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路上的“夫妻搭檔”

扶贫路上的“夫妻搭档”

初夏時節,走進燕崖鎮馮家峪村。雨後的村莊,空氣中瀰漫著泥土的芬芳,大街上路燈成排,小巷裡水泥路清新整潔,路邊的綠樹紅花爭奇鬥豔,給人以親切、溫馨之感。

“村裡能有現在的模樣,馬書記真是操心了。雖然來了還不到一年時間,他卻為村裡辦了太多好事,關鍵還有夫妻共包村,這可是全縣頭一回。”說起駐村第一書記馬清河,村支部書記丁秀山親切而自豪。

自2017年7月,市司法局派駐第一書記馬清河駐村以來,他的妻子也把家搬到幫扶一線,真蹲實駐、真抓實幹,用心、用情、用力開展工作,先後幫助村裡申請扶貧資金、項目資金50餘萬元,帶領群眾脫貧致富,與村民結下了深厚感情。

扶贫路上的“夫妻搭档”

惠民實事贏民心

駐村以來,馬清河堅持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帶領村“兩委”成員反覆調研,廣泛徵求意見,積極探索以美麗鄉村建設助推精準脫貧的新路徑,努力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他先後協調資金為村裡購置會議桌椅、電視機、網絡設備等,製作安裝室外大型宣傳欄,打造了全新的黨員活動室、電子圖書閱覽室、司法行政工作室,為村民提供了獲取知識的固定場所,起到了法治宣傳育民、提高群眾法治素養的作用。為了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他與村“兩委”班子一起改造提升村文化活動廣場,協調安裝了籃球架、乒乓球檯等體育健身設施,使群眾閒暇之餘,有了好去處。

協調資金購買栽種西府海棠、玉蘭、百日紅等綠化苗木200餘棵,鋪設路沿石300米,粉刷牆面2000平米,手繪牆畫200餘平米,整修池塘,清理生活和建築垃圾,讓村容村貌大為改觀。積極爭取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黨費資金20萬,市司法局也拿出8萬元資金支持,為村裡建設了40千瓦光伏發電站,於6月1日成功併網發電,增加了村集體收入。積極協調水利部門,近期將為村裡打一眼深水井,並安裝淨化設備,讓村民吃上安全的純淨水。

扶贫路上的“夫妻搭档”

融情鄉村暖民心

“以前,每到晚上,村裡街道就是漆黑一片,婦女、孩子都不敢出門。現在好啦,這麼多盞路燈照著,再晚回來也不怕了!”村民鞏慶令高興地說。

馮家峪村以種植櫻桃和蘋果為主,每到收穫季節,村民忙到很晚才回家,村內原有的路燈能亮的沒幾盞,給出行帶來很大不便。就是在農閒時節,村民晚上也儘量少出門或不出門。

馬清河發現這一問題後,他立即將村內實際情況和“亮化工程”方案詳細向市司法局作出彙報。市司法局黨委迅速安排幫扶資金3.6萬元,為村裡購置新路燈16盞,並對原有的8盞太陽能路燈進行維修,確保了路燈覆蓋全村主幹道和背街小巷,極大方便了村民出行和車輛通行。

“去年,俺全家過了一個暖冬,身上溫暖,心裡更溫暖”貧困戶高克花感激地說。

與群眾零距離,把民生掛心上。原來,去年為了確保村裡的老人和貧困戶溫暖過冬,馬清河早早就盤算,他積極聯繫愛心企業為村裡的老人和貧困戶贈送環保煤,讓鄉親們度過了一個暖冬。市司法局和部分律師事務所也到貧困戶家中走訪,瞭解致貧原因,鼓勵他們堅定信心、克服困難,並送去慰問金和米麵油等慰問品。

扶贫路上的“夫妻搭档”

“夫妻駐村”聚民心

“在脫貧攻堅關鍵時期,單位選派我下村扶貧,我就得沉下身子去幹,而且還必須要幹好!現在退休的妻子自願隨我到山村生活,做‘編外人員’和‘工作助手’,她為我提供了堅實的後勤保障,我工作更有幹勁。”馬清河擲地有聲的話語中透著愧疚。

馬清河的妻子趙秀芝是山東大成農藥的退休職工。為了減少丈夫照顧家庭,往返奔波的辛勞,確保全身心投入工作,自馬清河駐村開始,她就放棄城市的閒適生活,陪著丈夫一起搬到村裡居住,成了一名編外村民。

善良樸實的妻子,克服環境不適應、生活不便等困難,很快跟鄉親們打成一片,宣傳精準脫貧政策,跑前忙後默默付出,如今已成為村民的“好鄰居”。

“大娘,看您幾天沒出來,我來您家裡看看,看看有啥需要幫忙的不”,“沒事沒事,我好著呢”翟方香老人笑呵呵的說道。

村子的年輕人大多在外工作,村子裡空巢老人很多,馬清河的妻子到村裡後,經常到老人家裡探望,看看老人們有什麼需要,幫他們解決生活上的一些不便,也會陪他們聊聊天,讓他們不那麼孤單,提起她,村民也是交口稱讚。如今,駐村幫扶“夫唱婦隨”,這讓鄉親們深受感動,大夥兒有事沒事都願上馬清河的住處轉轉,問問有啥需要幫忙的。

“群眾把我當親人,我也把自己當成了村民。這種感情,已經融入到我的血液中,我一定甩開膀子,加油幹!”馬清河堅定地說。

扶贫路上的“夫妻搭档”

審核:楊金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