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IP無力迴天,青春片的出路在哪裡?

昨日,《李雷和韓梅梅》片方發表了一篇寫給豆瓣CEO的信,質疑該電影遭到惡意刷分,並聲只需付300萬人民幣就能將評分刷到7.5。然而,截至到開屏君發文為止,《李雷和韓梅梅》的評分已經從4.2降到了3.0,口碑呈一面倒的趨勢,片方的這次公然叫板顯然並沒有引起多少共鳴。那麼,作為一部“國民級IP”,《李雷和韓梅梅》為何會落到票房口碑雙雙失利的局面呢?

國民IP無力迴天,青春片的出路在哪裡?

前言:


這些國產青春片普遍的弊病就是,

淋漓盡致地表現出青春的表象,

卻沒有能力展示青春的本質。

除了懷舊之外,

我們看不到其他的曙光。

李雷和韓梅梅,作為人教版英語教材中的兩個人物,大眾對他們的熟悉程度不言而喻,而龐大的受眾群也讓李雷和韓梅梅有了眾多的“粉絲”,稱之為“國民IP”也毫不為過。

國民IP無力迴天,青春片的出路在哪裡?

事實上,在過去的幾年裡,人們對“李雷和韓梅梅”的集體追憶中,也誕生了諸多微電影、舞臺劇以及周邊產品。但這樣的懷舊方式,顯然還不過癮。就在6月9日,也就是2017年高考過後,一部承載無數人青春記憶的校園青春電影《李雷和韓梅梅》全國公映了,給觀眾們帶來了一記重重的回憶殺!

原本以為憑藉強大的粉絲基礎,《李雷和韓梅梅》定會像昔日的《魔獸》一樣人氣爆棚,結果卻事與願違。全國上映四天,累計票房才3200萬元,不及阿湯哥新片《新木乃伊》的十分之一。

票房不佳,或許可以歸結於檔期不利,畢竟眼下“李雷和韓梅梅”正面臨《新木乃伊》《加勒比海盜5:死無對證》《神奇女俠》三部好萊塢大片及《摔跤吧,爸爸》寶萊塢神作多方強敵的夾擊。但是,就目前口碑來看,4.2分的豆瓣評分和貓眼滿目的差評,顯然對不起這多年的情懷。

國民IP無力迴天,青春片的出路在哪裡?

無需贅述,《李雷和韓梅梅》“撲街了”,且不太受歡迎。

何以落得如此結局?青春題材電影究竟該怎麼拍?這些問題深深地觸動著人們去反思。

《李雷和韓梅梅》“反套路”,觀眾並不“買賬”

李雷和韓梅梅,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世紀90年代初中英語教科書中的兩個主要人物。1990年至2000年,10年間中學生們都使用這版教材,這兩個人物也隨之印刻80後的青春裡。

國民IP無力迴天,青春片的出路在哪裡?

2005年天涯一篇《八一八中學英語課本中為蝦米有一個奇怪的名字——Han Meimei》,讓李雷和韓梅梅意外走紅。而這之後,踏入社會的80後表達青春回憶時,常喜歡使用這兩個人物,不知不覺中,當年英語教材上兩個虛構人物成為一代人的青春標籤。

最近上映的《李雷和韓梅梅》講述的是“體育女王”韓梅梅和“學霸男神”李雷的青春小曖昧故事。該片在宣發階段,片方就特別強調了這部青春片的“反套路”,摒棄傳統國產青春片慣用的“失戀”“車禍”“墮胎”等製造矛盾的方式,用乾淨純潔的暗戀勾起一代人的記憶。

影片拋開了以往同類影片中常見的橋段和常規人物設計,試圖打造一部無流血、無墮胎、無撕逼的高純度“三無”青春片。正如預告片中 “我們的關係就像水晶般透明” 對李雷韓梅梅點到為止的關係流露,電影試圖在用一種乾淨純粹的情緒撥動觀眾那根“小曖昧”神經,以此來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

國民IP無力迴天,青春片的出路在哪裡?

除此之外,該影片依託英語教科書中的經典CP李雷和韓梅梅人物原型,保留鸚鵡Polly、Miss Gao、Jim、Uncle Wang 等回憶殺代表元素以及“How Are You?”“Fine,Thank you. And you?”一代人英語啟蒙金句的接連閃現。

國民IP無力迴天,青春片的出路在哪裡?

此外,廣播體操、升旗儀式、補習班、磁帶聲裡的情非得已,以及做操的時候故意觸碰到喜歡的人的指尖等等細節,都能夠勾起80、90後的回憶殺,只是再多的回憶和細節也撐不起觀眾對它的“愛”,市場反響也並未給片方的創新帶來滿意的答覆。

李雷和韓梅梅,如此強大的國民IP為何受“冷落”?

