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披著線上P2P平臺外衣的線下P2P,可能更危險

那些披著線上P2P平臺外衣的線下P2P,可能更危險

很多人對於P2P的瞭解往往都是線上平臺,諸如陸金所,人人貸,宜人貸等。但是實際上很多平臺雖然號稱線上平臺,主體卻是線下P2P,即理財客戶和貸款客戶絕大多數都來自於線下,只是由於監管要求,這兩年在進行理財產品操作的時候會通過後期建設的線上平臺,或者先期的線下合同轉為線上合同。

那些披著線上P2P平臺外衣的線下P2P,可能更危險

更為可怕的是,國內目前P2P行業內靠前的平臺中,有為數眾多的實則為線下P2P改頭換面而來。比如2016年初,某國內排名極其靠前的綜合性P2P平臺(因為同期也在銷售信託、私募基金、海外保險等產品,但是核心依然是P2P和以P2P債權為實際投資標的的私募基金)就因為監管要求不得不倉促上線了一個線上平臺,將存量線下理財合同和新簽約客戶轉到線上,結果中途由於資金問題和技術問題造成了兌付延遲近1個月,要不是資金及時到位和員工安撫,差點造成全國性事件。

那些披著線上P2P平臺外衣的線下P2P,可能更危險

目前對於這些原線下P2P平臺,最為讓人頭疼的是原有壞賬的處理和後期壞賬率的控制,以及”29號令“正式實施後自身還有多大的擦邊球餘地。由於本身P2P行業主要消化的是金融體系中的”次級貸“,也就是信用較差的貸款,所以壞賬率必然非常高。可有很多原線下平臺宣稱自身壞賬率極低,甚至有的宣稱不足1.5%,這簡直是在侮辱投資者的智商。當然也有一些大平臺從來不敢公佈自身的壞賬率(某些大一些的平臺甚至敢於出手3000萬級別的信用貸款,這簡直是壞賬製造機器)。

監管、壞賬、自身管理水平、資金鍊,個個都是原線下P2P的死穴,至於最後生死如何,一財君只能笑對。建議大家擦亮雙眼,謹慎選擇投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