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王”馬鴻逵是怎樣一個人?

在民國“西北四馬”(馬步青、馬步芳、馬鴻賓、馬鴻逵)中,馬鴻逵其人似乎還算是相對比較良善的一個地方軍閥,對寧夏的社會建設和文明開化也有一些功績。

馬鴻逵的家族在西北地區根基很深,關係網絡遍佈,頗有威望。1933年之後,正式擔任寧夏省政府主席長達17年,期間集軍政民政大權於一身,被人稱為寧夏地區的“土皇帝”、一把手、寧馬。而且,馬鴻逵的身體肥胖也是出了名的,據說有200多斤。

“寧夏王”馬鴻逵是怎樣一個人?

亂世紛雜之中,馬鴻逵的政治傾向與國民政府若即若離。一開始,他18歲進入甘肅陸軍學堂學習,並秘密加入同盟會,在袁世凱主政時期,參與圍剿白朗起義,最初支持馮玉祥,參加了中原大戰。

但是,自1929年宣佈“反馮擁蔣”之後,馬鴻逵就帶領自家部隊,盤踞在江蘇徐州一帶,虎視中原地區,試圖想把勢力帶出西北,與國民政府開始了一場大博弈,在各個派系之間縱橫捭闔,左右拉攏。

馬鴻逵與其父關係並不太好。馬福祥由青島市長、安徽省政府主席,調升為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委員長之後,而馬鴻逵卻一直沒有自己的軍事地盤,在調駐山東泰安以後,更是滿腹怨言、迷茫不已。

1930年,國民黨中央有意讓馬鴻逵任甘肅省政府主席,馬福祥卻不看好自己兒子,認為他性格暴躁,轉而舉薦其侄馬鴻賓。直到1931年6月,國民政府行政院考慮到顧念西北宿將,議決任馬鴻逵為寧夏省政府主席。

胖子馬鴻逵統治寧夏以來,名義上寧夏雖屬國民黨中央,但實際上國民黨中央政令不能在寧夏完全實行,可以說是獨立王國。

馬鴻逵起初志氣很大,嫌寧夏地盤太小,一直不肯就任。1931年發生了雷馬事變,馬鴻賓被迫離開甘肅,國民政府又任命親信邵力子為甘肅省政府主席,這對馬鴻逵的前途來說,又是一次打擊。

馬鴻逵接任寧夏省政府主席經歷了一個過程。蔣介石在下一盤大棋,認為寧夏乃西北的重鎮,政務不可無人主持,馬家有威望,適合當地情況,有必要統戰,多次電令催促馬鴻逵迅赴寧夏按任,毋再拖延。

馬鴻逵決定接受國民政府的指揮與派遣,在9月17日,率其第十五路軍自泰安出發到達許昌,駐防河南省境內。馬鴻逵曾想要控制中原,擴大勢力。

“寧夏王”馬鴻逵是怎樣一個人?

蔣介石也曾有意任馬鴻逵為河南省政府主席,認為這樣既可以撫慰馬氏失掉甘肅地盤的抑鬱之心,又可以利用馬部參加“圍剿”,壯大自己的支持力量。但後來時局突然轉變,蔣的寵臣劉峙激烈反對,指責馬鴻逵貽誤軍機,故而馬鴻逵一直沒有接到新的任命。

1931年12月,雷馬事變結束,馬鴻賓自甘肅返回寧夏,意欲繼續主政,馬鴻逵痛恨於馬鴻賓曾奪取自己的職位,不願意立刻回寧夏。事情也巧合,1932年夏季,其父馬福祥在北平病故,馬鴻逵藉機奔喪,長期不返回部隊,待價而沽,四處觀望。

“寧夏王”馬鴻逵是怎樣一個人?

到了1932年冬,國民政府命馬鴻逵將其第三十五師留駐河南信陽,而將馬鴻賓的新編第七師撥歸馬鴻逵統轄,馬鴻逵遂率所部第十五路軍的三個獨立旅出發,經北平轉平綏鐵路,直達包頭。

此時,馬鴻逵認命了。1933年2月5日抵達寧夏省城,開始就任,並努力經營自己在寧夏的地位,不做他想。1936年9月加授陸軍上將銜,獲得一等雲麾勳章,勝利勳章。

抗戰期間,馬鴻逵出任第8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17集團軍總司令,實施“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政策,在寧夏地區大量徵兵,在全省範圍內實行連環具結的保甲制度,高調地實行三民主義、消滅煙毒土匪的政策。積極派出第一、二騎兵旅,參加綏西抗戰,為抗戰勝利做出了貢獻。

“寧夏王”馬鴻逵是怎樣一個人?

抗戰結束後,1945年12月,馬鴻逵任西北軍政副長官、西北行轅副主任。由於在臺灣被排擠,1950年10月,他攜眷僑居美國洛杉磯市郊。1970年1月14日,馬鴻逵病逝於洛杉磯,結束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民國變革年代,有英雄、梟雄也有狗熊。對於近代社會亂局中很多政治人物的評價,最好不要用道德品質來作為唯一標準——尊重內心、利益至上也是符合道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