論新意,《李雷和韓梅梅》絕對是當下青春片中的一股清流。眼下,大多數青春片都以“失戀”、“失身”、“失業”為製造矛盾的經典方式,而“車禍”、“墮胎”、“出國”則是將故事推向高潮的“必殺絕技”,《李雷和韓梅梅》卻選擇了反其道而行。

國民IP無力迴天,青春片的出路在哪裡?

論情懷,《李雷和韓梅梅》絕對不輸《魔獸》。據統計,從1990年至2000年的10年間,這套人教版英語教材,激活了近2億人的青春夢。“My name is HanMeimei.What is your name?My name is LIlei”……承載著無數人中學記憶。

然而,這樣一部強大的國民IP電影為何卻不那麼招待見呢?歸根結底,在於再多的情懷和反套路也難掩整個故事的俗套空虛。

換句話來說,強大的粉絲基礎讓“李雷和韓梅梅”成為可以打造的IP,但它與大多數IP的不同在於,它是一種符號消費,而將之改編成影視作品,還需要再造一個好故事。

從《李雷和韓梅梅》片子劇情的生硬狀態來看,表面上好像拍的是你我都應該曾經經歷的故事,其實情節之間內在邏輯聯繫並不強,有些地方甚至顯得牽強附會,這就可能讓觀眾倒了胃口,口碑不佳便不難理解了。

國民IP無力迴天,青春片的出路在哪裡?

另外,雖然編導是想拍一部青春片,並且很有心,然而遺憾的是,編導只是為了拍青春而去寫青春,卻並沒有找到合適的感人故事,最終成了硬著頭皮去寫去拍,當然怎麼看都不太自然,這也說明,沒有好故事很難拍出好電影。

最後,藉助IP改編熱作為拍片依據也有問題。看到其他IP改編影片票房大熱,就想當然地以為改編中學課本里的“李雷和韓梅梅”,再順帶捎上幾個英文人名,如Jim、Lucy、Miss Gao等就會有市場,可最後故事裡居然沒有Jim他們什麼事,這當然難贏得影迷好評。難怪當年用過這套課本的觀眾評價稱,我們當年哪敢這樣啊?

當然了,該片票房不佳,還有演員名氣不夠大、檔期競爭太激烈等客觀原因,但是,故事編得不好,才是它最大的硬傷。

這些年,青春片扎堆湧現卻佳作鮮現

其實,《李雷和韓梅梅》並不是國產青春電影中特立獨行的一個。這些年,像《李雷和韓梅梅》這般票房和口碑雙雙撲街的青春片不在少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電影市場一直缺乏好的青春片,能夠抓住青春的精髓,挖掘這個時代的宏大結構,使影片和觀眾形成良好互動的青春片一直都很稀缺。

國民IP無力迴天,青春片的出路在哪裡?

上世紀90年代,國產青春片曾颳起了一股風潮,並一直持續到新世紀初。這個時期的青春電影普遍彰顯了導演的個性與藝術追求。1995年,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算是開了個好頭,講述上世紀70年代北京大院子弟的一段青春往事;賈樟柯的“青春三部曲”《小武》、《站臺》、《任逍遙》也獨具個人視角;王小帥的《十七歲的單車》、《青紅》則把鏡頭對準殘酷、邊緣、殘缺的青春記憶,並定格了高圓圓清純美麗的臉龐;再後來,臺灣導演伍仕賢的《獨自等待》“獻給了那些從你身邊溜走的人”。總結起來,這些電影大多口碑不俗,且在國內國際屢屢斬獲國際獎項。

在此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出現了一個空窗期,青春影像集體缺失。直到2013年的《致青春》,青春片這個片種才又開始大規模湧現。

國民IP無力迴天,青春片的出路在哪裡?

從2013年至今,國產青春電影《小時代》、《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梔子花開》、《何以笙簫默》、《李雷和和韓梅梅》等一系列青春片接踵而至,它們的共同點是將鏡頭對準了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的校園。這是國產青春片承載票房夢想,以懷舊愛情為賣點迅速氾濫成災的時期。

這些國產青春片普遍的弊病就是,淋漓盡致地表現出青春的表象,卻沒有能力展示青春的本質。它們做到了將理想、友情破裂、失戀墮胎、高考、暗戀、同桌、女性獨立、男人成長等題材全都涉獵一遍,除了懷舊之外,我們看不到其他的曙光。

但是,如果青春片還停留在“販賣回憶”的遊離狀態,只想通過滿滿的記憶來勾引票房,卻沒有實質的話題和強劇情,這隻能說明一個問題,中國的青春片還在停滯不前。所以,當下的青春片不應該只侷限於青春本身,而是能夠讓大家在懷舊之餘情感得到昇華和產生更深層次的思考。

國民IP無力迴天,青春片的出路在哪裡?

