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苗木生產有何不同?為國內產業升級帶來哪些啟示?

苗木,又稱樹苗,是植樹造林所用的栽植材料,具有完整的苗乾和根系,苗圃中培育的樹木,不論年齡大小,在未出圃前都稱為苗木。苗木是林業生產重要的生產資料和物質保障,優質苗木更是林業發展的重要保證。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苗木產業得到迅速的發展,但是和國外林業產業發達的國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瞭解與借鑑這些發達國家的經驗和技術對於加快我國苗木產業的發展有著一定的促進和指導作用。

國外苗木生產有何不同?為國內產業升級帶來哪些啟示?

國外苗木生產現狀

1. 苗圃規模大型化,育苗作業機械化

苗圃大型化不但便於機械化作業,同時也有利於降低育苗成本。儘管我國的苗圃目前也在朝著過大規模的方向發展,但大部分的苗圃仍處於散亂、無組織的狀態。

國外很多國家的林業苗圃的機械化作業程度極高。從整地、播種、施肥、防病蟲、行間除草、截根、去頂到起苗、分檢直至運輸一整套作業都基本實行了機械化(但由於受環境法規等的限制,苗床內除草基本不使用除草劑,仍以手工除草為主)。

而在我國,各地大量的鄉鎮及私營苗圃蜂擁而起,這些苗圃鑑於成本和資金的原因,其作業還停留在手工的階段,能夠成為龍頭企業的國有苗圃大部分已退出造林和綠化苗木市場,倖存的國有苗圃也面臨著資金短缺,很難過多地使用機械化的生產設備。

2. 苗圃自動化控制程度高

首先,在溫室控制和灌溉方面都已實現自動化。發達國家的苗圃幾乎所有溫室的溫度、溼度、光照及通風設施都是自動化控制,只需在控制裝置輸入白天、晚上的溫溼度、光照指標,整個作業將自動控制。在加拿大的苗圃中佔地面積最大的是溫室育苗場,由連棟大棚組成,棚內水、肥、空氣、溫溼度均由計算機控制。同時在國外大多數苗圃中也都實行苗圃灌溉的管網化。

其次,是苗木質檢的自動化。質量的監測在國外的苗圃中十分受重視,大多數苗圃苗木在起苗後都要運到分揀中心,在分揀傳送帶上根據用戶的要求對苗木進行分揀和打包。有些國家(如加拿大)的分揀的質量檢驗都是由質檢人員抽樣人為測量,而在美國這一過程在有些苗圃也實現自動化。

最後,是容器育苗自動化。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國都大力發展容器苗,容器苗體系進一步得到完善,機械化程度更高。甚至於許多大、中型容器苗苗圃幾乎實現了所有作業自動化:從育苗容器的清洗、消毒、基質的裝填、播種到換盆移栽都實現了流水線作業。這樣的苗圃在北歐地區早已普及,傳統的大田式育苗方式已經淘汰。

3. 在生產中廣泛應用設施技術,重視苗木質量管理

在苗木生產方面,林業發達國家為保證苗木優質高產對苗木的生產技術研究和推廣應用非常重視。

在德國、芬蘭和瑞典等國,由於研製並推廣了高效苗木生產設施及其配套裝備,其使用苗木的95%都是經過人工環境的植物工廠進入育苗生產,既保證了每年所需苗木的數量和質量,同時也對這些國家森林的永續利用和林業的可持續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在長期造林實踐中,人們逐漸意識到苗木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造林的成敗和林分的生產力。苗圃的廣大用戶對其所需的苗木都有其嚴格要求,而苗圃必須按照用戶的要求提供苗木。所以,在田間作業時,要對生產過速的苗木要及時截頂,有時在生長季節要截2次以上;對生長過緩的苗木及時追施肥料。同時苗木質量控制由純感性地按起苗時苗木大小分級向以決定造林後表現的內在生理特性分級轉變。苗木質量管理也由單純對成苗的質量評價向在苗木生產全過程實行分階段有目標、定向培育到綜合管理成苗質量的轉變。

國外苗木生產有何不同?為國內產業升級帶來哪些啟示?

對我國苗木發展的啟示

1. 加強苗木基地建設

由於苗木基地達到一定的規模才能生產出高質量、低成本的苗木,發達國家的苗木基地的規模都很大,且實施的集約化經營,用最少的人力資源和先進的生產設備生產高質量的苗木。而我國種苗基地分佈面廣,隸屬關係複雜,面積大小不等,且設施設備比較簡陋,育苗生產大都是原始的手工作業。因此,我國在苗木基地建設方面應先對全國的苗木基地進行重組、兼併,以優勢苗圃為龍頭,逐步擴大龍頭企業的經營規模,集中力量建立一批現代化種苗示範基地和中心苗圃。

此外,應用設施農林業技術及其配套設備開展林木種苗的工廠化選育與規模化生產,也是迅速而又全面提高林木種苗產量和質量的有效途徑。

2. 加大技術改造力度

苗木是科技含量很高的產業,只有依靠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才能培養出優質的苗木。而我國育苗時苗木參差不齊,尤其是容器育苗。我國容器苗雖然起步不算太晚,但發展較緩慢,在培育技術和培育設備上都和國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

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部分苗圃缺乏資金無法使用新進的技術和設備;二是由於我國的勞動力價格較低,很多苗圃不顧苗木的質量,不願意使用這些高新的技術已增加自己的成本。所以在加大技術改造的力度的同時要規範我國苗圃的生產,取締或合併一些規模較小,設備簡陋的苗圃,建立相關的非政府組織引導這些苗圃朝著規範化、科學化的方向發展。

國外苗木生產有何不同?為國內產業升級帶來哪些啟示?

3. 真正做到育苗與造林相銜接

國外許多苗圃育苗數量、品種和質量標準,都是根據用戶的需要而定,全部採用訂單式生產,育苗按計劃安排,避免了育苗與造林的脫節。

苗木生產最大的特點就是超前性,而目前我國的育苗生產與國外相比有著很大的盲目性,造林任務下達的滯後給苗木生產帶來很大被動。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途徑是:加強苗木宏觀指導,苗木生產部門按需定向培育,用市場信息指導苗木生產,做到育苗與造林相銜接。同時還可以按照全國苗木網絡建設的統一標準和要求,加強苗木信息網絡建設,有條件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儘快與國家苗木網對接,使苗木產供求信息實現共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