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詩詞有什麼用?

西芒

孔子說詩可以興、觀、群、怨。但在當今之世,這四項功能已經不同程度地削弱很多了。

一、“興”:孔安國注:“興,引譬連類。”朱熹注:“感發意志。”就是說詩是用比興的方法抒發感情,使讀者感情激動,從而影響讀者的意志。

現在我們概括來說,興就是滿足自我表達,以及感染別人吧。

這個作用倒是古今相同。表達情緒,是人的客觀需求,不以詩詞的形式表達出來,也以別的文體表達出來,甚至以別的藝術形式表達出來,甚至僅僅是嚎兩嗓子、轉幾圈,所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詩詞的表達優勢在於篇幅凝練,有韻律感。易於傳播。


二、“觀”:鄭玄注:“觀風俗之盛衰。”朱熹注:“考見得失”,就是說詩歌是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因此通過詩歌可以幫助讀者認識風俗的盛衰的政治的得失。

現在我們概括來說,通過一個地域、一個時代的詩歌表達,可以瞭解地域、國家、時代的面貌

觀 的功能在古詩是非常有用的,因為古代的表達載體並不多,人們之間所流傳的詩歌必然有一定的共性。

但 觀的功能,在現代已經蕩然無存。詩詞寫作在現代社會極度衰落,人們也有更多的文化表達方式,並不一定寄託於詩歌才能傳播。於是詩詞變為小眾文體,很難反映整個社會的精神面貌。


三、“群”。“群”是指詩歌可以使社會人群交流思想感情,統一認識,促進社會的和諧與團結。

概括一下就是交朋友吧。

“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從詩經開始,就知道同聲相求容易交到朋友。實際是通過詩,對交遊對象社會、文化層次的一種篩選。

好比春秋時期,一個士大夫引詩經「賦詩言志」,平頭百姓是不可能同樣引詩句對答的。這就是貴族社交的規則。也是群的重要基礎。


現代社會,詩詞 「群」的作用依然保留。但範疇和形式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大。不再是對社會身份、文化認同的一種篩選,而是類似一種「同好會」的性質,成為一種小眾文體交流的圈子文化。


四、“怨”是強調詩歌可以表達對社會不合理現象的不滿與批判。

怨就算了。和諧社會,無事可「怨」。

:)


吳季玄

古語云:書到用時方恨少、腹有詩書氣自華、書中自有黃金屋,其實都說到多詩書,我個人是個老理工男,但一直喜歡學習詩詞,淺淺的談一個自己的個人感受。

“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短短的十四個字讀一遍就想潸然淚下,這就是文字的力量。詩詞就象這樣,學習的過程中沒有什麼突然改變的感覺,它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慢慢的改變一個人,無論從氣質上,還是行為上,總有那麼些不一樣,正是:腹有詩書氣自華。

學習詩詞,能夠讓人沉靜

當我們把時間花費在這些美好的事情上的時候,我們的心性也在接受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那我們學習古詩詞,感受文字的美的時候也可以保持心靈的純淨吧。

“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

我想讀著這些純淨的詩句,心也會常常受到清洗,自然會是一個更純淨的人吧。

學習詩詞,能夠讓人領悟

文字的力量,它是一種接近人心的東西,是一顆種子,但要用人生的經歷不斷的澆灌,才會慢慢發芽、開花。詩詞是古人宣洩自己的情感的一種工具,當我們有著經歷了相似的事情的時候,就可以用來表達我們的感情,可能這時候只要一首詩,就禁不住的淚流滿面。

看到夏日滿塘的荷花,知道了什麼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看到窗外的河水與夕陽,知道了什麼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離家後懂得“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是怎樣的一種感情;

親人去世後,知道“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今已亭亭如蓋矣”含著怎樣一種痛徹心扉的思念;

“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在心裡翻滾後就要在眼睛裡流出;很多話想說卻欲言又止後明白了什麼是“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學習詩詞,能夠讓人睿智

誦讀古詩詞 可以培養記憶力,想像力,進而促使其智力的發展,而且可以培養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使終身受益。古詩平仄有序,節奏鮮明,韻律和諧,讀來琅琅上口,悅耳動聽,多讀多誦能體味韻律美,音樂美。反覆誦讀,大膽想像,能領略意境美,繪畫美。詩人或吟詠生情,或感物詠志,或借物言志,多吟多誦,體驗情感美,反覆誦讀體會中國古典詩詞博大精深,內涵深刻,意存高遠,不僅蘊含著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慧美,更沉積著一個偉大民族不變的精魂。

學習詩詞,能夠催人奮進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讓人激憤!

