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賞析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

信陵君無忌

《江南逢李龜年》,杜甫絕句中最有情韻、最富含蘊的一篇。編選《唐詩三百首》的蘅塘退士在這首詩上評:「世運之治亂,年華之盛衰,彼此之淒涼流落,俱在其中,少陵七絕,此為壓卷。」將其評為杜甫七絕的壓卷之作。

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這首詩寫於大曆五年(770年)杜甫在長沙的時候。安史之亂後,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帶,和流落的宮廷歌唱家李龜年重逢,寫此詩以贈。

江南,指長江、湘水一帶。李龜年,唐朝著名音樂家,擅長唱歌。得唐玄宗優遇而紅極一時。“安史之亂”後,李龜年流落江南,賣藝為生。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 名叫李範,以好學愛才著稱,雅善音律。尋常:經常。

崔九:崔滌,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書令崔湜的弟弟。玄宗時,曾任殿中監,出入禁中,得玄宗寵幸。崔姓,是當時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龜年原來受賞識。

杜甫年少時曾「出遊瀚墨場」,常在歧王、崔九的宅第中出入,所以見過李龜年。

這兩句是互文。以前,我經常在歧王和崔九的府上遇見你,多次聽到你美妙的歌聲。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落花時節,暮春,通常指陰曆三月。

現在,江南一帶風景正好,沒想到在這落花的時節裡,又遇到了你。

這首詩的好處,就是這短短的二十八個字,卻包含了巨大的情感體量。有詩人年華逝去的感慨,有彼此經歷戰亂飄零遊離的淒涼,還包含了一個時代的感傷。可以說,這一首詩,表達出了經歷了安史之亂的那一代人的內心感受。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詩從往昔寫起,那時,還是盛唐,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那時,詩人杜甫還是青春年少,流連於王公貴族的宴會,還能聽到大唐第一歌手李龜年的歌唱。

而李龜年,則是那時最得意的藝人,他深得唐玄宗的恩寵,成為王公貴族的座上賓,他的歌聲,就是那個盛唐的象徵。

這兩句,勾連起了青春年少的杜甫與紅極一時的李龜年,點染出了曾經的那個盛世,為後兩句的情感抒發作了深厚的鋪墊。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現在,風景不殊,然而河山有異。

畢竟,一個時代過去了。

曾經青春年少的杜甫已是暮年。

曾經出入王公府邸的李龜年已流落江湖賣藝。

曾經的大唐盛世也一去不復返了。

「正是」說的似乎是「恰好」,然而,所謂的「好風景」,只是詩人的無奈苦笑而已。「落花時節」象徵著彼此的亂離飄零,象徵年彼此年華的逝去,也象徵著繁華盛世落下帷幕。

在這個凋敝的時代裡,兩個暮年流離的故人相遇,此中感慨,已是言語無法表達,所以杜甫將情感深深的藏在詩裡,藏在對往昔的眷念裡,藏在無奈的苦笑裡,藏在不經意的「落花時節」裡。

杜甫在寫完這首詩的冬天,死在了由潭州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

答者:謝小樓


謝小樓

一個人有多大的成就,除了自身的天賦之外,還要看你生活在哪個時代。杜甫出生在盛唐,他見證了唐由盛轉衰的過程,因為安史之亂,他親身經歷也親眼見識了民間疾苦,所以他後期的詩歌成為中國詩壇無法逾越的頂峰。


《江南逢李龜年》全詩如下:

岐王宅裡尋常見,

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

落花時節又逢君。

李龜年是開元年間的著名樂師,杜甫初次見到李龜年是在少年時候。唐代的王公貴族欣賞有才華的人,於是杜甫就得到岐王的器重,成為了岐王的幕僚。因此他就有機會見到名滿天下的樂師——李龜年。安史之亂之後,很多人流離失所,等到再次見到李龜年的時候,已經過去了多年,時光荏苒,歲月無情,老朋友再次相識,那種激動之情不能夠用言語來形容。


