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優婆塞戒經講記

——現代學佛者必備的百科全書...助益學人迅速累積福德乃至見道

金雄師,閩南人,生長於耕讀之家;年少即喪母,深感無常之苦而無以解脫。祖父飽讀詩書而畏於仕途,樂天知命而不求財,中年即告辭世;祖母矢志守節,自早至晚深心念佛,直至捨命,不曾一日中輟;同時含莘茹苦養育子女成人,乃以農持家,維持小康局面。

金老師於此門風熏習之下,少年時期即開始閱覽經史,博綜多聞;尤愛《古文觀止》,始從少年時期即開始涉獵,而不樂學習世間營生之法。金老師亦愛中國古時章回小說及各類世界名著,並曾研習拳術及金石、針灸等,而不樂謀取財利及世間名利經營之事,心性俊逸不羈。

金老師年長之後離家,不得不投入社會營生;後因世間生活已得安頓,於是重拾年少時探索不得之疑問,為探究生死之緣由而開始學習佛法之歷程。但因宿世善因,於廣覽諸方大師著作之後,深心之中自覺不能認同世俗化之佛法;於是在鑑知當代佛教中已不可能尋得真正佛法以後,自行深入中國禪宗妙法之中研習,乃能自悟自通。隨後漸次深入經藏之中處處印證,開始觸類旁通,故於經律論皆能洞達微旨。隨後即因身旁之人漸漸知悉,於是受邀開始為小眾說法。嗣因眾弟子深受法益,不願將金老師之妙說善說埋沒,乃有主動整理成書而欲出版之事,即有數人漸次整理打字而有本書之問世。

優婆塞戒經講記

詳解在家菩薩戒法,細說佈施之功德及佈施得福之因果原理,

詳述自作自受、異作異受、無作無受之第一義諦真諦,

兼述三乘菩提法義與精神之異同;讀此能知福慧雙修之真實義,

可以幫助大乘學佛者之證道。

自 序

宣講菩薩戒的經典,有《梵網經、地持經、菩薩瓔珞本業經、優婆塞

戒經》以及《瑜伽師地論》,此書所宣講之經典是其中一部經典,全名為

《菩薩優婆塞戒經》。

此經專為在家菩薩宣示菩薩戒的精神,詳細的說明:在家菩薩修學佛

法以佈施為第一要務。佛陀如是開示之目的.實因佛菩提道之修證,必

須先修集見道、修道、入地、成佛所必須具備之福德;若福德不具足者,

即無可能進入大乘見道位中;欲求修道實證及成佛者,即無可能;是故菩

薩以修施為首,次及持戒、安忍、精進、禪定,然後始能證悟而發起般若

智慧,進入大乘見道位中。

非唯見道必須有福德為助,乃至見道後修學相見道位觀行所得之智

慧,亦須具備福德作為進修之資糧;如是次第進修諸地,莫不如是;乃至

即將成佛之前的等覺位中,尚須百劫專修佈施,頭、目、腦、髓、舍宅、

妻、子,無一不可佈施,都無貪著;以如是百劫難施能施所得福德,方能

成就佛地三十二大人相及無量隨形好,具足如是廣大福德之後始能成佛。

由是緣故,佛說菩薩六度乃至諸地所修十度波羅蜜,都以行施為首要。

然而佈施與成就佛道之因果與關聯,屬於因果之了知,其中原理並非

等覺菩薩所能全部了知,故說因果之深細廣大,唯佛與佛方能究竟了知。

而菩薩盡未來際之修行,恆以施為上首,若不先行了知施因與未來受果之

關聯者,即不能了知佈施與異熟果報間之關係;若不知者,欲求諸菩薩盡

未來際行施而成就佛果,殆無可能;由是緣故,佛為菩薩弟子四眾宣演

此經,令得知悉行施與果報間之因果關係。於此部戒經中,佛為菩薩四

眾細說「佈施與菩薩世世不斷之可愛異熟果間之因果關係」,解說極為深

入;若能了知其義者,即可不退於菩薩六度,是故選取此經而為菩薩四眾

詳解之,欲助當代、後代菩薩四眾。

複次,此經亦詳說第一義諦之真義,故於業行之說明中,宣示異作異

受即是自作自受之真義;如是正義,於一般經典中難得一見。若能確實了

知其義.則於行施之際,既可不執著於未來世必將獲得之菩薩可愛異熟果

報,亦可繼續行施,修集廣大福德,亦不致因此而壞世間法,導致家屬及

世人之側目,令菩薩修施易得成功,道業因此而得幫助;緣是,故選此經

而為眾人宣講,冀能幫助菩薩四眾,同得見道而證菩提。

此外,初機學人樂種福田,然而大多不知福田與毒田差別所在;往往

正當種福田時,所種卻是破壞正法之毒田。如是求福反成助惡之因由,端

在不知三乘菩提差異所致,是故聞說深不可測之如來藏妙法時,即因名師

誤導之故,即等視如來藏妙法同於外道神我,由是而極力護持否定如來藏

之邪師,產生了力助破法者之愚行,以冀如來藏妙法消失不傳。由是緣故,

欲藉此經中佛所宣演三乘菩提異同所在之正法智慧力,令諸學人悉得了

知真實福田與假名福田——毒田——之差異所在,由是而令修學菩薩行者

所作佈施,悉皆正得廣大福德。今此戒經之中,對於三乘菩提之差異所在,

有極為詳盡之剖析;學人讀已,即能深入了知同異所在,以後修學佛道之

時,庶幾有眼能判、功不唐捐。

又:戒為修行之基本,未有不持清淨戒而能證得見道、修道功德者。

此經中對於菩薩戒戒相施設之精神,以及戒之犯重與犯輕、性罪與戒罪,

都有極為詳盡之開示;了知戒相及佛設戒之精神者,即可把握持戒之精

神,以戒法之智慧來持戒,不被戒相所繫縛而得身心自在、自不犯戒;如

是生起戒體而自然不犯,庶能進道,是故選取此經而說之。

又如十善業道與十惡業道,其中之因緣果報正理,亦有詳細說明。並

且特別說明:有人行於少施而得解脫分,有人行於大施而不得解脫分,悉

皆各有其原因。若人能細讀此經,並且深解其義趣者,則求二乘解脫之道,

輕易可得;然後進求大乘菩提,易得入道,未來成佛之道歷然於心,終無

疑惑。如是眾理,於此戒經悉有開示。今將講記發行於世,願我佛門四眾

弟子證解 佛旨,悉蒙法益。即以為序。

菩薩戒子 金雄師 敬識

於公元二○○五年中秋

菩薩優婆塞戒經講記

菩薩優婆塞戒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