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槓桿這事,一定是行百里者半九十

這篇談一點政策建議,是從建議的角度,不是從預測的角度去看問題。

去槓桿這事,一定是行百里者半九十。

去槓桿這事,一定是行百里者半九十

從傳導鏈條來看,民企到國企再到政府平臺,在緊縮和監管的擠壓下,新陳代謝,破舊立新。

以往就是最後政策繃不住,從緊縮到寬鬆,結果前功盡棄,預期逆轉,然後逆淘汰,效率最低的留下,效率最高的卻被錯殺,而且是白白被犧牲。好在中國體量大,韭菜多。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中國的國情使然,市場主體市場化程度不一,政府幹預能力太強,寬鬆去不了槓桿,緊縮才能出清,出清才能升級轉型。

所以,這一輪強監管去槓桿,從政策建議角度,我是不主張放鬆的。不是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沒有一個國家的經濟能夠隨隨便便、輕輕鬆鬆轉型升級。

道理很簡單,沒有九十年代末期的整頓,哪有後來中國經濟脫胎換骨?過程很痛苦,幾乎所有企業機構和個人都受到影響。沒有出清,就沒有升級。要是早搞幾年,效果更好。這就是我去年一直講的“遲到的出清”。

這次也一樣,要給效率最高的企業和機構形成正向預期和正向激勵,他們能存活下來,未來幾年,一定能夠擴大市場份額,引領行業發展。

如果現在轉向貨幣和信用的雙寬鬆,基本上可以說是前功盡棄、負向激勵和逆淘汰。不能再走老路了。現在要做的,就是緊信用、寬貨幣,給量不給價,保持流動性鬆緊適度,但是,用資金成本這條紅線倒逼企業轉型升級,打破剛性兌付,釋放風險,並及時處置風險點、出血點,這是排毒的過剩。

中美貿易摩擦和美國貨幣政策收縮就給我們國內調整窗口時間不多了,必須儘快完成。不然兩面受壓。我估計我們還有最多一年時間。要對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惡化有充分認識,不要僥倖,所以,必須加快內部改革步伐,全面啟動內需。放松管制、打破壟斷、監管到位、釋放潛力,實現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國家治理現代化。

去槓桿的成功標誌之一,就是有中小金融機構地方平臺破產整頓,例如城商行農商行、券商、信託、融資租賃公司等等。未來幾年,金融業的日子仍然很難過。我去年也講過,“金融王氣黯然收”,金融業的“三去一降一補”才剛剛開始。

互聯網金融的很多業態和模式已經在跑路和爆破當中,和其他金融業態一樣,最後一定是頭部化,剩下的都是大機構或者單一業務做得非常強的。

地方政府平臺現在風險也開始暴露,只不過是地方政府都不願意先暴露,大家在等,等著很多平臺都出問題,法不責眾。所以,地方平臺的問題不在於風險是否暴露,而在於風險暴露的排序。這就是國情。

中央層面要做的就是,管控好預期,不使緊縮預期逆轉。不光是要讓企業和機構形成去槓桿的穩定預期,也要是地方政府和中央執行層面的部委形成去槓桿的穩定預期,防止政策變形或陰奉陽違的執行。

資本市場改革面臨千載難逢的機會,但現在進展緩慢。註冊制被推遲,新三板幾乎被廢棄。歐美香港市場改革力度很大,中國大陸資本市場無論從發行制度還是交易制度看,改革都太慢,方式不對。

大量的企業到境外上市,本身就不正常,因為國內沒有提供很好的上市制度環境和交易平臺。存量改革阻力大、利益多,盤根錯節、積重難返。不經歷一個痛苦的改革,資本市場很難蛻變。

要儘快啟動以下幾條改革:第一,退市制度嚴格化、陽光化,無論國企民企一視同仁。第二,授予現有的兩大證券交易所更大自主權進行改革嘗試。第三,按照國際最先進標準在雄安新區組建第三家證券交易所。

要害不在於讓所謂獨角獸迴歸,而在於我們的資本市場能夠發現和培養獨角獸。

中國經濟有潛力、有韌性、有空間。只要決心堅定、思路正確、方式得當,這一輪出清過後,中國仍然會迎來幾十年的相對快速且可持續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