詩人從初次見到李龜年開始寫起: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詩人回憶起與李龜年在岐王府中見到李龜年的場景,那個時候正是開元盛世,天下一片祥和。杜甫也是躊躇滿志,希望能夠在盛世之中施展自己的抱負,真是意氣風發。而作為樂師的李龜年也受到大家的青睞,王府之中演奏過,大戶人家崔九堂前也演奏過。杜甫如此寫,不僅是追求他和李龜年的舊情義,更是對那個已經逝去的盛世的一種懷念。

接下來就是戰亂之後重逢的描寫: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安史之亂之後,各自失去了消息。誰都沒有想到,在風景如畫的江南,樂師李龜年在這裡與詩人相會。詩中沒有描述李龜年的遭遇,也沒有寫兩人之間的寒暄,一切盡在無言之中。“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亂世之中,人就像塵土一樣,被風吹來吹去,沒有根基。這種感受這有經歷過才能夠明白。


這首詩用個人的遭遇描繪了李唐王朝由盛轉衰的社會變遷。一個人的命運浮沉就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整個時代濃縮在了杜甫的這一首絕句裡面。


詩書君

岐王宅裡尋常見,

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

落花時節又逢君。

初讀這首詩覺得杜甫寫得過於平淡了,更不明白《唐詩三百首》為何會收錄它。但是還是有少許的不解,本來是江南好風景,本應該是生機勃勃的景象,卻用了落花時節這個字眼,感覺到詩中有些淡淡的哀傷。

後來,發現自己錯了,這種憂傷不是淡淡的,而是壓抑在內心深海之中,暗潮洶湧,渴望著爆發。

詩歌的背後是歷史的大開大闔,人生的大起大落。杜甫重逢故友,勾起的是對“開元全盛日”繁榮景象的回憶,是對自己逝去了的生涯的追念。

平淡的相逢,摸去的是十年干戈離亂,生民塗炭,是彼此“漂泊西南天地間”的流落境遇。

杜甫說,過去在岐王府和秘書監崔滌的故居里時常聽到李龜年的歌唱,“尋常見”、“幾度聞”都還在當年全盛之日;這時在江南又遇到他,卻是經歷了安史之亂,許多美好的東西已經隨著時間而幻滅了。彼此相逢可能是在強顏歡笑,都不願提及過去發生了什麼,都怕觸動彼此的痛點。

杜甫這樣的感受不至於是在遇到李龜年時,他到夔州看到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嘆息著“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如今都流散到這裡來了,“梨園弟子散如煙,女樂餘姿映寒日”。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啊。

被傷害了很深的還有白居易,他被貶官到江州,看到長安教坊的琵琶女流落到這裡,就不能不感慨“同是天涯淪落人”,以致這位江州司馬的青衫都被淚水打溼了。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

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

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執,問我來何方。

問答乃未已,兒女羅酒漿。

夜雨翦春韭,新炊間黃粱。

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

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

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

這首杜詩也在三百首裡,同樣是相逢,現在看來,描寫得比李龜年要豐富和直白些,時間跨度也更大,都是感懷世事無常的一杯酒,有的濃,有的淡罷了。


光明大先生

《江南逢李龜年》是杜甫詩中最含蘊、也最富有情韻的一首詩,詩中沒有一句直白的描述,身世、時事一句不提,但讓人一看就知道寫什麼,表達的是一種怎樣的感情。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也正處於落魄潦倒之時,而且是他生命的最後一年,所以詩中的感情是凝重而深沉的。


(1)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岐王指的是李範,崔九指的是殿中監崔滌。

這兩句說的是杜甫和李龜年當年在洛陽詩酒風流的生活,時處“開元盛世”,其中有留戀、有回憶、有感嘆、有嚮往。但是詩人並沒有直接說出來,他只是幾乎不帶有感情色彩地寫了兩句,平平淡淡,但裡面所包含的滄桑卻躍然紙上。

(2)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幾十年過去了,今天兩人又不期而遇,但這次相遇卻是在安史之亂之後,國家經過戰爭已經元氣大傷。晚春落花時節正是傷春之時,在這樣的情境裡遇到故人,那種悲喜交集的複雜情感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因為彼此都經歷了大動亂,國家的不幸、個人的遭遇、身世的飄零,是兩個人共同的滄桑。風景依舊,但物是人非,正所謂: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



