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的第二春

王石的第二春

王石選擇了張躍。

文 / 華商韜略 江禹錫

王石重出了。

4月27日,他通過“遠大科技集團30年感恩論壇北京分論壇”宣佈,自己將出任遠大科技集團聯席董事長。

如果要評選最有個性,甚至最特立獨行的企業家,王石應該算一個,遠大創始人張躍也應該算一個。他們倆走到一起,要搞出什麼新意思?

【張躍是誰?】

最近幾年,張躍的出鏡率並不高。

但他依然在幹著瘋狂的大事,這個常被用瘋子來形容的矮個子,想像力和執行力,以及內心的孤傲和對世界的批判,有點像埃隆·馬斯克。

王石的第二春

在遠大的官網上,公司標榜的是:遠大,是隻搞顛覆創新的企業。

華商韜略主編畢亞軍曾這樣回憶當年獨家專訪張躍的情形:

“身材矮小、瘦弱的他坐在大班檯面前,痛斥了人類正在通過大建設搞大破壞的諸多現象,語氣中透出的態度是,世界正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但他是對的。

張躍1960年出生在湖南長沙。他從小喜歡畫畫,後來考入湘南學院,成了一名美術老師。1984年,張躍辭職下海,當起了個體戶。4年後,他和弟弟張劍創辦了遠大熱工研究所,開發了中國第一臺無壓熱水鍋爐。

在南方,因為沒有暖氣,一些地區到了冬天比北方還冷。這種設備可用於取暖,而且使用便捷又安全性高。

通過這個發明,張躍獲得了“第一桶金”,從一個“藝術家”變成了一個對技術、研發特別痴迷的人。

1990年,飽受炎夏之苦的兩兄弟又決定開發製冷機。

按常識,只有用電才能製冷,但當時中國電力奇缺,居民樓經常停電,連工廠都只能輪流開工。

從這裡,張躍開始表現出他顛覆的一面。

能否發明不用電的空調呢?張躍覺得是能的。歷經兩年的攻關,他搞出來了。這種空調不用電,而是用火製冷,為世界首創。而且,它只有一次能量轉換(從熱能到冷能),可成倍節能——如果算上發電,電空調通常要經歷5次能量轉換。

因為解決了使用痛點,而且使用成本低,張躍捯飭出的這種產品頗受歡迎。

1997年,馬雲還在絞盡腦汁地賣“黃頁”,王健林剛開始啟動擴張的步伐。

遠大的非電空調已經每年賣到20億人民幣,利潤四五個億,是中國納稅最高的民營企業。同年,張躍還購買了中國第一架私人飛機。

梳著大背頭的他,走到哪裡都是意氣風發。

此後,遠大產品陸續銷往30多個國家,成為全球行業第一品牌。

【改變建築】

非電空調大獲成功後,張躍在節能環保上不斷折騰,持續出新。

為了給人們爭取更好的室內空氣,遠大開發了一系列空氣淨化產品,如空氣淨化器、環境檢測儀等。雖然,當時霧霾還沒成氣候,PM2.5還是陌生詞彙。

2009年,張躍決定進入一個全新的行業——可持續建築,而且是絕對的革命者姿態。

在為用戶服務的過程中,遠大發現“建築”是全世界能源浪費的罪魁禍首。冬天,保溫性能差的房子保不住屋內的熱氣,夏天,隔熱性能差的房子又留不住屋內的冷氣,所以才要冬天制暖,夏天製冷……

認識到這一點後,張躍開始討厭自己所處的行業。“空調是一個大量消耗能源的行業,是彌補建築師錯誤的一個行業”。他說。

然後,他決定修改這個錯誤。

此後,遠大探索出了幾種簡單的建築隔熱方式,免費對外推廣,甚至自我犧牲,要求銷售人員勸說客戶實施,從而購買功率更小也更便宜的非電空調。

但應者寥寥,好心,沒有得到好回報。

張躍很失望,很痛心,也很憤怒。

“不僅舊建築的節能改造無人重視,一座座新建築又成了高能耗建築——不能再等了,我決定自己進入建築領域,用工業手段推動建築節能”。

於是,遠大成立了“可建”公司,可建的意思是:可持續建築。

遠大的可持續建築以鋼結構為主,按遠大的宣揚,該建築主要有兩個顛覆性特點:第一,可以像搭積木一樣把房子快速搭起來,第二,能實現5倍節能與6倍節材的效果。

帶著這兩大特點,張躍開始改變世界。

王石的第二春

2010年3月6日,上海世博園,6層樓高的遠大館在1天內建成。12月份,墨西哥坎昆,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遠大館在8天內建成。

在墨西哥,張躍得到比在國內更高的肯定。墨西哥總統卡爾德龍參觀其建築後表示:“對於世界建築業來講,這是一次全新的革命。”

張躍好喜歡這句話。

此前,在接受華商韜略採訪時,他就這麼自我肯定了:

