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裡的“小”心理

春節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社會文化內涵。春節在其歷史的發展演變中,不斷形成並凝結了中國人特有的倫理情感、時間生命意識、文化追求認同感,甚至是一種準宗教意識。在各種獨特的春節儀式中,中國傳統的民族、民俗文化得以集中的展示和表現。

年俗裡的“小”心理

我今天就來說說年俗裡蘊藏的“小”心理:

一、年俗裡蘊藏的“延遲滿足”

三十吃年夜飯總能吃到一些平時想吃卻很少吃到的美味佳餚;早早買好的新衣卻要等到初一早上才穿;年裡總有一些活動是平時玩不到的。這些都蘊含了心理學中的“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是幼兒自我控制的表現之一,反映的是一個孩子在面臨種種誘惑時,能否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控制自己的即時衝動,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延遲滿足不僅是幼兒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和最重要的技能,也是兒童社會化和情緒調節的重要成分,更是伴隨人終生的一種基本的、積極的人格因素,是兒童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賴走向獨立的重要標誌。讓孩子學會等待與延遲滿足,是一生幸福的基礎。正是因為有了延遲,才會讓我們在獲得滿足的時候會感到更強烈的幸福感。

年俗裡的“小”心理

二、年俗裡蘊藏的儀式感

從臘月初八喝完臘八粥開始,就進入了過年準備階段,清掃屋塵,貼窗花、掛年畫、寫春聯、蒸饅頭、炸丸子、滷肉滷菜、煮湯燉肉,團年、守歲、吃餃子……傳統年俗總有說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風情。天南地北、大同小異的年俗反映的是中國人對“儀式感”的注重。

那什麼是儀式感呢?法國童話《小王子》裡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儀式感其實就是一個標誌,告訴意識,我將進入另一個狀態。它總是在我們不經意間出現。比如過年一定要清掃屋塵、貼窗花……;運動一定要穿運動服;見面一定要問好;等等。

三、年俗裡蘊藏的補償

“中國獨有的遷徙大軍……”“春運將於……”每當聽到類似的新聞的時候,新年就該進入倒計時。在家守候的父母滿懷著期盼為兒女們準備著過年以及年後返城的吃食;在外務工的子女同時也是父母,載著滿滿的行李,帶著急迫、愧疚和無奈匆匆往家趕。當雙方見面後,互訴情長,分發禮物,此時,一種名叫“補償”的心理應運而生。

補償:心理防禦機制的一種,是指當個體因本身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致使目的不能達成時,改以其他方式來彌補這些缺陷,以減輕其焦慮,建立其自尊心。補償可以讓家中的父母稍稍能安心;補償也可讓返家的人緩解心中的愧疚和無奈,同時身處熟悉的環境,吃著熟悉的飯菜很有安全感,心也容易平靜下來,因此回家還具有減壓的作用。

年俗裡的“小”心理

年是人際關係再造的良機,賀年、團年、拜年等年節儀式活動匯聚著人們的親情、友情、戀情。年是商家的節日,年是遊子的盛會。年是中華文化的濃縮,年是中國人抹不去的心結,中國年俗有說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風情,亦蘊藏著種種心理學的意義

我們是心理諮詢師,我們可以和你一起改變你的生活,讓你的生活變得積極、喜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