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自己說得出口,對方聽得進去

讓自己說得出口,對方聽得進去

如果有保持沉默的藝術,

那還有一種藝術是能夠讓人傾聽你的真實想法。

習得後一種藝術比前一種難得多,

以至於我們經常為糟糕的關係感到頭痛。

在失敗的溝通和關係中,

我們會憤怒:“我告訴你!……”

我們會失望:“你從來沒考慮過我的感受!……”

我們會無奈:“無論我怎麼說,他還是那樣……”

其實,所有負面情緒的核心,都是我們未被滿足的需求。

1

很多話說不出口,其實是怕被拒絕

現在的世界瞬息萬變,時間的壓力讓我們焦慮,讓人沒時間傾訴或傾聽。然而,心理學家證明,傾聽與被傾聽已經成為幸福樂觀的要素之一。

有誰從來沒有過無處傾訴的感覺?有人因此痛苦,又常默默承受。很多日常情景又讓這種痛苦時時浮現。

有哪個父母(或者老師)沒對孩子說過:“你還要讓我對你說多少遍!”

哪個人沒有非常惱火地質問過自己的伴侶:“你到底聽不聽我說話?”

除了表達憤怒,我們是否還有其他方式讓別人傾聽自己?如果上級、合作方或同事能夠更好地傾聽,職場生活也會變得更容易。

我們先來看一個小故事吧:

×一個基督徒問牧師:我祈禱的時候,可以抽菸嗎?

×牧師當然是拒絕:不行,這是對主的不敬,你怎麼能有這種想法!

√另一個信徒問:我在抽菸的時候,也可以祈禱嗎?

√牧師非常欣慰地回答:當然可以,你是主的好兒女!

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只要換一種表達方式,你可以讓對方回覆你預想的結果。這就是所謂的能被傾聽與接受的藝術。

心理學研究表明,被傾聽可以顯著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感到自己對於他人存在感和自身存在的意義。

下面我們來看兩個小技巧,幫助我們在溝通中降低被拒絕的概率:

①二選一:請問您是明天上午有時間還是後天上午有時間?

(×您什麼時候有時間?→別給對方說“我最近都沒時間”,或者說出你不方便的時間的機會)

②直入主題:我有話想和你說。

(×在嗎→很多人看到這兩個字就沒有了回覆的衝動。因為TA既沒工夫回你“在,請問有什麼事嗎?”,也不願多花一個步驟聽你娓娓道來前因後果。)

2

委屈的時候,傾訴最治癒了

傾訴不是簡單地說話。

傾訴,描述說話的動詞,強調人們把內心中所有事情全部訴說,比一般說話要更徹底。

特別是失戀和遇到其他挫折失敗的人,往往非常需要傾訴。

傾訴作為一種發洩的方法,可以緩解壓力,與身心健康有重要的關係。

作為一個新晉升的中層,年輕的小M不僅要推動部門完成公司制定的業績目標,又要監督和安撫部門的員工,甚至為了能按時完成任務,主動幫下屬做了很多工作。可是,小M卻被下屬抱怨太過強勢。

很多事情壓在一起,小M心裡委屈壞了,覺得自己受了夾板氣,一瞬間冒出了辭職的念頭“去你的我不幹了不信還能餓死”,但理性的小M知道在職場上不能用情緒去處理問題,更不該有點不順就萌生退縮的念頭。

不過小M終究是心裡堵得慌,給年長些的朋友打電話吐槽了一頓之後,得到了安慰和理解,也明白了自己也有方式不對的地方,心情終於變得平和多了。

——如果你暫時無力改變自己不好的處境,至少找個貼心的人傾訴一下,至少對於你的精力和情緒的恢復都會有很大的幫助,還蠻有治癒效果的。

我們在腦中都有對於“理想”傾聽者的定義:

他總有時間和耐心,不論我是氣急敗壞還是焦慮萬分,他會試著感我所感。他不指責、不攻擊、不貶低人。

他不會用性格解釋人的具體問題。他永遠洗耳恭聽、有同情心。他不會否定問題、評判說者或斷章取義。

他不會做出和聽者關係不大的概括性“哲學”評論,也不會像“業餘精神分析學家”一樣,一遍遍解釋複雜的戀母情結。

他會考慮令人意外但對聽者有意義的想法。

然而,這樣的理想傾聽者就不存在或少之又少!

最好先從努力理解對方開始,逐漸引導對方自然地傾聽我們。如果想要對他人說話,先要自己做好傾聽對方的準備。

傾訴有什麼具體的好處呢,讓我們來數一下:

學會對負面情緒解釋:你悲傷、憤怒的到底是什麼(是在意別人的評判,還是自責自己不夠好)

我們只有對能解釋的東西,才會有能把握的安全感,才會有足夠動力去做出改變。

學會對負面情緒的接納:停止沉浸在負面情緒裡(認識到而不是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也是改變的契機)

說出來,本身就是一種療愈,若能被理解被支持,你將會變得更有力量。

學會對負面情緒的根源追溯:你難以接受的究竟是什麼(因為有強勢的父母,所以長大後格外討厭聽別人的安排;其實他也沒什麼錯,只是我不喜歡別人不順著我,會讓我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和威信)

瞭解自己是什麼樣,為什麼是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去重新思考和解決,才能迴歸理性的自己。

————————

本文觀點來自法國心理學家Alain Braconnier的《只想被傾聽:讓自己說得出口,對方聽得進去》。

讓自己說得出口,對方聽得進去

《只想被傾聽:讓自己說得出口,對方聽得進去》

作 者:(法)阿蘭

譯 者:宋瑤

出 版 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