“人類數千年建築史上,只有過兩次革命,第一次是4000年前埃及人發明玻璃,陽光得以進屋;第二次是200年前英國人發明水泥,城市有了高層建築。我正在啟動人類文明史的第三次建築革命。”

急於革命的他,還在2013年7月拋出了一個“炸彈”:遠大要在長沙建一座世界第一高樓,取名為“天空城市”。

王石的第二春

藍圖中的“天空城市”,共202層,高836米,比當今世界第一高樓迪拜塔還要高10米,設計使用壽命長達500年,即使9級地震也能屹立不倒。

而對如此雄偉的工程,張躍給出的建設時間卻是——基礎設施6個月,地面建築4個月。

與此同時,他還放出一系列的豪言壯語:“我們的目標是佔領全球30%的建築市場”,“一萬億的市場規模也是有可能的”。

但很可惜,他的雄心壯志並未得到他期待的肯定與歡迎。

由於引發的質疑太多,“天空城市”不久即被叫停,但張躍不認輸,2015年,他讓遠大用19天建了一個迷你版的“天空城市”,算是狠狠地證明了一下自己。

【惺惺相惜】

王石與張躍,相識已久。

王石出生於1951年,比張躍大9歲。兩人都在1984年下海,並飛快地在各自領域建功立業,成為大V。

兩人從事的行業不同,但三觀高度融合。

例如,王石堅持不行賄,張躍則提倡“陽光營銷”。2003年,兩人在長沙華天賓館聊了4個小時,除了王石攀登珠峰的趣聞,大部分時間都在探討賄賂問題。

此外,兩人都信奉專業化——一個專注在節能環保的產業創新,一個專注在住宅地產的精益求精,在遍地都是富礦,機會大把的年代,堅守這一點的並不多。

最重要的,兩人都是各自領域的頭牌,相互平視。

因為都屬於企業家中的“少數派”,兩人私交很好。但一個人忙著房地產,一個人忙著空調,碰面的機會並不多。

公開的跡象看,二人關係的升溫,源自共同的關心——環保。

2004年,北京首創集團前總經理劉曉光牽頭成立了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王石擔任副會長,張躍也成了積極分子。

通過這個協會,王石找到了從事環保公益的樂趣,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張躍則放棄了乘坐私人飛機的習慣,從一個享樂主義者變成了一個極簡主義者。

真正讓兩人越走越近的,還是建築。

2009年,遠大推出可持續建築後,張躍跟王石的交流更多了一些,也更多涉及到了各自的根本關切。

作為房產業的老大哥,王石很早就開始探索住宅工業化,但王石顯然不如張躍激進。萬科是“鋼筋混凝土裝配式建築”,側重於外牆板、內牆板、樓板等的部品化,部品化率能達到50%或者更高。遠大則是“全鋼結構裝配式建築”,部品化率遠遠高於前者。簡單地說,遠大也要革萬科蓋房子的命。

公開消息顯示,王石對遠大模式的真正關切開始於2016年,那也是他人生的另一個比較低谷的時期,甚至是萬科讓他比較傷心,甚至灰心的時期。

王石的第二春

十幾天後,張躍又跑到深圳拜會王石。

交流結束後,王石稱“萬科和遠大的合作落地項目指日可待”。

然後,兩人應該是進行了更深入的探討,甚至討價還價,直到2018年4月28日,在告別萬科300天后,王石宣佈了自己遠大聯席董事長的新身份。

“2002年,我去了非洲乞力馬扎羅山,由於氣候變化,沒能見到雪,後來去南極,發現南極也不是想象中那麼冷。這讓我對環保重要性有了更切身的體會。遠大的環保是很純粹的,實際上,我是被遠大的環保理念、還有生態農場深深感動了,遠大是一家對自己負責,對家人負責,對客戶負責,對供應商負責的企業。”

王石在談到自己的選擇說。

而此前,他已對張躍有過相似的表白。2017年11月,在談及欣賞的企業家時,王石說:“在環保事業上,我沒有張躍那麼純粹,其實我做環保事業是有功利心的,我想證明我有實力把企業做的好,還能把公益做好的能力,其實這從佛教上講就是還有執念”。

張躍不但曾經有過執念,甚至還執得很鋪張。

1990年代,張躍一度有6億的現金躺在銀行,“自己需要什麼就買,沒有任何忌諱”。他買了飛機,而且買了六架。據說,在購買波音當時最好的一架飛機後,波音副總裁都一半羨慕,一半玩笑地問:“你能借我開開嗎?”