正如青春片《七月與安生》的監製許月珍所言,真正能夠吸引人的青春片,除了對青春的遺憾和懷舊外,應該讓觀者在看完電影后對生命有新的理解。

青春片不應只有套路,還需多一些“真誠”

據統計,從2013年至今,上映的國產青春電影有30部左右,而真正能讓人記憶深刻,獲得精神和情感共鳴的影片卻鳳毛麟角。究其原因,無非是功利心太強,套路太多。

它沒有對80後、90後青春的深入解讀,只有對各種懷舊的元素拼貼,試圖簡單粗暴地複製《致青春》的成功經驗,通過喚起觀眾對青春年華的懷戀而票房大賣。於是,國產青春片的套路就變成了世界上最簡單直白的商業套路——

國民IP無力迴天,青春片的出路在哪裡?

套路一:明星玩跨界導演。自從趙薇拍了《致青春》,不少明星就跟著玩起了跨界導演,拿技術門檻低的青春片作為自己轉型的習作,或者只是乾脆想賺一票。比如郭敬明拍了《小時代》,蘇有朋拍了《左耳》、何炅拍了《梔子花開》……

套路二:蹭IP無下限。國產青春片不僅熱衷於改編《匆匆那年》《左耳》《何以笙簫默》《夏有喬木 雅望天堂》《微微一笑很傾城》等人氣小說,而且連《同桌的你》《梔子花開》等懷舊歌曲也被擴充內容製作成電影搬上電影。而今,連英文課本里的兩個角色李雷和韓梅梅也變成電影的主人公了。

套路三:拼顏值、拼人氣。這一時期的國產青春片深諳明星效應和粉絲經濟,鍾愛明星陣容。於是,白百合、黃曉明、彭于晏、陳赫、楊冪、王珞丹、韓庚、倪妮等人氣演員紛紛組成的“超齡高中團”、“大齡學生團”,“超齡”演繹高中生、大學生。不過,隨著鹿晗、吳亦凡、楊洋等90後偶像的聲名鵲起,他們接過了前輩的接力棒,開始在青春片中“霸屏”。只是雖然他們形象頗佳,演技卻經不起推敲。

套路四:狂撒狗血的愛情故事。很難想象,這一波國產青春片是如此熱衷於講述愛情故事,特別是充斥分手、出軌、墮胎、車禍等狗血事件的愛情故事。彷彿發生在80後、90後這一代人青春歲月裡的那些無關於愛情的痛苦、尷尬、匱乏、迷茫與挫折都不值一提。這種被反覆表現的撒狗血的套路事實上看起來完全是別人的青春,難以引起廣泛的共鳴。

國民IP無力迴天,青春片的出路在哪裡?

當然了,對於青春片而言,套路不是不可以有,畢竟好萊塢的套路也不少,迪士尼動畫電影的套路更是年年吃香。文創資訊想說的是,對於未來的青春片來說,你可以不墮胎、不車禍、不打架,但是你一定要有比這老三樣更好使的“強劇情”設置,否則像《李雷和韓梅梅》那樣為了反套路而反套路,最終犧牲的是影片的通俗性和故事性,反而得不償失。

其實,青春片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最樸素的感情。《我的少女時代》就是最好的例子,沒有明星,沒有IP,只有簡單的劇情,但卻有大量真實充沛的情感,這才是青春片該走的路;還有就是像《陽光燦爛的日子》那樣,去偶像化,走話題路線,將那十年和大院文化,通過一群孩子的成長、玩鬧錶現出來,每一個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都能找到自己。

國民IP無力迴天,青春片的出路在哪裡?

未來青春片可以有幾種做法,要融入新的元素,並且要和其他電影類型跨界融合。例如:青春片+喜劇(類似《美國派》、《色即是空》),青春片+魔幻(類似《暮光之城》)。這些都是有望讓青春片重回5億體量的法寶。另外:青春片+懸疑,青春片+玄幻,青春片+盜墓,青春片+職場等等,這些類型都可以探討。也許,票房不一定會高到哪兒去,但也不至於虧得很慘。畢竟,好的電影都是需要不斷地試錯,不斷地積累經驗和教訓才能“破繭成蝶”的!

雖然,上面說的都是“套路”,但其實,那些真正優秀的青春片,其核心競爭力就在於“真誠而用心”!

開屏映畫

終端娛樂觀察家

聯繫我們:youfish888#qq.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