學習詩詞,能夠使人淡泊

學習詩詞,能夠促人懂得珍惜

納蘭性德的一首詩《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一幅夫妻賭書,歡聲笑語的畫面就展現在我眼前。

學習詩詞,能夠提高人文素養

所謂人文素養是指做人應具備的基本品質和基本態度,包括按照社會要求正確處理自已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及至個人與自然的關係。人文修養的最典型標誌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表現在之一是對他人的關懷,對人民的關愛,對民族疾苦的同情。人文精神還體現在與自然的相處中。古詩詞中就有大量描寫自然景觀的詩詞,大量閱讀此類文章,讓他們體會大自然的博大,感受萬物的奧秘,頓悟人生的真諦。從而達到豐厚學生的人文素養,激發創造潛能,全面提高綜合素質。

學習古詩文能陶冶人的情操,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在學詩的同時,還可以學到很多有關歷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各類知識能夠終生收益無窮。學習古詩文,尤其那些名篇、名句都是人生哲理、中國魂,字不虛設,一篇頂若干篇,優秀的文化知識潛移默化到每一個人的心中。

文字是那麼美好,或慷慨激昂、或淺唱低吟、或興奮、或憂傷的讀一篇文、一首詩的情景,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拽著油腔飆氣話

關於這個問題,我從兩個方面回答。

從學生方面來說,我們學習詩詞的目的既是為了陶冶情操,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也是為了提升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當然了,說一句不好聽的,學生學習詩詞也是為了應付考試。

在學業繁重的初中、高中時期,學詩詞的確會枯燥,但是,若是你帶著興趣與探索的精神去學習唐詩宋詞,你會發現你得到的不僅僅只是教會你解答詩詞題目的方法,更主要的一點,你能夠收穫我國古典文化裡的精華,能夠培養自己對美的鑑賞,學會感受詩詞的意境美和語言美,更能夠受到優良傳統美德的教育,增加文化積累。

學生們學習詩詞的好處,除了以上說的幾點,還能夠提高學生們的創新思維,以及為語文的品鑑能力、文化素養和思想道德修養等方面打下紮實的基礎。

從成人方面來說,我們學習詩詞可能並沒有什麼作用,但恰好是這種“無用”帶給了我們心靈的休憩,讓我們在這鋼筋水泥的城市裡慢下來,學會享受生活,而不是被生活捆綁。

試想一下,當你忙碌一天後下班回到家,或者在一個陽光溫暖的冬日午後,不去想太多紅塵裡的紛紛擾擾,煮一壺茶,焚一炷香,隨意翻開李白、杜甫、王維等等的詩歌朗讀,去品味語言上的美麗,去感受詩人們營造的優美意境,當你投身於朗讀詩歌的過程中,你也提高了語言的表達能力。

對於成年人而言,我們談學習詩詞不應該用“有用和無用”去評判,而是應該把詩詞當成修身養性的道場,學會讓浮躁的心沉浸下來,學會領悟詩詞裡的情感與道理,畢竟當你真正的學會去享受品味詩詞時,你得到的不僅僅是文化的薰陶和知識的積累,更主要的一點,你會得到品格的提升,讓內心強大。


沈善書

以讀葉嘉瑩先生的《葉嘉瑩說漢魏六朝詩》時,在緒論的前兩節中,先生談到,有同學問她,學習古典詩詞有什麼用?先生對這個問題作出了回答。我結合這兩節的內容,攝其要,再將先生的回答整理一下,解答一下這個許多人都喜歡問的問題。

葉嘉瑩先生說:學習古典詩詞最大的好處就是使你的心靈不死。

世上大多數人,內心雖有許多悲歡,但往往表達不出來。詩人之所以異於常人,是由於能夠把內心的感動傳達出來,使別人甚至千百年後的人讀了,與自身內心的悲歡產生共鳴,產生出同樣的感動。

不僅如此,讀者還可以從他的感動引發聯想,結合自己的文化背景與個人境遇,生髮出新的感動。這種感動永遠是生生不已的。葉先生把這叫做“感發的生命”。而這種感發的生命,可以使人的內心活潑起來,永不衰老。這就是學習古典詩詞的好處。

有人說,我的心靈本來就沒有死,這裡的心靈之死,指的自然不是自然的死亡,而是,一個人涉世漸深,你的內心就會被一些外在的東西一層一層的包裹,你漸漸感受不到快樂,甚至感受不到痛苦,你變得冷漠,變得麻木,這就是所謂的心靈之死。

這不就是一種普遍的現代病嗎?

