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說草書是最難的,但你要是搞懂了,其實也就那麼回事

草書是書法金字塔的尖兒,許多人將草書視為老虎,不敢靠近,要說歷史上書法大家也不少,但在草書方面,有作為的相對屈指可數,宋代的米芾厲害不?米芾在行書方面那是頗有建樹,堪稱千古大家,但他在草書上卻收效甚微,可見草書之難。

很多人都說草書是最難的,但你要是搞懂了,其實也就那麼回事

草書在辨識方面不是難事,章法難才是最重要的障礙。關於草書的章法,歷代有許多論述,如孫過庭“草以使轉為形質,以點畫為性情”,懷素“吾觀夏雲多奇峰”,以及索靖的《草書勢》,武帝蕭衍的《草書狀》等等,讀起來往往令人不知所云。

很多人都說草書是最難的,但你要是搞懂了,其實也就那麼回事

為此,我以自己多年的感悟,總結出草書章法五方面的規律,希望對喜歡草書的朋友們有所幫助。

很多人都說草書是最難的,但你要是搞懂了,其實也就那麼回事

1、字不能都是正的

草書講究“勢”,這個“勢”,是動態的,“草如奔”嘛!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而悟筆法,其實是悟到了草書的動勢。動勢體現在字的結構上,就是“不正”。許多人習慣了楷書的端正,覺得草書也應該是端正的,這是最大誤區。如果將單個草書字畫中心線,則不一定垂直,而且,還要東倒西歪,不能總是一個姿勢。這叫斜勢求正態。

很多人都說草書是最難的,但你要是搞懂了,其實也就那麼回事

2、字的大小不能都是一樣的

楷書大小差別不大,字與字如兄弟;草書大小差別很大,字與字如父子。草書大字甚至是小字的兩三倍,有的字,其中的一筆就是其它字的好幾倍。這叫錯落成自然。

很多人都說草書是最難的,但你要是搞懂了,其實也就那麼回事

3、字距不能都是相等的

寫楷書時,字與字距離大體相等;行書有所變化,但變化不大;而草書字距差別往往比較明顯。有的兩字或三字擠在一起,形成一個小集體,這叫字組;有的兩字相隔很遠,而又遙相呼應。三三兩兩,錯錯落落,扶老攜幼,形成無規律的節律。這叫韻律起波瀾。

很多人都說草書是最難的,但你要是搞懂了,其實也就那麼回事

4、字的重心不一定都在一行的中軸線上

草書不僅單字結構不正,從整行來說,也並非以中軸線為基準,把每個字擺齊。“字如算子,非書法也”,而是要隨著字勢,沿中軸線無規律地左右搖擺,甚至有的字整體已經偏離中軸線,只要全行視覺上感覺還是一行就行,這樣就形成一種自然的天趣。這叫字散神不散。

很多人都說草書是最難的,但你要是搞懂了,其實也就那麼回事

5、行與行之間,橫向的字縫隙不能對齊

除首尾兩字外,其它的字最好別齊平了,當然也不能如砌磚,把縫隙死板地對應錯開,規律性不能太強了。這叫錯縫呈天趣。

很多人都說草書是最難的,但你要是搞懂了,其實也就那麼回事

且說,草書字能寫多大?這首先不能不說毛筆的物理性能。大家都應有經驗,一般來說,毛筆鋒長超過一寸半、腹粗超過半寸,在帶墨運寫、所書點線粗細與筆腹相當時,其復原筆鋒挺直的彈性就基本無有了。當然,用這樣的毛筆,甚至更大的毛筆,作字兒較大的篆隸楷書以至行書,並無太大問題。因為可以大量用側鋒橫刷;但一旦用之作草書,問題便多起來了。

很多人都說草書是最難的,但你要是搞懂了,其實也就那麼回事

“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性情;草以使轉為形質,點畫為性情”。在筆鋒不能迅速自然復原挺直狀態的情況下,作迴環往復、使轉不已的大字草書,其難可知矣。不只苦了筆,也苦了作者的手。更重要的是,在這種筆鋒幾乎不能復原於順直的“癱瘓”狀態下,其與紙平面的接觸也就全然疲臥著了,其所含墨水勢必難以在正常的較快書寫節奏中,下注於紙上,則其筆跡勢必時見虛怯,則其“筆墨”就難可人意,始終不可能達到較理想的狀態。此其一也。

很多人都說草書是最難的,但你要是搞懂了,其實也就那麼回事

即使毛筆是用現代的什麼毛毛特製的,能寫半尺、徑尺甚至更大的大字草書,可是,我們永遠也無法加長自己的手臂;再退一步說,即使我們可以揮手蠻橫地作尺餘大字草書,可是,我們如何於書寫之當下,將自己的眼睛後移到幾米十幾米開外的地方來調度這大幅紙面上生生不已的筆墨結構呢?

也就是說,不只毛筆在制約書寫者,人的身體從一開始就限制著我們。我們的活動空間並非無限;然而,實際中真正的草書藝術,就已有的揮運空間來說,不是足夠了麼?為何要追求大?勉強而蠻橫地將字做大,恣意鼓努其筆,功夫可能做了不老少,可最終效果,是不是吃力不得好,以至吃一些糊塗虧。

很多人都說草書是最難的,但你要是搞懂了,其實也就那麼回事

一個注重效率的書人,一定要在書法的歷史條件內、物質條件內,去作平時的訓練,並時時留意於探尋和知覺他自己的筆墨情境,並在自己最熟稔的筆墨情境中進行舒適的藝術創作。

很多人都說草書是最難的,但你要是搞懂了,其實也就那麼回事

有了這五句話,再注意到筆畫輕重的變化、用墨枯潤的結合,草書想不長進都難。

很多人都說草書是最難的,但你要是搞懂了,其實也就那麼回事

此外,想補充幾句,一個草書作者,一定要較長期地堅守自己的書體,不要三年兩頭換樣兒。為什麼這樣講?因為草書書體本身的流動性很強,而人的肌肉生長與消退,也是容易得不得了。草書書寫時的運動平衡及其過程中連續不斷的細膩的筆鋒變換,最需要的是書寫者運動性肌肉群的高度支持。草書的某一種體格、一種風格,在一個書者身上得以建立,既需要不少的審美修養功夫,也需要不小的肌肉訓練功夫。有時二者甚至是二而一一而二的關係,相生相剋,偏廢不得。當然,進一步說,僅堅守也不行,唯不斷用功是了。

很多人都說草書是最難的,但你要是搞懂了,其實也就那麼回事

之所以說起這個問題,是因為在參與草書評審工作時,還看到有些過去曾有過獲獎、或水平很不錯的草書作者,這次被選落了。主要原因就是非其舊時草書也;而新上手的東西,還很差功夫。不要因為人家說我們老是寫這種草書,就改換門庭;也不要因為自己感到審美疲勞了,就別尋新歡。一種藝術,說玩玩兒自然不錯,但要弄得像點樣子,就得忍耐著,一根筋,搞下去,千錘百煉,好鋼的有。

很多人都說草書是最難的,但你要是搞懂了,其實也就那麼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