杜甫把沉重的歷史、深沉的回憶用平淡的語調說出來,在他的詩裡並沒有出現戰爭、離亂、苦難,他只是輕輕地一聲嘆息,就已經包含了那麼多的內容。這首詩的藝術水準用“含蓄”二字已不足以形容了,它已經到了一種出神入化的境界。


日新錄

謝謝提問如何欣賞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這首詩。

我是千千千里馬。杜甫最著名的詩歌作品之一,應該就是《江南逢李龜年》這首詩了。

為什麼這麼小的一首詩,那樣著名?其實,著名詩歌,絕大部分都是短詩。詩歌要短不要長,這是讀者對詩人最大的藝術乞求。

與《江南逢李龜年》內容相近的《丹青引》同樣也是杜甫著名的詩篇,同樣也是選人《唐詩三百首》了,同樣也是塑造了盛唐傑出藝術家的悲歡淪落人生的。

但是,應該說,李龜年這個名字的知名度,比《丹青引》中曹霸這個名字要更加知名很多,你想想是不是這樣?

所以,我說世界上能夠寫出短詩而流傳不朽的詩人,那是了不起的詩人,也是詩人的最大幸運。

不過,雖然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這首詩非常著名,意境也是有一種蕩氣迴腸而波瀾壯闊之美的,但是,欣賞這首詩還是有很多誤會的。

第一個誤會就是標題的“江南”二字。杜甫與李龜年相見的江南在哪裡?我們今天的絕大部分版本都說在“長沙”。如果杜甫在長沙與李龜年相見,標題直接寫《長沙逢李龜年》不就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為什麼非要留下一個比較模糊的“江南”二字?江南二字對這首詩真的是可以模模糊糊嗎?

根據杜甫“落花時節又逢君”來看,這個季節是暮春。杜甫大曆三年出峽,居住公安短期以後,進入湖南,在長沙有兩次都是“落花時節”。

第一次是大曆四年的暮春。這次他先到衡陽找韋之晉,結果,到了之後,韋之晉遷職長沙,杜甫又去長沙找韋之晉,但是,到了長沙,韋之晉已死。

杜甫,非常悲傷。一時陷入行路難的最困難時期,杜甫就在長沙居住在自己的船上。

第二年春夏之交的四月,長沙發生兵變,長沙一片火海,杜甫逃出了長沙,不久,杜甫死去。

杜甫如果在長沙與李龜年相見,一定會有“長沙逢李龜年”這樣明確表達的。

所以,有一種解釋,杜甫的“江南”應該是荊州地區。

杜甫從四川的夔州出峽以後,在這裡受到高官的接待,李龜年很有可能就在這一帶居住,而且,杜甫出峽以後,這是他第一次到“江南”。

也許,這是杜甫在“江南”碰到的最大饋贈,所以,“江南逢李龜年”對杜甫意義重大。

標題就是被誤讀的,那麼詩句呢?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這句詩裡的岐王李範是唐玄宗的大弟,是一個藝術領袖,經常聚集一些藝術家品賞藝術,王維就參加過岐王的藝術沙龍。但是,岐王李範開元十二年就死了。

當時,杜甫只有13歲。雖然,杜甫很有少年才名,也在洛陽與姑姑住在一起。

但是要進入“岐王宅”,那是不太容易的,而且,杜甫晚年的許多回憶,沒有一次提到過有這樣的事實。於是,有人說,可能是李範的兒子,那就更沒有可能了。因為歷史上沒有記載過李範的兒子愛好文藝的。

關鍵是,杜甫的這句詩,也可以理解為,不是杜甫自己在岐王宅裡天天見到李龜年。而是,李龜年天天在岐王宅裡吟詩頌歌的盛況,幾乎就是家喻戶曉的事情,所以,才有“岐王宅裡尋常見”的描寫,尋常見,就是天天見。

如果恰恰相反,是杜甫天天在岐王宅裡見到李龜年,那李龜年也應該是杜甫的老朋友啊,相信杜甫沒有這個可能。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這是全詩的高潮。春夏之交的江南,不是最熱,也還有春花餘韻,落花時節,是說,我們都像飄零的落花一樣相見了。注意,那個又字,不是說,第二次相見,而是能夠真正見到李龜年的真容,因為以前是聽說,也沒有看到過李龜年什麼樣,所以,杜甫用了“相逢”這樣一個詞。

這樣,詩歌的意境也更開闊了。你想想,普通老百姓都知道岐王宅裡有個李龜年,這不說明李龜年當日的輝煌是何等了得了嗎?

