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闖關東》拍攝地行走,在朱家峪時空隧道里徜徉

到《闖關東》拍攝地行走,在朱家峪時空隧道里徜徉

《闖關東》播火了,朱家峪便也火了。

到《闖關東》拍攝地行走,在朱家峪時空隧道里徜徉

朱家峪,位於山東省章丘市境內,明水城東南五公里處。明洪武二年,朱氏進村,因系國姓,故名朱家峪。是我國北方地區典型的山村型古村落,也是山東省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朱家峪一度養在深閨人未識,一度在山野間孤寂地存在著,央視熱播《闖關東》後,因為那裡是劇中主人公朱開山的老家,於是,原來那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子,霎那間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於是,高高的城牆圍起來了,密閉的陳年老屋揭開了神秘的面紗,長滿雜草的巷道乾淨起來,迎接著四面八方的遊客紛至沓來。

到《闖關東》拍攝地行走,在朱家峪時空隧道里徜徉

走到朱家峪城牆的大門,也叫禮門,一扇門把現代與歷史隔開。外邊是現代社會,樓房林立,轎車成片,人聲嘈雜。裡面卻是歷史的再現,青磚小屋,古木青藤,石橋古井。

踏進朱家峪的城門,便踏進了懷舊陷阱,便走進了歷史。一條青石板路,是明代山石鋪就的古道,南北走向串起了整個村子,成為村子的南北中心軸線。石板路佈滿青苔,古樸深沉,歲月磨去了它的稜角,歷代的腳印在這裡重疊,讓它變得光溜圓滑。它更像是一條時空隧道,讓你走進了昨天,走進了歷史,當你在這裡遊走,就會體味到先人無盡的聰明智慧,感悟到闖關東博大的精神精髓。

到《闖關東》拍攝地行走,在朱家峪時空隧道里徜徉

自明初至今,朱家峪歷經六百年滄桑,仍完整保存了原來的建築格局,古風古貌。原來的祠廟、樓閣、石橋、故道和古泉都還在呢。村子三面環山,北依平原。村南文峰獨秀,村北文昌閣危聳。朱家峪大小古建築近200處,大小石橋99座,井泉66處,自然景觀100餘處,被專家譽為“齊魯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標本”。這裡與江南水鄉的那些富豪雲集、雕粱畫棟的諸如周莊、麗江古鎮不同,朱家峪樸素天成,絕無奢華與氣派,是典型的北方山鄉。村民自古生活簡樸,民風淳樸,民居、橋樑和古道就地取材,民居依山勢而走,劈石為路,遇水築橋。

到《闖關東》拍攝地行走,在朱家峪時空隧道里徜徉

來到朱家峪,不能不說說這裡的石橋。一座清代康熙年間修建的立交橋,全部用青石築成,上面“康熙立交橋”的篆字清晰可見。上下皆可行人走馬,雨時橋下同時可行洪。橋身全為青石,不著灰漿,雖有三百餘年的歷史,依然堅固如初,特別那一石拱,石頭與石頭巧妙咬合,真是古代建橋力學的典範,被專家譽為“現代立交橋的雛形”。還有壇井七孔橋,位於村東文峰山腳下,其修建年月已經無從考證。井口小肚大,其狀若壇。井水系文峰山下潛流湧出,甘甜適口,從未乾涸。在井的周圍,建有七座小橋,曲折相連,井橋合一,渾然天成。真是能工巧匠所為,遊人至此,莫不以爭相品飲清泉、點數小橋為快。

到《闖關東》拍攝地行走,在朱家峪時空隧道里徜徉

行走在朱家峪時空隧道上,讓人體味著歷史的滄桑。明清時代的建築物多都破敗了,殘垣斷壁、明磚清瓦給人一種蒼涼的感覺,但這種蒼涼飽含了歷史的厚重。這裡的人們樸素得不染一點現代的纖塵,村民們厚道得著實可愛。路邊的小攤上擺滿了山蠍、石榴等土特產,巧手的農婦一邊招呼客人,一邊現場烙著煎餅,特別是夾菜的那種,章丘大蔥是很有名的,山東煎餅更是傑作,大蔥、農家菜、煎餅強強聯合組合成的煎餅果子,絕對為一道美味。這地道的農家味,讓空氣中瀰漫著誘惑,禁不住,便買了幾個品吃,口水直流,香透肺腑。

到《闖關東》拍攝地行走,在朱家峪時空隧道里徜徉

行走在朱家峪時空隧道上,體味著這裡濃濃的文化底蘊。自古以來,這裡重視文化教育,人才輩出。清末以來,村裡的私塾學堂達17餘處,先後有文峰小學、女子學校和山陰小學各一處。朱家峪女子學校是中國北方農村地區較早的女子學堂,古老的朱家峪村率先提倡女子教育,難能可貴。清末至今,全村教師數量已達120餘人。今天,山陰小學和女子學校尚保留完好,規模較大,雖然容顏斑駁,但依然透出昔日的輝煌。教育之外,這裡的道教文化歷史悠久,胡山道教影響巨大。山東歷史上的道教名山主要有泰山、嶗山和胡山。唐代時胡山頂峰上就有廟宇,遠近百姓都有前來上香祈願。廟宇曾由僧侶和道士交替主持,自清康熙後,胡山是山東宗教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今天來看胡山,古代道觀尚存,道觀四面青峰隱隱,溪中碧水悠悠,真為靈秀之地。

