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里仁第四》07:從自己的過錯中學習和成長

《論語.里仁第四》07:從自己的過錯中學習和成長

原文: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試譯:

先生說:“一個人所犯的過錯,往往與他所處的立場與角度有關。如果能認真反思自己所犯的過錯,就知道自己在仁德修養上的得失了!”

敬亭山言: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使是仁者,也難免犯錯,何況是普通人呢?

既然仁的目的,是使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那麼從自己出發,由近及遠,先是家人,再是親戚朋友、鄰里鄉黨,乃至無遠弗屆,都能和諧共處的能力,就各自體現了不同程度的仁。

如果我們能誠實而認真地反思自己所犯的過錯,是因一己私利出發,還是為了家人、鄰里、公司、某個團體,還是民族國家,由此也就能認識到個人的修養程度以及提升方向了。

當然,從道德層面來看,為國家或集體的利益而損失某個公民個體的利益,並不見得比損人利己的行為更加高尚,所以孔子的這一觀點,極易被弟子們往功利的角度去利用和延伸。從好的方面講,“先天下之憂而憂”,“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培養了大批胸懷天下高風亮節的仁人志士;不那麼好的方面,就是對個性和個人需求的抑制,由此引發的反抗和悲劇不勝枚舉。

我一直有個觀點,儒家思想如果從自己出發,用於修身和要求自己,那他就是無價的珍寶,如果把他作為普世價值,用來規範他人,極可能就變成了毒藥,貽害無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