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有份環保成績單:煙臺“形象好”“氣質佳”

煙臺市環保局工作人員深入企業檢查

在山東省近日通報的2016年度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中,煙臺市綠色發展指數得分全省最高,資源利用指數和生態保護指數排名全省首位......

近年來,煙臺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紮實推進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深入開展環保突出問題綜合整治,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煙臺更有“氣質”更“清純”了

2013年以來,市區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始終保持全省第2位。2017年,市區藍天白雲天數達到360天,空氣質量優良比例達到80%,空氣質量四項主要汙染物濃度年均值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成為全省第2個達標城市(威海於2016年達標)。今年1—4月份,四項主要汙染物除PM10基本持平外,其他3項汙染物濃度均持續改善,市區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82.4%,較2017年同期增加1.6個百分點。

2017年全市26條重點河流42個斷面主要汙染物COD(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平均濃度分別為18.3毫克/升和0.5毫克/升,分別同比改善34.7%和74.5%。17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保持在Ⅲ類以上,市區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100%。海域水質情況總體良好,以一類、二類海水為主,所佔比例為85.7%,海水水質功能區達標率為100%。

選取部分礦區、農田、蔬菜種植基地、飲用水源地周邊及畜禽養殖場周邊佈設65個監測點位,對土壤環境質量開展定期例行監測,65個監測區域土壤環境質量總體良好,無明顯汙染。

全市共有自然保護區23個,其中國家級2個、省級19個、市級2個,約佔國土面積的11%;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海洋公園)12個,約佔全省(28處)的42.8%、全國(65處)的20%,佔管轄海域面積的21%。全市獲命名的國家級、省級生態鄉鎮數量分別達到32個、50個,1000多個村莊開展了生態村創建活動,美麗鄉村覆蓋率達到61.6%。共有林地面積820萬畝,森林覆蓋率36.4%,均位居全省首位。煙臺獲評國家森林城市,入選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市。蓬萊市通過國家級生態市驗收,福山區通過省級生態區驗收。

中央第三環保督察組交辦的32批共計881件案件全部辦結,問責195人,給予黨政紀處分77人。省環保突出問題綜合整治攻堅方案涉及我市的38項任務中,除4項自然保護區整改工作外,其他全部完成。

煙臺環保環境監管“拳頭”強勁有力

全市環保工作將確保實現“一達標、兩改善、一加強”的工作目標:2018年市區空氣質量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並持續改善,環境空氣質量和水環境質量實現持續改善,環境監管能力明顯加強。

今年以來,煙臺市環保局深入實施大氣汙染防治一、二期行動計劃,持續加大大氣汙染綜合整治力度。創新大氣整治監管模式,組建市大氣汙染綜合整治辦公室,對整改進度滯後的71個(次)揚塵源進行跟蹤曝光。將高汙染燃料禁燃區範圍由市區擴展到各縣市建成區,實施燃煤機組(鍋爐)超低排放改造。

啟動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已完成石化、有機化工、表面塗裝、包裝印刷等重點行業治理項目124個,對6個化工園區、7家重點企業實行在線監控。機動車汙染防治方面,組織開展黃標車提前淘汰補貼、“黃改綠”工作,加快機動車環保檢驗機構建設,積極推動加油站油氣回收改造。

開展建設工程揚塵治理攻堅行動,全市106個規模以上建築工地全面落實“六個百分百”要求,即施工工地100%圍擋、散裝物料堆放100%覆蓋、出入車輛100%沖洗、施工現場路面100%硬化、場地100%灑水清掃保潔、渣土車輛100%密閉運輸。

圍繞推動水質提檔升級,所有河流全部實行河長制,綜合採取掛號約談、區域限批、工程推進、綜合治理、獎懲考核等措施,打好水汙染防治“組合拳”。實施重點流域汙染治理,對重汙染企業比較集中的界河、五龍河等流域,按照“一河一策”原則制定實施整治方案,境內22條黑臭水體全部完成整治。

開展土壤汙染狀況詳查,啟動農用地詳查點位佈設與核實工作,啟用土壤環境管理信息系統。加強土壤汙染源頭預防,優先保護類耕地集中區域,不再新建有色金屬冶煉、石油加工、化工、醫藥、焦化、電鍍、製革、鉛蓄電池製造、石墨、印染等項目。

未來,煙臺將綠色發展、持續發展

今後,煙臺將著力改善空氣質量,抓緊出臺《煙臺市大氣汙染防治三期行動計劃》,推動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由縣市區延伸到鎮街,深化燃煤汙染整治,推進揮發性有機物、工業窯爐、工業無組織排放等綜合治理,加大揚塵汙染綜合整治力度,加強秸稈焚燒監管。力爭到2020年,所有縣市區全部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其中市區PM2.5控制在32微克/立方米以內,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86.6%以上。

健全完善水環境質量生態補償制度,將補償擴大到全市所有重點河流斷面和縣級及以上水源地,促進水環境質量整體改善。力爭到2020年,省控及以上重點河流水質基本達到水環境功能區要求、優良比例達到50%,市區和縣城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穩定達到100%。

儘快出臺全市土壤汙染防治工作方案和土壤汙染治理與修復規劃,建立健全部門協調機制,形成各負其責、協同配合、共同推進的土壤汙染防治長效機制。提高土壤汙染防治能力,推進土壤汙染治理與修復試點項目建設,力爭到2020年,土壤環境風險與健康風險得到基本管控,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穩定並不斷改善。

完善水生態修復與保護長效機制,進一步拓展再生水利用空間,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提高中水回用率。加強海洋保護區建設與管理,選劃新建一批海洋特別保護區,力爭保護區總面積佔管理海域面積的比重達到25%。開展海灣整治與修復,對接國家“藍色海灣”“銀色沙灘”“南紅北柳”整治修復工程,積極開展海灣空間整理、清淤疏浚、海岸侵蝕防護、沙灘資源、河口溼地等整治修復工程。

煙臺環保還將抓住煙臺躋身“三核”之一的重大機遇,加快培育新興產業、改造傳統產業、淘汰落後產能,積極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抬高環保門檻、提升環保標準,堅決杜絕高汙染、高排放、高耗能項目,堅決杜絕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嚴格控制尾礦庫項目,對不符合環保要求的一律拒批,通過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城市空間佈局、土地利用結構等,既保護好煙臺的綠水青山、碧海藍天,又推動煙臺實現綠色發展、持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