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第一版標準凍結不到24小時 首個異廠商新空口實現互通

隨著近日5G商業化標準的凍結,5G的種種場景確確實實成為了可以實現的目標,其實就在3GPP全會(TSG#80)批准了5G NR獨立組網功能凍結之後,產業鏈相關廠商已經實現了首個符合3GPP獨立組網(SA)標準的異廠商5G新空口(NR)互通。

雷鋒網瞭解到,中國移動攜手英特爾、愛立信在實驗室內共同實現本次互通測試,將於稍後時間在外場環境下部署和調測。

根據已經凍結的R15標準,基於獨立組網標準的5G新空口互聯互通測試必須滿足以下內容:

  • 多種參數集的支持:靈活的OFDM(正交頻分複用)技術和波形參數集,以應對大帶寬操作和低延遲服務。

  • 靈活的幀結構:動態及半靜態幀結構支持面向未來的超精簡設計,可以支持需要低延遲、高峰值速率、高可靠、高效節能的各種用例的數據傳輸。

  • 信道編碼:基於最新的LDPC碼和Polar碼的信道編碼方案可以有效提升峰值速率並支持高可靠用例。(此前華為聯想引起廣泛關注的5G標準事件就是信道編碼層面的內容)

  • 支持Massive MIMO:在Massive MIMO系統中,控制和數據信道採用以波束為中心的設計來提高頻譜利用率、實現更高的數據速率以及為客戶提供更好的系統性能。

  • 超精簡設計:最大程度地減少數據傳輸的參考信號開銷,採用更具能源效率的設計,並減少干擾。

簡單來說,中國移動和英特爾、愛立信分別提供了5G核心網、基站和測試平臺。5G標準制定不是一蹴而就,產業鏈相關廠商其實一直緊密的跟隨著最新標準的研究,才能實現保證自己的投入不浪費,也是為了和產業鏈其他參與步調一致。

是以中國移動具備滿足3GPP R15標準的5G核心網絡能力。作為全球最大的電信運營商,等到5G標準凍結再做產業化推進是不現實的,中國移動採取的策略是硬件和平臺先行,後續再進行軟件更新迭代。雷鋒網獲悉,2017年中國移動在5個城市進行了5G外場試驗,測試內容涉及系統性能的整體驗證,包括吞吐量、時延、峰值速率等重要能力。

中國移動今年將大範圍展開5G外場測試,在全國範圍內5G試驗基站數量超過1000個,終端數量超過2000個,業務領域超過9個,業務種類達到11個。今年的測試重點將聚焦在端到端系統、異廠商互聯互通測試、5G業務應用示範和探索新商業模式上。

雷鋒網進一步瞭解到,愛立信的部分包括5G基站分佈式單元和5G基站大規模天線陣列及射頻處理單元,本次測試所用愛立信3.5GHz 200W 100MHz帶寬產品,5G基站是64T64R,可以實現16流傳輸。終端下行是4流,上行是2流。能夠達到的單UE峰值速率大約是1.3Gbps。小區峰值速率理論上可以支持4個終端,因此小區的峰值速率可以超過5.2Gbps。

英特爾提供的MTP是基於高性能FPGA平臺原型機,同時支持NSA和SA,支持Sub 6G頻段,支持NR 100M帶寬,上行支持2流及256QAM高階調製,下行支持4流及256QAM高階調製。

本次標準的凍結之所以備受關注在於獨立組網方式使用了新的控制面傳輸,控制面傳輸控制信息,數據面傳輸業數據信息,控制面和數據面架起基站到平臺之間的橋樑。

去年12月凍結的R15 NSA(非獨立組網)標準是在4G系統傳輸控制面信號,本次凍結的的SA(獨立組網)標準完全依靠5G空口傳輸控制面和業務面,被視為真正的5G網絡,也給電信行業帶來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運營商中不止中國移動,設備商中也不止愛立信,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以及華為、中興等一眾廠商目前都在加速推進5G的落地,目前國內已經有部分區域可以實現類5G體驗,在IMT-2020(5G) 推進組的指導下,5G的腳步可以說是越來也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