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國內戰場大量使用的擲彈筒

國內兵器迷們,接觸到擲彈筒這個概念,應該來自二戰時期侵華日軍陸軍野戰步兵分隊裝備的大正十年的改進型89式擲彈筒,大量的國內抗戰影視中,戰鬥場面少不了它的影子。

據網上搜索到的資料,該型兵器口徑50毫米,全炮長413毫米,炮筒身長260毫米,全炮重2.7公斤,炮筒重1.6公斤,炮筒腳長170毫米,炮筒板重1.1公斤,腳板高60毫米,腳板寬67毫米,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程500米。

二戰時國內戰場大量使用的擲彈筒

89式擲彈筒的殺傷半徑大約在5-8米,一發榴彈如果落在人群中爆炸可以殺傷數十人,這個威力對於50毫米口徑來說還是相當大的。

所以,89式擲彈筒,具有射角大,彈道彎曲,射程不遠的特點;主要用來殺傷躲藏在工事和隱蔽物後的敵人或者在遠距離殺傷敵人有生力量,它的殺傷效果好,操作方便,可以伴隨由單兵攜帶,隨一線步兵移動,對一線步兵進行火力支援。

發射時,由射手先拉動擊發杆,然後由彈藥手將彈藥從筒口裝入,完成彈藥的安裝;左手握住發射筒,根據目標距離轉動手柄直至調節杆達到對應長度,射手通過瞄準線進行概略瞄準後,拉動擊發機上的皮帶將榴彈射出。

二戰時國內戰場大量使用的擲彈筒

從軍事意義上來講,日軍的89式擲彈筒說是一門迫擊炮,一門超輕型的迫擊炮,一人就可操炮,用來支援步兵作戰,提供火力攻擊和火力掩護。

同口徑的迫擊炮一般至少要超過6公斤,89式擲彈筒只有不到3公斤,居然比一枝三八式(日軍制式步槍)或中正式步槍(國軍制式步槍)的重量還要輕,所以非常適合單兵攜帶參與戰鬥。

擲彈筒是日軍小隊火力的支柱,據說日軍大多數的擲彈筒手都是身經百戰的老手,實戰中的400米內命中率高達在85%到95%,十分驚人。所以別小看這門小炮,抗戰時期國軍和八路軍、新四軍及各地抗日遊擊隊,在各次大小戰鬥中,可沒少吃89式擲彈筒的苦頭。

二戰時國內戰場大量使用的擲彈筒

當然,在抗戰時期,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也繳獲了大量89式擲彈筒,反過頭來,轟炸日軍陣地,讓日軍也吃足了苦頭,算是一報還一報吧,侵略者終歸沒有好下場。

此外,抗戰後期的國軍,大量裝備了美製60毫米迫擊炮,性能和威力才勝過日軍的89式擲彈筒,讓日軍也償足被挨炸的滋味。

擲彈筒和迫擊炮是一股血脈,嚴格意義上來說,擲彈筒就是迫擊炮,原理、功能、發射模式、配備彈藥,基本都是一致的,所以是一門超輕型的迫擊炮,它之所以被創造 ,還確實有日本人的很多功勞,儘管二戰時日本是侵略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