2004年,張躍看到一個數據:每棵樹每年吸收18.3公斤的二氧化碳。從長沙到北京,他的飛機要消耗2噸油,換算下來,飛一趟相當於砍8棵樹。

而他每週都要飛一兩次北京,這讓他感到不安,“腦海裡面總有8棵樹的影子在閃,尤其是看到窗外的樹。這種信息不斷刺激你”。

於是,他陸續變賣了5架飛機,只保留了一架。不但儘量減少乘坐私人飛機,還規定少於6名乘客不準起飛。

張躍曾對吃穿住行極為挑剔。酒店要住最好的,晚餐要吃兩個小時。一位企業家曾透露,出國時,張躍堅持要吃中餐,有時還自己做,搞到很晚。

後來,張躍看了艾倫·杜寧的著作《多少算夠——消費社會與地球未來》,深受影響。改而認為,“人們必須改變生活方式,理性地控制創造財富的力量,創造一個量入為出的社會”。

據說,後來張躍把衣服和褲子控制在10套以內,吃飯絕不浪費一粒米、一滴湯。

2010年,在深圳衛視接受王石訪談時,他還向王石傳授經驗:給頭髮上打油,可以用橄欖油、茶油或花生油,比摩絲便宜,但沒有任何化學毒素。

為了環保,張躍甚至提倡只要一個孩子。“他說中國人太多了,多生一個就會多消耗一些世界資源,所以要響應國家號召。”他的夫人說。

“20年前創業的時候很窮,到創業成功變得富裕,再到因為有錢而肆無忌憚消費、享受物質,慢慢就會發現當你什麼都有的時候,會喪失很多樂趣。物質消費的樂趣一半是因為稀有。當你擁有一切的時候,你發現這些東西遠不如你想象的那麼美。”張躍在總結自己的心路歷程時強調:

“當你擁有太多的時候,也是你失去太多的時候”。

【“老男人”的下一站】

王石是公認的經營高手,1984年創辦萬科,1991年帶領公司上市。在他任職的33年中,萬科銷售額突破了3000億元人民幣。

和王石相比,張躍更像一位首席技術官。若干年前,遠大一份官方資料曾這樣介紹張躍:多年來,他用70%的精力領導工程師從事產品技術、製造技術、空調系統技術、空調運行管理研究與創新,他本人先後發明40多項專利技術……

遠大一位高管曾表示,所有的創新研發都是張躍一聲令下,隨即開始。除了技術上的問題,張躍對日常工作管得很少。而且,他從不考慮市場,“如果賣得不好那是宣傳不好,我知道它是被人需要的東西”。

張躍的辦公室不像一個辦公場所,而像一個實驗室,擺放著各種設備。他喜歡自己設計、畫圖、調試。一位工程師透露,張躍曾親自幫他修改一張圖紙,反覆修改、反覆交流,一連搞了15天。“總裁很勤奮。文件、技術方面的一些規範都親自編。經常寫很多頁紙,密密麻麻的小字,看得嚇死人。”

華商韜略主編畢亞軍對採訪張躍的另一個深刻印象是:

“我們聊天的間歇,一位工程師拿著圖紙走進辦公室找到了他。好像是遠大正在自建,或者修復已經自己建好的水、電供應體系,

他看了幾眼就質疑那位工程師道,你這根管道肯定是錯了。然後,從抽屜裡拿出一堆圖紙,一對比,那工程師還真是錯了。改好工程師的圖紙,他把繪圖筆往桌子一丟說,遠大城的每一根管道都是怎麼放的,我全部一清二楚。”

遠大的《可建技術指引表》也都是張躍一筆一畫寫的,工程師幫他修改。“這就是我的精神享受。這一萬字裡包含了多大的技術內容,要累積多少知識,才能做出一個漂亮的房子?!我寫了100多個小時,這個過程和畫畫的過程一模一樣,內心分泌的化學品也完全一樣。”他說。

一個更偏技術,一個更偏經營,一個側重鑽研事情,一個對人的運籌更高,王石與張躍的搭配,算是聯合與互補,而交集之後,真正要做的事,或許就是張躍不惜代價推動的可持續建築。

為了可持續建築,張躍已經作了很多改變。

他曾極其偏執地堅持一個“三不原則”——不合資、不上市、不借債。但是,為了發展可持續建築,也打破了。2010年,他對外表示,著名經濟學家、前高盛亞洲區董事總經理胡祖六已入股遠大,將一起參與遠大的房地產業務。

胡祖六是湖南人,跟王石、張躍一樣,他也是既在專業領域成就了極致,也很熱衷社會公共事務,替世界操心,當年接受華商韜略專訪時,他曾這樣表示:

“我對公共事務和公共政策一直有強烈興趣,大概與少年時期受湖湘文化浸染,經濟學‘經世濟民’的特點,哈佛的烙印,以及——或許你會感到驚訝——高盛的傳統,都有一定關係。”

王石和張躍會真正心心相印,甚至白頭偕老嗎?有了他的加入,張躍對建築業的第三次革命是否會來得更猛烈些?以及,王石會因此開啟自己的第二春嗎?

這都還要日久見人心,路遙知馬力。

——END——

圖片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