而讀古典詩詞,詩人的內心與你的內心共鳴,把你埋藏於內心的情緒勾引出來,讀“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你會想起絢爛的青春,為美好的事物消逝而嘆息;讀“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你會想起曾經令你心動的容顏,想起那些如詩的歲月;讀“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你心豪情頓生,一掃人生的沮喪。當你讀著讀著,不禁心襟搖盪潸然淚下,那麼,一顆鮮活的內心已經重新在你的內心跳動。

莊子說:“哀莫大於心死,而身死次之。”如果你的內心完成被外在的物慾所包裹,都真實的情感與美失去了感知,那實在是人生中最悲哀的事。

其實,不獨讀古典詩詞有此作用,讀現代詩也有此作用,讀其它文學類型也此作用,甚至,一切關於美的藝術,吉利有感發人的內心的作用,它通過獨特的表現形式,與人的內心互動,觸動的內心,錘鍊人的內心,使人的內心變得更加鮮活,變得更加強大。

學習古典詩詞有什麼作用?喜歡古典詩詞大概不會問這個問題,不喜歡的人,知道有什麼用了,他們也不會去學習,因為在他們的世界觀裡,古典詩詞是虛的,所謂的這些作用也是虛的。

而喜歡古典詩詞的人,他們在學習各閱讀古典詩詞的過程中,不斷地磨練自己的內心,由內而外,逐漸形成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經此一番,他們再看世界,看到的都是“美”與“善”,而他們自己也變得“美”與“善”了。

用大家熟知的描述,喜歡讀古典詩詞的人,他們變得有氣質了。

答者:謝小樓

自注:最後的美與善打上雙引號,是說它不世俗意義上的美與善,而是美學意義上的美與善。


謝小樓

 詩詞的價值在哪裡?扯什麼中華傳統文化積澱、傳承太浮誇了,我認為它的價值在於讓自己感知到其美、其樂、其爽,真正地喜歡,從而融入深厚的歷史文化。你感知不到它,它便沒有價值。

  例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後人評價“孤篇壓全唐”,但我讀之又讀,除了那句“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時初照人”有點feel外真沒啥感覺,所以它再有名,對我也是無甚價值的。

  當你看到三千繁華、完美景象時,能想起“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你的眼前所見、腦海詩句就有了美妙的共鳴和昇華,比起直呼“臥槽臥槽…好多鳥”必然多了一個層次的體驗。這種體驗是寶貴的,會令你心曠神怡帶來美的享受!

  去浪,付出同樣的機會成本,帶著詩詞、歷史、文化和“空手”到達,體驗絕對是不一樣的,使得遊玩的收穫是不同層次的。詩詞之美融入眼前之境,便是非一般的體驗。去到杭州西湖,同時憶起蘇軾的“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是一種多麼美妙的感受阿!調轉過來,詩詞是我們的嚮導,它帶紅了無數的景點,“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難道還不足以令飄過蘇州的你去一趟那裡,撞幾下寒山寺的古鐘體會一下唐朝時張繼的情緒?

  夏天,漫步於洪湖公園,頂著猛日炎熱,“接天蓮葉無窮碧”能給你帶來一分涼意;秋日,天高雲淡郊外徒步,梧葉飄落之際,你會明白什麼是“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讀過的詩句,像是一幅幅存在心裡的畫面,直到遇到,你就會忽然明白那幅畫、那首詩詞、那份情緒。總有一處風景,總有一份情緒會讓你覺得只有那句詩才通透!你總會明白什麼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也總會懂得什麼是“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你總會感慨“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也總會惆悵“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不知何時,我動了個念頭,想把千百年來有意思的詩詞作品收集整理,不看重其名氣,唯一的標準是自己有feel。於是去年我花了一個月時間,幾乎每一天下班回來都花兩三個小時來篩選,成個過程樂此不疲,是一種專心致志的享受!值不值得,只看你喜不喜歡。

