長18米,撓手32人。比賽是在規定距離內,同時起航,以到達終點先後決定名次。

漢族的賽龍舟多在每年"端午節"舉行,船長一般為20-30米,每艘船上約30名水手。

唐代詩人張建封《競渡歌》淋漓盡致地寫出了龍舟競渡的壯景。鼓聲、紅旗指揮下的龍舟飛馳而來,掉如飛劍,鼓聲如雷;終點插著錦綺彩竿,作為標誌;而龍舟則向著標飛快地馳近。

龍舟競渡

龍舟競渡

龍舟競渡

龍舟競渡

龍舟競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