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已成必然趨勢,圍觀85後家長各種“養娃”路數

我一個同事,租住在市中心的一套公寓裡,每月一萬多塊的工資夫妻倆人和計著花,我見她平時衣著得體,上班偶爾會背個MK包包,說給孩子報個幾千塊的興趣班也不手軟,很是好奇,悄悄問她:“你工資夠花嗎?”

“當然不夠,自從有了孩子,京東淘寶購物車被清空一半,朋友圈也關了,每天最多時間就是閉目養神……”,她一邊不停吐槽一邊盯著手機銀行裡300多塊的餘額,一會兒又跳轉到花唄,額度用得也差不多了,嘆了聲氣說,“還好每月父母還可以支援點,不然真不知道怎麼辦……”

“啃老”已成必然趨勢,圍觀85後家長各種“養娃”路數

於是我發現一個現象,討論中國85後年輕人如何理性地啃老養娃,要比討論他們該不該啃老有意思的多,人人都有發言權——時代發展到這個階段,“啃老式養娃”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啃老了,更多的是在這個資源貧乏的社會中想要更好地去生活的無奈之舉。

為了孩子,我們不得不……

“因為窮,我們不得不……”的時代已經過去了,85後面臨的不僅是金錢上的抉擇,孩子上學需要依靠四老的房產,工作和時間作為金錢的衍生品,不僅是社會賦予他們的生存壓力,也直接關係到這代年輕人內心的自我成長追求。

(80、90年代的父母顯然比60、70年代的父母更加自我,注重生活品質,也更加理想主義。)

“啃老”已成必然趨勢,圍觀85後家長各種“養娃”路數

比如豆豆媽。

豆豆媽和我之前說的那個同事情況還不一樣,一般的父母是買不起天價學區房的,但是為了孩子上學,豆豆媽咬牙貸了幾百萬,本來以她的條件是完全可以全職在家帶娃的,但是現在為了這麼個房子也不得不去上班,那麼“娃由誰帶?”的問題出現了。

“啃老”已成必然趨勢,圍觀85後家長各種“養娃”路數

上海可以說是中國城市中公共服務的典範城市,然而在這裡,豆豆媽找不到可以託付的公立保育機構,豆豆爸則是典型的工作狂,改BUG能改到凌晨兩三點,帶娃20分鐘就喊累,完全是指望不上,“看來也只能求助自己父母了,”豆豆媽心想。

“啃老”已成必然趨勢,圍觀85後家長各種“養娃”路數

老話雖說:“子孫自由子孫福,莫為子孫做牛馬”,兩位老人還是非常心疼女兒的,覺得子女在外不容易,怎麼也要去“搭把手”。於是老兩口接到女兒電話後從外地老家大老遠趕到上海,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老漂一族”。

一家人的啃老式養娃生活就此開始。

“啃老”已成必然趨勢,圍觀85後家長各種“養娃”路數

豆豆媽非常忙碌,每天工作6個小時,全年無休。豆豆爸依然是車裡、出差,能躲就躲。老人負責做飯和接送孩子上學,菜市場、學校、家,三點一線,沒有社交也沒有安逸的晚年生活,甚是讓豆豆媽心疼。

但另一方面,兩位老人也會不時對豆豆媽對孩子的教育方式進行干涉,這也是年輕人依託老輩帶娃,不得不承受的家庭矛盾。

“啃老”已成必然趨勢,圍觀85後家長各種“養娃”路數

在財務責任上,豆豆媽負責還學區房房貸,豆豆爸負責五口人的生活支出。

孩子3歲前不買進口奶粉不放心,於是單奶粉月支出最低也要2000,孩子長身體很快,兒童服裝至少500/套,這樣零零碎碎的開銷合計下來前3年花了9w,興趣班5000起步,預估初高中6年的開銷大約在22w,培養到大學,如果出國的話,至少提前準備100w多。

“哦,這只是讓孩子幸福地燒錢的起步線。”

更氣人的是,辛苦了一天回家看到豆豆爸在沙發上葛優躺,豆豆媽感覺自己的錢包和人生要雙雙被掏空……但是看看孩子,已經在這雞飛狗跳的生活中健康地成長起來了,心中又很是滿足。

“啃老”已成必然趨勢,圍觀85後家長各種“養娃”路數

時代艱難,唯有家人抱團方可取暖。

二十年前中國父母養孩子沒有現在這麼艱難,那時候環境單純,也沒有課外班,職工幼兒園上下班都跟父母時間一致,人對物質沒有那麼痴迷,當然,也沒有那麼多人。

“啃老”已成必然趨勢,圍觀85後家長各種“養娃”路數

我還記得我小時候,父母接送不了把鑰匙給老師,老師晚上8點把我送到家,門反鎖上,把鑰匙帶走,第二天再還給我爸媽。而現在的學校,到點放學,學生必須接走,再熱心的老師也擔不起“代管”這個責任。

過去中國人還流行“先成親,再買房”,在朋友婚禮上“投資禮金”,也可以讓自己在經濟不濟時獲得相應週轉,而現在“85後”是“先買房,再成親”,不僅要獨立經歷買房和婚姻的過程,又正好趕上了我國房價連連上漲,養孩成本極速上升,生活可謂苦不堪言。