而不得一見的李龜年,終於得以相見,這是多麼複雜的生活和人生變故啊。

所以,“落花時節又逢君”也成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最精煉表達了。

準確閱讀詩歌作品,我們會欣賞更精彩的思想。你說呢?




千千千里馬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這是首七絕精品。首先感謝出題人引領大家欣賞,讓這首千年一遇的好詩再次引起讀者的注意。


要欣賞一首詩,人云亦云的起鬨叫好不值得提倡,我們自己要學會如何去欣賞一首詩。


作者才力有限,僅給大家梳理幾條意見。

首先,看到一首詩,先通讀,把不懂的詞語句子慢慢領悟含義,直到能把這首詩按字面的意思順利翻譯出來。

其次,能夠了解這首詩用了什麼修辭手法什麼表達方式,其中有哪些漂亮的用字用詞。

最後,必須瞭解作者寫下此詩的背景,知道詩中出現的人物、情景和作者的關係。知道這些對你全面讀懂一首詩有很大幫助。

有了這個基礎再去欣賞一首詩就會更容易更準確。


話不投機半句多,話著機緣千言少,請大家見諒。言歸正傳,請看這首詩: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前兩句:開元初年,30左右的杜甫才思卓越,風華正茂,受到歧王李範和殿中監崔滌的賞識,經常出入兩處。開元盛世期間,社會名流經常在這兩處笙歌燕舞,飲酒作詩。其中擅長唱歌的李龜年受到唐玄宗的賞識,得到當時官場的追捧。杜甫經常能在兩處見到李龜年一展歌喉,兩人由此變得很熟。

後兩句:沒成想後來發生了“安史之亂”。唐江山戰亂以後變得憔悴,唐盛世開始沒落。受此影響,李龜年漂泊異鄉,杜甫也多處漂泊安生。這麼多年過去了,卻在這三月的江南和李龜年相遇。這時的江南,應該是鶯鶯雀雀,花花草草才對。但安史之亂後,江山支離破碎,見到的只是一片蕭索淒涼之景。杜甫見到李龜年流落街頭,靠賣唱勉強求生,心生感概。

全詩只用簡短的四句話,卻描繪了一部盛世而衰的宏闊歷史。表達了世態滄桑,命運多舛的感嘆,流露對出開元盛世的眷戀和對戰爭的厭惡。真是言有盡而意無窮。




感謝閱讀,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到你,謝謝關注。


舞動綠茵場

岐王宅裡尋常見,

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

落花時節又逢君。

(賞析):代宗大曆五年(770),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去世。這首極具情韻的七言絕句,正創作於這一年。大曆五年晚春,在闊別四十多年後,詩人與友人李龜年在潭州偶逢。此時二人境況相似,都是無定居所,四處漂泊。相同的落魄和處境,過往的巨大反差,使詩人感慨好多,便寫下本詩,藉以抒發歷經戰亂的故人在久別相逢的沉重感受,

頭兩句,是對當年二人交往情景的美好回憶,後兩句回到眼前,正裡江南好時光,本應留戀於美景之中去,可是現在看到的卻是凋零的落花和顛沛流離的白髮人。哀景襯托出悲情。“落花時節”裡,身世之感,時代之流,顯現其中,“正是”與“又”,一轉一跌,隱含了詩人之·沉嘆。(上半部分資料來自:《唐詩宋詞》清荷塘退士等所編)


潁濱柳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第一句,解者為什麼不把"見"字解做"現"字呢?如陶淵明"悠然見南山"中"見"一樣。

此句意為"尋常現",出入岐王府很尋常。

第二句,"聞"也不是實解。不做"聽到"解,而作"聽聞"解。意為也聽聞你多次來到崔九堂前。

以上兩句,言只聞其名,未見其人。

第三句,言江南春景好,正宜呼朋引類,尋春、踏春。可惜無人陪伴、共賞。

第四句,言落花之時,春去之際,忽逢心知。有喜出望外意。

至於詩中更多的意義,讀者只能意會了。


老馬識途183228897


這首詩大家分析的很多,詩意很簡單,表達了世事變化,榮衰不定之感。但是這裡邊有一個問題存疑,杜甫真的見過李龜年嗎?