  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將來。

  ——北宋·蘇軾《花影》

  蘇軾是我最欣賞的一位文人,李白太狂、杜甫太苦,蘇東坡最真實可愛!像這首《花影》,名氣當然比不上《水調歌頭》、《赤壁懷古》,卻極其生動搞笑,比較這些耳熟能詳的千古名篇更有味道。花影斑駁重疊,因光照的變化而轉換位置,蘇東坡也許喝醉了看不清楚,多次叫小童去掃地,太陽下了山,月亮掛起來,花影怎樣掃的走呢。一首妙趣橫生的閒詩,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的《定風波》是我最喜愛的一首作品,萬讀不厭。我已經無數次體會到蘇軾當時走過的山路、聽到的雨聲、吹到的冷風、照過的斜陽,明白什麼是經歷人世滄桑後的從容心境。蘇軾還有一句詩我無比喜歡:水枕能令山俯仰,風船解與月徘徊。當時東坡多半也是喝高了,臥靠在小船上,如同枕睡水中,看到遠處的山頭起伏彷彿上下俯仰,船沒有系在岸邊,而是解開繩索漂浮江中,與水面的映月微風徘徊,江水、木船、遠山、夜風、映月,愜意到極致!

  我與詩詞結緣,是小時候看《三國演義》,裡邊每一回都有很多朗朗上口的通俗詩句,“老將說黃忠,收川立大功,膽氣驚河北,威名震蜀中”之類的句子早在我心裡留下印記。一向以來都是無比崇拜諸葛亮,反感曹操,直到長大後看到曹操的《蒿里行》,“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它給我帶來的觸動是無法想象的,只有內心具備大慈悲情懷的人才寫得出這十個字。大學時選修文學院的課,有一次老師在課堂上和大家探討什麼是“聖人”,我舉手起立回答,曹孟德在寫下這句詩的一刻,就是聖人。

  詩詞是古人存下的無價珍寶,你感知一句,便是兌現一筆。

  同樣是詠蟬,虞世南寫出了“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駱賓王的感受卻是“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多麼有意思的比較!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唐·李嶠《風》

  詩詞之美,在於不著痕跡、卻能令你拍手叫絕。

  以前我個性喜歡魚玄機的《賦得江邊柳》,“影鋪秋水面,花落釣人頭。根老藏魚窟,枝低系客舟”,這四句無比生動、文采斐然,讓我第一次感受到對偶之美!

  此刻我會更欣賞王維的《辛夷塢》: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山野之中空寂無人,芙蓉花“紛紛開且落”,繪出了一份禪意和時光,平白無奇之中讓人彷彿置身眼前、忘掉自己。

  題外說個故事,明朝大神王陽明倡導“心外無物”,友人指著巖中花樹問道:“天下無心外之物,此花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王陽明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你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色彩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有文化,就是能忽悠!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的詩就是畫!“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是對邊塞最形象的描述,這句詩我印象深刻,最早接觸竟是初中時雜誌《足球俱樂部》對曼聯球星貝隆任意球風格的描述,沒弧度就沒弧度嘛,還大漠孤煙直,編雜誌的人也是不容易阿呵呵!“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給予了後人無數的人生啟迪,王維“詩佛”的名號真不是白給的。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唐·白居易《賣炭翁》

  白居易人稱“詩魔”,寫詩形象通俗,讀愛來幾乎不用註解翻譯,深受大家喜愛。父親愛好石頭,就個性喜歡他那首《雙石》,“回首問雙石,能伴老夫否。石雖不能言,許我為三友”。當時的宰相李德裕很反感白居易,劉禹錫問他看過白居易的文章沒有,李德裕的回答無比逗逼:“我明白白居易的詩很精妙,所以我不看阿,看了我不厭惡他了怎樣辦呢?”

  不要因為唐詩宋詞的文化巔峰而忽略了其它時代的詩詞之美。

  “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句中那幾個你不知怎讀的字我也不認識),寫下《洛神賦》的曹植才高八斗,這個成語來自謝靈運的稱頌:天下有才一石(十鬥),曹子健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都很謙虛!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晉代的陶淵明開田園詩之先河,詩從心發、質樸自然。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山水詩祖謝靈運把大自然的風光引進詩家,後世的李白是他的狂熱粉絲。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清·納蘭性德《木蘭詞》

  “人生若只如初見”撩盡後人心思,就有如王爾德那句名言:世界上只有兩種杯具,一種是得不到,一種是得到了。

  在平凡的生活中,心裡邊多一些春秋戰國,多一些唐詩宋詞,總會有好處的!


