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餘莉教授:《誠感讓田》的故事

劉餘莉教授:《誠感讓田》的故事

一個人力行悌道,而且能夠以真情實感,來做出孝道的行為,悌道的行為,確實都能夠把同鄉的兄弟給感化。

劉餘莉教授:《誠感讓田》的故事

在歷史上看到了一個“誠感讓田”的故事。這個施佐和施佑是兄弟兩個人,但是他們因為田產的問題產生了紛爭,而且互不相讓,彼此之間產生了過節,有了怨仇。親戚朋友們都從中勸說,但是也都勸說無效。在他們的同鄉之中,有一個叫嚴鳳的人,平常就以孝敬父母,友愛兄弟而著稱。那麼這一天,這個弟弟施佑就見到了嚴鳳,他就把自己和哥哥爭田產的事情,告訴了嚴鳳,嚴鳳聽了之後,就皺著眉頭嘆息了一聲,他說:“可惜呀,我的兄長身體太弱,如果他能像你的哥哥那樣強壯有力,可以盡把我的田產奪去,那我還有什麼可憂慮的呢?”嚴鳳說道這裡,想到自己的哥哥身體還很瘦弱,不禁就哭出聲來了。施佑看了之後非常感嘆,他也非常感動,所以來到哥哥的家裡,向哥哥道歉,他的哥哥也非常地感動,從此以後,他們都各以田產相讓。那麼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呢?一個人力行悌道,而且能夠以真情實感,來做出孝道的行為,悌道的行為,確實都能夠把同鄉的兄弟給感化。

所以中國古人有一句話說:“觀德於忍,觀福於量”。看一個人有沒有福氣,就看他的心量有多大。所以我們看到兄弟爭訟,就能判斷出他們的家道要衰落,這絕不是偶然的,那麼他對兄弟姐妹都不能夠包容,把同胞兄弟都要送上法庭。那麼你想一想,他還能包容別人嗎?所以這樣的人心量狹窄,那麼家道也一定會很快地衰落。

劉餘莉教授:《誠感讓田》的故事

那麼中國古人對於兄弟姐妹之間的情誼,非常地重視。在這樣的良好倫理道德教育之下,人們也絕不會因為一點點的財產,就吵上法庭。

唐代有一位法照禪師,他曾經寫了一首詩,專門描述兄弟姐妹之間的深情厚誼。這首詩寫得很感人,“同氣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做樣看。”說一家的兄弟姐妹,就像一顆大樹,長出的不同枝杈,這叫“同氣連枝”,等他們長大之後,各自都有發展,有了自己的事業,這個就叫“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兄弟姐妹在相處的時候,千萬不要因為言語的不忍讓,傷害了彼此之間的手足之情,骨肉之情。所以中國古人對於言語,特別地慎重,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你看你給人說一句寬慰的話,諒解的話,即使是在寒冬臘月,都讓人感覺到溫暖。但是惡語傷人,讓人感覺到在六月裡都寒冷。所以孔老夫子,他教導學生首重德行,其次就是言語,然後才是政事文學。那麼從這裡也告訴我們,如何表達自己的意思,那麼兄弟姐妹之間,也要注意講話的藝術。

———{摘自餘莉開講《群書治要》}

劉餘莉教授:《誠感讓田》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