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最經典的一首詩,令人拍案叫絕!

蘇軾最經典的一首詩,令人拍案叫絕!

熙寧四年(1071)六月,東坡以太常博士直史館出任杭州通判。十月,出潁口,入淮水,折而東行,至壽州,過濠州、臨淮、泗州,渡洪澤湖,又沿運河折而東南行,經楚州、山陽,抵揚州,渡江至潤州、蘇州,以十一月二十八日到杭州通判任。這首詩是他赴杭途中由潁入淮初見淮山時作。

蘇軾最經典的一首詩,令人拍案叫絕!

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

宋代:蘇軾

我行日夜向江海,楓葉蘆花秋興長。

長淮忽迷天遠近,青山久與船低昂。

壽州已見白石塔,短棹未轉黃茅岡。

波平風軟望不到,故人久立煙蒼茫。

我日夜兼行向著那遙遠的江海,楓葉蘆花點綴得秋天情趣深長。

淮水縹渺不明,天際忽遠忽近,岸邊的青山隨著船兒低落高漲。

已能望到壽州那高高的白石塔,小小的船兒還不曾饒過黃茅岡。

波平風柔仍然看不見老朋友啊,只因他們久立的地方煙雲迷茫。

蘇軾最經典的一首詩,令人拍案叫絕!

杜甫有《愁》詩一首,題下自注雲:“強戲為吳體。”吳體之名始見於此。所謂吳體,是說它有意破壞一般律詩的格律聲調,把民歌或古詩的聲調運用於律體之中,構成一種特殊的音樂美,以適應特定內容的需要。《杜臆》在論老杜《愁》詩時說:“愁起於心,真有一段鬱戾不平之氣,因以拗體發之。”朱熹《清邃閣論詩》稱杜詩“晚年橫逆不可當”。正是指杜的拗體律詩別有一種“橫逆”難當的風格。東坡此詩正是把古詩的聲調運用於七律,以表達其鬱勃不平之氣。王士禛《居易錄》所謂“蒼莽歷落中自成音節”者,東坡此詩實足以當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