鏡頭裡青春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學詩詞絕對有用。可能不會為你帶來名利或者一時間感受不到它的實用性,但是它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更神奇的是不經意間你就會用到它。第一,調節心情,無聊寂寞時讀讀,別有一番滋味。第二,增長見識,多瞭解中國文化,不至於在聽到別人使用時像個傻叉。之前熱播的歡樂頌裡有這樣一個情節,關關說“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邱瑩瑩就蒙了,至少在這點上就是一個小小的差距;當然學習不是為了賣弄攀比,只是給自己多一種表達方式。第三,什麼陶冶情操,修養,我本不想說這樣的大話,但是讀多了,真的對脾氣,對自我有那麼一小丟丟改善。譬如吵架了,你來上一句詩詞,可能就不會拳腳相加了,直接罵吐血了。如諸葛亮罵死王朗:皓首匹夫!蒼髯老賊!再如,駱賓王罵武則天:洎乎晚節, 穢亂春宮。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房之嬖。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踐元后於翬翟,陷吾君於聚攸鹿。加 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神人之所共嫉, 天地之所不容。這總比罵她潑婦、騷貨,賤人、狐狸精,殺人狂更能讓她深刻。當然,學這些詩詞不是為了罵人惹事,主要還是為了充實後宮,哦,應該是充實自己吧!最後一點,多讀點詩詞沒什麼壞處,多讀書也是豐富生活和知識,別成天想著讀詩詞能帶來什麼好處,就把它當成一種興趣愛好,當然前提是你要喜歡才行。不說了,說多了都是累,手痠!


不負卿卿

學詩詞從根本上說一種寄託。一種人是作為精神寄託,另一種人則是作為名利寄託。

先說精神寄託,其可分為正向寄託和負向寄託。正向精神寄託,就是在詩詞中寄託情感、志向、道理。如果詩詞只是單純的描景、敘事,沒有明顯的言志、寄情、寓理在其中,這樣的詩詞就是淺層次的。有了正向精神寄託,便能讓生活找到排遣壓力的出口以及不斷追求的助力。

負向精神寄託,就是以詩詞去單純寄託所謂閒適淡泊寧靜的生活方式,以及作為文字遊戲、文學遊戲找到自娛自樂或者眾娛眾樂的寄託。

縱觀詩詞史,如果將詩詞片面誤解為所謂閒適淡泊寧靜的生活方式的一種反映,就會將詩詞的價值狹隘化。有人會說,當今承平盛世,詩詞寄託所謂閒適淡泊寧靜的生活方式沒什麼不對。需要指出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寄託悠閒寧靜,當然沒什麼不對,可是如果眼裡、筆下的詩詞,完全或者多數情況下只有悠閒淡泊寧靜,只有小資情調式的,那是不完整的。

至於文字遊戲、文學遊戲的寄託,雖然它是客觀存在的,但如果讓這種文字遊戲、文學遊戲式的詩詞作品和學詩詞的導向充斥於世,這是對詩詞的傷害,實在不可取。

再說說名利寄託。如今各種所謂詩詞比賽名目不少,這裡頭有些人是博取名聲證明自己,有些人是追求獎金利益好處,當然這並不是說,這些人只是寄託名利。有些人是在精神寄託的同時,夾雜著名利寄託。可是,詩詞是純粹的精神追求,容不得半點不純粹的東西。所以,指望學詩詞寄託名利的人,希望你們對詩詞有一些敬畏之心,有一些羞恥之心。


滄海詩詞

黃樓無詩筆墨閒,麴塵稀客自沉香。

浮雲邀君共一盞,山水書畫與知音。

你孤獨時是否無法自譴?是否覺得心有千千結,苦嘆無人知?唯有自嘲單身狗一枚,甚至衝動得去搖一搖,期望生活有一點不一樣,但是往往事與願違,生活最終總會一如往常,甚至更加糟糕,比起孤獨,不自在如同無邊地獄,悟者雲:“唯清靜難尋”,沒有人希望因小失大的。如果你心中有詩情,腦中有詞句,將自己的孤獨迷茫化作筆下繁花,非但人生成長過程中的愚情可解,而且每化解心中一段鬱結,個人的人生體悟就進步一點,精神世界也豐富一層。即使老來回味,也可重拾青春初心。如若自己難解心結,有三五知己好友淺酌你故事,品味你的孤獨時,你們一起分享彼此感悟,唯美者(作)至情至性,樂觀者(神經大條)隨性豁達,搞怪者(沒心沒肺)插科打諢……心結自然可解。於此,你應該知道,詩詞於我們交友亦有引導作用,詩詞不僅僅是我們的文化積累,更提升了我們的精神境界,它包羅萬象,又執著於“真、善、美”,將我們對世界的直觀感受藝術化呈現。

