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年16本日記 邯鄲耄耋老人的長壽祕訣

38年16本日記 邯鄲耄耋老人的長壽秘訣

這位老人就是87歲的孔祥琪,高齡的他依然耳不聾眼不花,聲音洪亮,思路清晰,只是腿腳有些不便。他說:“這都是堅持記日記的功勞。”

大多數人都會寫日記,能堅持一輩子卻實屬不多,孔老便是之一。從49歲開始,孔老每天堅持寫日記,世事變遷、滄海桑田、生活瑣事都被他濃縮記錄在了16大本日記本里。

“到現在寫日記的習慣已有38個年頭,我家老頭從沒間斷過。”孔祥琪的老伴兒在一旁插話。

38年16本日記 邯鄲耄耋老人的長壽秘訣

一張小小的方桌,一個黑皮筆記本,一支筆。每天晚上,孔祥琪都會端坐在陽臺窗前的桌子前,整理自己的思緒,一筆一劃地寫下當天的日記,這個場景他保持了近40年,已成為一個不可動搖的生活習慣。有啥苦事、樂事、對事、錯事都寫下來,心裡有苦悶寫出來就都被消化掉了,不堆在心裡,所以孔祥琪說,他心裡總是安安靜靜的。

38年16本日記 邯鄲耄耋老人的長壽秘訣

“這是我的第一個日記本,1980年5月1日,我開始記日記,那時候在良種廠每天種菜,和土地打交道,日子過得很踏實。”孔祥琪翻著泛黃的紙張,思緒回到從前。

38年16本日記 邯鄲耄耋老人的長壽秘訣

從國家大事到家庭瑣事,從工作、學習到氣候、收入,幾乎覆蓋了生活的各個層面。在老人看來,日記不僅記錄下了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思,還能讓他思維活躍,是一種難得的養生方式。而從他積累的多冊日記中,我們也可以窺見40年來武安的變化和發展。

“我什麼都記,日記內容包羅萬象,大到國家的各項政策,小到柴米油鹽、雞毛蒜皮的小事,無論多累、多晚都寫,寫完了心裡才順暢,才能踏踏實實地睡覺。可以說,這十多本日記裡面藏著我的後半生。”孔祥琪翻閱著日記本說。

38年16本日記 邯鄲耄耋老人的長壽秘訣

38年16本日記 邯鄲耄耋老人的長壽秘訣

“1979年,全國糧食產量33221.5萬噸,全國年平均工資705元,全國人口9.7092億……”

“60歲退休了,但我又發揮餘熱,進了司法局成立的律師事務所,為此,我專門購買了法律方面的書籍,《婚姻法》、《繼承法》、《民法》……我都仔細研讀學習,能幫忙給人代寫法律文書……”

38年16本日記 邯鄲耄耋老人的長壽秘訣

“從電視新聞上看到中國經常援助別國,我十分感慨,想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們國家很窮,經常要接受援助,如今,我們的國家富強起來了,我們生活的年代真幸福……”

翻過一頁頁日記,那些歷史的畫卷逐漸在眼前展開。

38年16本日記 邯鄲耄耋老人的長壽秘訣

“寫日記最簡單,也最難,難的就是堅持,每天不一定寫多少,但是每天必須寫。寫日記已經是習慣了,離不開了。我一定要把我的日記堅持寫下去。”孔祥琪說,近40年的日記本是他多年以來積累起來的最珍貴的精神財富,他沒事時就翻看自己的日記,很多東西都記憶猶新。

38年16本日記 邯鄲耄耋老人的長壽秘訣

“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富強,這些在點滴變化中都能窺見,我一定要記錄下來,留給後人。講給年輕人聽,希望他們能從中受益,珍惜現如今的生活。這也是我寫日記的另一個目的。”孔祥琪說。

■編審:張志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