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軍一日不退國境,川軍一日不還鄉,無川不成軍,四川人也是好漢

在本百家號4月6日發表的《湖南人常說要想中國滅亡,除非湖南人死光,這句話到底出自何處》一文中,湖南的讀者個個與有榮焉,儼然成為湖南人的出師表了,結果很多四川的讀者非常不服氣,說整個抗日戰爭中,四川是大後方,四川人民還為抗戰貢獻了幾百萬兵員和勞役,出錢、出糧亦居全國之首,抗戰之所以能堅持下來,全賴四川大後方,沒有四川湖南,抗戰沒可能堅持得底,這個結論到底符不符合歷史事實,卻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敵軍一日不退國境,川軍一日不還鄉,無川不成軍,四川人也是好漢

不過,如果不是那個四川老人在祖國的南海邊劃了一個圈,現在只怕還是寒冬,春天還遠得很,這是鐵的事實。

敵軍一日不退國境,川軍一日不還鄉,無川不成軍,四川人也是好漢

不管“沒有四川湖南,抗戰沒可能堅持得底”這句話是不是完全符合事實,但四川人民為抗戰做出了巨大犧牲這是事實,不是還有八個字稱“勝不離川,敗不離灣”,不知道還沒有人記得這個典故!

敵軍一日不退國境,川軍一日不還鄉,無川不成軍,四川人也是好漢

四川人自那個三星堆文化興盛、然後是李冰治蜀,然後到西漢時被稱為天府之國,然後再到劉皇叔入蜀,諸葛亮慘淡經營,還是未能光復漢室,還於舊都,但後來卻慢慢進入全盛時期,以至於安史之亂,明皇西狩,都是出劍門關,入錦州城,最後在花蕊夫人做詩形容“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的情況下被趙宋王朝統一。

敵軍一日不退國境,川軍一日不還鄉,無川不成軍,四川人也是好漢

劍門天下雄

趙宋王朝為加強統治,將四川境內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稱之為川峽四路,總稱"四川路",這就是四川的由來,元朝設"四川行省",是"四川"建省之始。

敵軍一日不退國境,川軍一日不還鄉,無川不成軍,四川人也是好漢

元末明初,儘管戰亂不斷,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四川地區仍較安定,使得社會經濟繼續發展,結果到了明末張獻忠屠四川,四川人口銳減,經濟調敝,才有“湖廣填四川”的歷史,說來說去,兩湖和四川人還是老親。

敵軍一日不退國境,川軍一日不還鄉,無川不成軍,四川人也是好漢

娥眉天下秀

進入近代,在四川爆發的保路運動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索,民國時期,川內軍閥混戰,和湖南人一樣,也是鬥得死去活來,不過七七事變抗戰軍興,盧溝橋事變爆發的第二天,四川王劉湘即電呈蔣介石,同時通電全國,籲請全國總動員,一致抗日,川軍各將領也是紛紛請纓抗戰。有人勸多病的劉湘留在四川不必親征,劉湘說:“過去打了多年內戰,臉面上不甚光彩,今天為國效命,如何可以在後方苟安!”後帶病率部出川抗戰,在抗戰前線吐血病發,於1938年1月20日在漢口去世。死前他留有遺囑:“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中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劉湘的遺囑成為大多數出川將士的信條,對整個抗戰時期川軍各部的抗戰殺敵仍起著相當大的激勵作用。

敵軍一日不退國境,川軍一日不還鄉,無川不成軍,四川人也是好漢

劉湘

後來的事實證明,川軍雖然裝備不強,但是在戰場上是奮勇殺敵,幾乎所有的對日大會戰中,都有川軍將士的身影。民族危亡之際,他們以國家利益為重,深明大義,忍辱負重,慷慨赴死,以劣勢武器,無數次與裝備精良的日軍進行殊死決戰。根據國民政府統計,全國抗日軍隊中每不到10個人中有一個是四川人,川軍在抗戰時期的傷亡人數約為全國抗日軍隊傷亡總數的1/5,居全國之冠!所以繼湖南的“無湘不成軍”之後,四川人又用數百萬兵員寫下了“無川不成軍”。

所以“無湘不成軍”是事實,“無川不成軍”也是事實。

敵軍一日不退國境,川軍一日不還鄉,無川不成軍,四川人也是好漢

娥眉天下秀

還有一個事實,就是四川軍閥混戰,鬥得你死我活,但是好象沒有一個公開投敵當漢奸!這讓廣東人有點慚愧,汪主席啊,你是圖啥子嘛!

再後來解放後,真人楊家將就不寫了,寫不得也哥哥,寫不得也哥哥!

敵軍一日不退國境,川軍一日不還鄉,無川不成軍,四川人也是好漢

娥眉天下秀

今天,成都武侯祠內還有清人趙藩撰書“攻心”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的聯文,這付對聯,對任何時候都有指導意義。

敵軍一日不退國境,川軍一日不還鄉,無川不成軍,四川人也是好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