春色撩人,桃李爭妍,鶯歌燕舞,揹包踏青時,你是感嘆於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賞心悅目,還是 “我操!太他媽漂亮了!”。

夏日炎炎,芙蓉含露,荷葉臨風,遊湖小憩時,你是如沐“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紅花別樣紅”的恢宏畫面和動人景色,還是僅僅覺得“我操,太舒服了!”

秋高氣爽,雁過長空,長河落日,你是沉醉於“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深邃曠遠,還是無奈詞窮於“我去,太漂亮了!老子不想走了!”

冬煞萬物,北風凜冽,圍爐夜話時,渺窗外“萬里層雲,千山暮雪”,你是慶幸 “紅泥小火爐”的溫暖,還是頓足搓手地感嘆“我操!還有火烤,我們太幸運了!”

是的,學習詩詞能改變我們的生活狀態,讓我們的生活層次更加豐富,情感體驗更加美好。


動動盧

學詩詞長見識。如學唐詩宋詞,基本能瞭解和掌握唐宋的歷史,以《唐詩三百首》為例,可瞭解唐朝興盛衰落的歷史,僅通過詩聖杜甫的作品,便能瞭解到安史之亂的前後發展演變,特別是"三吏″"三別″等作品,幾乎是安史之亂時代的歷史記錄。又如岑參、王昌齡等諸多邊塞詩人描寫北方大漠的抗敵戰爭,也是催人奮進令人難忘的。讀宋詞繞不過蘇辛。蘇軾愛以議論入詞,抒懷述志,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便透過三國的故事,讓人產生許多聯想; 辛棄疾身經戰鬥,能文善武,具有過人的才識、膽略、豪氣,很多詞句都藉以抒發抗擊金兵收復中原的壯志,續寫了南宋時期岳飛.李綱等一批抗金先驅的心聲。讀古代詩人的作品能讓讀者瞭解到詩人的各自風格,所處時代的背景,以及許多歷史事件,可以增長不少見識。

學詩詞明事理。許多詩詞中的詩句本身就是警句名言,有說理的,有抒情的,有狀物的,有敘事的,有告誡的,寥寥幾句,其中卻含有豐富的哲理,因此學詩詞可明是非,懂事理。如李清照的"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辛棄疾的"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楊萬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陸游的"紙上得來總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可謂一首詩一個道理,詩詞學多了,何怕不明事理?

學詩詞增內涵。讀詩詞會被作品感染,受到潛移默化的薰陶,在人品、學業、知識等素質方面會有很大的提升。比如,一個受詩詞中憂國憂民等愛國主義教育影響的人,會有擔當,熱愛祖國,不斷增強自己的愛國熱忱; 一個愛好詩詞的人會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如同人們常說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詩詞中涉及的天文地理、道德理想、民俗民風、三教九流,都會給學詩詞者開拓視野,增長見識,豐富內涵,提高素質。

總之,正確地去學詩詞,會豐富人生,實乃有利而無弊。


郭雄333

學詩詞到底有什麼用?為什麼要有用處,這個用處就說明了是帶著目的性來學詩詞的,這樣就顯的太功利了。學詩詞有什麼用,好比看到一個在樹下畫風景,問他畫畫有什麼用?練書法有什麼用?自娛自樂跳舞有什麼用?山裡人唱山歌有什麼用?現在人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問做這個有什麼用,學那個有什麼用?那麼什麼樣的“用”才是“有用”,什麼樣的才是沒用?其實這世上任何東西都是由他的用處,同時所有東西也都是沒用的。

比如他認為勞動有用,可以帶來經濟的收入,滿足衣食住行的需求。還有人想獲得更多的經濟收入,於是把所有的精力和時間都花在這上面了,最後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修心養性,養花、練書法、學古琴,可能還有學詩詞。他花一輩的時間和精力做的事情最後是為了換來學詩詞的機會,你說到底哪個才是有用呢?

莊子《南華經》上說: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