到《闖關東》拍攝地行走,在朱家峪時空隧道里徜徉

行走在朱家峪時空隧道上,一個接著一個的民俗博物館將昨日重現。一是中國科舉制度博物館。朱家峪歷來名賢輩出,以其遺存文物舉辦歷史文化博物館,使人深刻了解中國古代封建士子們的科舉文化人生旅程。二是石刻歷史文化藝術博物館。在長達兩千年的歷史裡,朱家峪人世世代代生衍不息,遺留下了豐富的石刻文化藝術品,包括石樑、石祠、石碑、石刻、石人、石獸、石雕、石具,基本上代表了中國北方傳統民間石刻工藝水平。三是民間木雕博物館。朱家峪人木雕藝術作品涉及到建築、傢俱、工藝品等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形成了獨特的傳世藝術風格。四是民間青花瓷博物館。青花瓷是炎黃子孫引以為榮的國粹,朱家峪民間青花瓷博物館,集中展示自唐朝以來的民間傳世瓷器用具,尤其是元明清以來的青花瓷,包括盤、碗、碟、罐、祭器、禮器、文玩、擺件等各種不同用途的青花瓷器。五是文革物品博物館。朱家峪和其他地方一樣,也經歷了文革的影響和衝擊,當地留下了大量的文革文物,這個博物館正是彙集了這些文物,包括毛主席像、像章、文革圖書、字畫、掛件等,使人一入其中,便回到歷史的時空裡,深刻地感受到中國文革那史無前例的狂躁時代。六是影視片場展示廳。從斯琴高娃主演的《紅嫂》,到電視劇《闖關東》、《靠山》、《永遠是春天》,朱家峪成了導演慧眼下的最佳影視基地。七是繪畫攝影展示廳。朱家峪是攝影、繪畫愛好者理想的創作之地,多個優秀獲獎創作作品就是出自朱家峪。

到《闖關東》拍攝地行走,在朱家峪時空隧道里徜徉

朱家峪有九大人文景觀值得渲染。一是聖水靈泉。建於清康熙年間,有清代碑誌尚存。泉水湧流,草木蕃盛,百鳥爭鳴,令遊人如置身於仙境。現已列入濟南市郊風景區名泉。二是康熙立交橋。不提。三是危閣連雲。即文昌閣,文昌閣上建閣樓,下築閣洞,樓洞一體,造型古雅壯觀。四是文峰獨秀。即文峰山,遍山塔柏,鬱鬱蔥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遊人登臨,深秋可賞漫山紅葉,冬日可賞玉樹瓊枝。五是關帝小廟。位於村內雙井北側,築於牆中,建於清嘉慶十三年,關帝坐北面南,形容威嚴,閱盡人間滄桑。六是朱氏家祠。建於清光緒年間,堂前院中現存高大百年檜柏一棵,依然生機勃發。舊時,每年春節朱氏後人聚祠堂內祭祖,“入堂思敬,肅然致衰”,“非敢謂光前裕後,實不忘報本追遠”。七是女子學堂。不提。八是東山長流泉。在朱家峪村東崖壁上,南北並列兩個形態相同的石洞,平時細水長流,雨時流勢甚旺。因四季水流不斷,故人稱“長流泉”。泉水清涼,噴湧不絕,清澈見底,甘甜爽口。九是壇井七折。不提。

到《闖關東》拍攝地行走,在朱家峪時空隧道里徜徉

行走在朱家峪時空隧道上,看破牆殘垣,感悟歷史滄桑,聽幾聲犬吠,聞幾聲雞鳴,六百多年的歷史忽然變得離我們並不遙遠。“小扣柴扉久不開”,舊時茅舍多已坍塌,柴門緊閉,雜草叢生,斷牆院內曾發生了多少故事?隱藏了多少秘密?多少人世間的悲歡離合曾經在這裡上演?腳下的這塊青石路又留下了多少人的足跡?

一邊是斷壁殘垣,荒草叢生,昨日重現。

一邊是綠柳橋側,洗衣村姑,嬉笑聲遠。

就這樣懷揣著曲徑通幽的意境,在朱家峪時空隧道上虔誠地前行,陪伴著山澗野草,綠樹紅花,小橋流水,青石古牆,濾卻世間煩惱,體味世外桃源的意境。在古道上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看看這家,看看那家,一邊聽著發黃的歷史故事,一邊感嘆著曾經的歲月。村裡的老宅一座連著一座,有放羊娃的土屋,有進士的樓閣,舊舊的建築如今早已人去屋空,曾經的輝煌在歲月的磨洗中已失去昔日的光彩,在荒草亂石間和歷史的風雨中獨撐歲月。

到《闖關東》拍攝地行走,在朱家峪時空隧道里徜徉

朱家峪就是一本厚重的書,是一本涉及政治、歷史、民族、宗教、文化、園林、建築、藝術、自然、地理等科學的大百科全書。走進朱家峪,就走進一部深厚的歷史書卷,讀讀校訓,看看古碑,體味男耕,感悟女織,撫摸一下拴馬的石壁上的石環,搖一搖朱開山老家院子裡吱啞作響的轆轤,嗅一嗅清爽的山風,感悟一下純樸的民風,老舊的織布機依舊呀呀不停,唧唧復唧唧……

行走在朱家峪時空隧道上,體味著朱家峪先人那種頑強的生命精神。他們在大山的懷抱中,刀砍斧劈,鑿開青石,鋪就了青石板路,築成了青石房子,讓石隙間的土壤變成田地,讓玉米穀子等莊稼讓山楂桃子等果樹在這裡旺長。當清末大旱來臨,山溪斷流,井水乾涸,莊稼焦了,果樹枯了,朱家人便毅然走出了大山,背井離鄉,在亂世關東闖出了一片廣闊天地。這股闖勁,這股韌勁,這種堅韌不拔的意志,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就是朱家峪的精神,就是艱苦奮鬥、自強不息、銳意進取的中華民族的精神。

到《闖關東》拍攝地行走,在朱家峪時空隧道里徜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