“啃老”已成必然趨勢,圍觀85後家長各種“養娃”路數

調查顯示,近兩年中國人每年工作2000-2200小時,位居世界第二,其中八成“85後”月收入6000以下,銀行存款不足10w。更可怕的是,2007-2016年,中國家庭的負債率翻了一倍多,即便是單位高管,有車有房,年收入30-100w,背後也有很高的支出和負債。

“啃老”已成必然趨勢,圍觀85後家長各種“養娃”路數

“85後”還崇尚享樂主義,他們的很多壓力來自於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比如在結婚的同時要擁有房子車子,而且“房要夠大,車要夠檔,一步到位”。在為生存和生活兩方面掙扎的同時,很難抽出時間和精力去投入下一代的教育。

“85後”的父母又多是“65後”的一代,其受教育程度已經趕不上今天的時代競爭了,父母只能看孩子,而不能教育孩子,這在很大程度上也進一步加劇了現代人育娃的成本和壓力。

中國式育兒,父親角色的缺失……

“啃老”已成必然趨勢,圍觀85後家長各種“養娃”路數

中國社會缺乏男性關愛,太多的不平等的事情落到了男性身上,趕上中年危機,稍不留意就引發家庭悲劇。

毛爸爸38歲,典型IT男,從老家農村一路逆襲,經多年打拼終於在深圳賺得兩房兩孩,老婆在家相夫教子,貌似是個人生贏家。

但你要細算賬,雖然月入過萬,先還房貸5000,車貸5000,油費2000,生活用品2000,工作應酬1500,加在一起1.5w多,這只是基礎開銷,老婆要名牌包,孩子要補課費,家裡收支月月負數。

“啃老”已成必然趨勢,圍觀85後家長各種“養娃”路數

偏偏在這個節骨眼上,毛爸爸又由於“年事已高”被公司勸退,一時找不到高薪工作,當月月供斷裂,只能倉皇低價先賣一套房,以支應另一套房貸,才勉強控制住入不敷出的局面。

“啃老”已成必然趨勢,圍觀85後家長各種“養娃”路數

毛媽媽經常在一邊抱怨“父愛如山,真的就像一座山一樣,在那裡一動不動,娃在旁邊哭了,他只會大聲喊老婆。”“參加孩子班會,心大得連孩子幾年級幾班都不清楚。”但是在毛爸爸看來,既然生活壓力毛媽媽不能代勞,“教育孩子的這種瑣事”難道就不可以由她協同分工嗎?

在中國育兒問題上,爸爸/或者公公們的角色會缺失,主要還是源於中國家庭所面臨的巨大經濟壓力主要由男性承擔。俗話說男主外,女主內。

但是爸爸們也別太美,畢竟現在哪個媽媽也沒少掙錢。每天回家照顧你比照顧孩子還麻煩,臭襪子漫天扔,碗從來沒刷過,是不是也該多少長點心了?

啃老式養娃的根源,中國社會催婚如催命……

日本政策規定,有孩子的夫妻一方工資必須交60%的稅,政府從政策上強制父母不要出去工作,好好在家照顧孩子。如果僅靠一個人的工資,根本維持不了一個家的生計,日本“85後”很清楚自己養不了孩子,所以日本生育率一直很低。

而中國“85後”的狀態是,明知道養不了孩子,也不得不生。這都是因為中國社會自古以來有著催婚催生的傳統,“到了什麼年齡做什麼事”,“26歲你該好好生孩子”,至於“生了孩子怎麼養”這個問題,多數家庭在生之前根本沒有討論過。

“啃老”已成必然趨勢,圍觀85後家長各種“養娃”路數

尤其近幾年中國的男女比例失調,越來越嚴重的年齡壓力,導致很多“85後”在尚不具備婚姻和生育的客觀經濟條件下,生了下一代,然後突然意識到眼下必須先要解決孩子的安全和照顧問題了,才不得不被迫在“自己的夢想”與“孩子的照顧問題”之間做出一個抉擇。

“堅持生活工作,養娃求助父母。”

曾經有一個討厭生孩子的媽媽說,不想把生孩子當做一場利益交換,可是如果她不算計,不會有人來主動體諒。

“刀不割在他們身上,他們感受不到疼痛。”

於是無奈之下和家人擬定協議,要全家一起備孕。全家一起看育兒書,由這位媽媽出題,考及格才懷孕。而且懷孕期間老公要包攬所有家務,生育以後採用奶粉餵養,老公全部負責,爸媽和公婆幫他。

“啃老”已成必然趨勢,圍觀85後家長各種“養娃”路數

“因為不用夜間起來哺乳,所以恢復的很快,在家休養閒的沒事就刷劇打遊戲,婆婆抱怨我不照顧孩子不做家務的時候,我就說,是你們讓我生孩子的,又不是我自己要生的。”

現在這位媽媽就相當於一個當爹的角色,回家只陪孩子玩,因為平時不做那些瑣碎的事,不怎麼管孩子,所以耐心很足,偶爾逗逗孩子,反而更受孩子喜歡。

“啃老”已成必然趨勢,圍觀85後家長各種“養娃”路數

看來,如今的“啃老式養娃”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啃老了,在社會、經濟、慾望的三重圍困下,每個人有每個人“啃老”的路數。

平心而論,這種生活方式真的有那麼難以接受嗎?未必。它是這個時代賦予這些年輕人的新的生存方式,既是一種無奈,也是一種樂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