李龜年是岐王、崔九堂前之客看來沒錯,但是杜甫能夠做到“尋常見、幾度聞”嗎?一個是玄宗的兄弟,一個是玄宗的寵臣,能夠成為這兩個人的常客,必是尊貴之人或享有大名的人。杜甫這個“朝扣富兒門,到處潛悲辛”的人能做到嗎?

岐王和崔九都死於726年,杜甫生於712年,在他15歲時二人就死了,杜甫的爺爺杜審言708年去世,杜甫的父親726年在河南為官,杜甫應該沒有機會和李龜年“尋常見、幾度聞”。這說明前兩句可能是虛寫,不是杜甫親見,可以理解為杜甫“聽說”李龜年常常“被人”在岐王宅裡、崔九堂前“尋常見、幾度聞”。


可是下一句又有疑問了,“落花時節又逢君”中,杜甫用了一個“又”字,一般應該理解為,我們“又見面”了,這說明以前真的是“尋常見、幾度聞”。相信大部分分析這首詩的人都是這樣理解的。那麼這就與事實大相矛盾了。因此有人懷疑,這首詩其實:

不是杜甫寫的

苕溪胡元任《叢話》曰:「子美《江南逢李龜年》詩云:『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此詩非子美作。岐王開元十四年薨,崔滌亦卒於開元中,是時子美方十五歲,天寶後子美未嘗至江南……

這裡還提出來一個疑問:天寶以後,杜甫沒有去過江南。

杜甫不可能在江南見過李龜年,根據“又逢君”判斷另有其人,因此胡仔認為這首詩是別人寫的。

詩是好詩,因為杜甫的名聲更加為人推崇,不過前人提出的疑問不可不知。

@老街味道

2018-4-6


老街味道

《江南逢李龜年》是杜甫一首看似簡單,卻非同尋常的七言詩。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這個李龜年是個什麼人呢?


我們知道皇宮裡都會有專門的樂工,唐玄宗尤其喜歡歌舞,甚至會親自演奏樂器。他蓄養了一大批這方面的專業人才,李龜年就是其中一名善於歌唱的樂工。


李龜年這個名字值得推敲,他還有兩個兄弟,一個叫李彭年,一個叫李鶴年。兄弟三人和漢武帝時的著名樂工李延年何其相似。


李延年就是唱了非常著名的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那個。


所以極有可能李龜年、彭年、鶴年都是模仿李延年而取的藝名,討個“延年益壽”的口彩。因為龜鶴都是象徵長壽的動物,而彭是彭祖(活了800歲)的簡稱。



但是為什麼如今卻在江南(如今的湖南一帶)和杜甫重逢了呢。這是因為安史之亂,大唐國運自此衰落,玄宗都出逃一路向西入蜀了,更何況這些樂工呢。所以李龜年也流落到了江南,而杜甫自己的身世則更不用說了,四處輾轉漂泊,他遇到李龜年時,窮陋衰老,已進入生命的最後一年。


所以這首詩在重遇故人背後,藏的是一種無處訴說的淒涼。前兩句看似在回憶李龜年當年的榮耀,其實是追思大唐的鼎盛和輝煌時期,而後兩句回到現實,感慨兩人都流落異鄉,實際上也是感慨國家遭難、哀憐自己垂老、身如浮萍四處漂泊的複雜感情,家國情懷縈繞在一起,欲說還休。“落花時節”,大約也是大唐在劫難裡飄搖的一種象徵。


見完李龜年不久,杜甫就孤單死在了一條從長沙去往岳陽的破船上。他的大唐也再也沒能回到過去的榮耀時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