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報道」農民日報頭版:“幹在鄉村有奔頭”——重慶市“在希望的田野上”鄉村振興報告會速寫

「央媒報道」農民日報頭版:“幹在鄉村有奔頭”——重慶市“在希望的田野上”鄉村振興報告會速寫

“如今的鄉村,已經迎來振興的最好時機,我和鄉親們要乘此東風,把家園建設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的大美鄉村。”

“把事業安放在希望的田野上,幹在鄉村,一樣有奔頭!”

在重慶市委宣傳部、組織部、市教委與市農委聯合主辦的“在希望的田野上”鄉村振興報告會上,張雪、晏洲、彭陽、嚴克美、楊大可、簡義相6位青年代表講述著他們在農村追逐夢想、建功立業的感人故事。

35場巡迴報告會,共覆蓋16所高校、28個區縣、18個深度貧困鄉鎮,累計4萬餘人現場聆聽、520多萬人在線收看……3月以來,6位報告團成員成為重慶鄉村振興路上閃亮的“明星”,他們在希望的田野上點燃星火、播撒種子,激勵著更多青年投身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

“家鄉那片土地像發著光一樣召喚著我”

曾經千方百計跳出“農門”,卻又義無反顧回到鄉村。30歲的晏洲來自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潤溪鄉櫻桃村,這是一個高海拔的偏僻山村,他從小的夢想就是走出大山。2009年大學畢業後,晏洲卻怎麼也抑制不住回家的念頭。他說:“家鄉那片土地像發著光一樣,不斷召喚著我。”回到家鄉的晏洲借錢流轉了5畝山地,獨自一人搬到山上搞野山雞養殖。山上溫差大,第一批1000只山雞苗,不到3天就死了700多隻。最困難的時候,他天天吃土豆和白菜,像老母雞一樣沒日沒夜護著小雞崽。3年後,雞場有了收益,他馬上發起成立珍禽養殖合作社,打造集養殖與鄉村旅遊於一體的生態度假村,把一片250畝的荒地變成了生態農場。如今,他幫扶的61戶貧困戶,每戶年增收都超過3500元。晏洲說:“鄉村是我的根,在這裡我有著不變的信念。如今的我,人生目標更加明確,信心更加堅定!”

“學霸”是28歲的彭陽從小到大的標籤。這個16歲就出國留學的奉節姑娘,在英國劍橋大學土地經濟系連續攻讀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畢業後彭陽順利進入了一家國際投行。“每次假期回到我出生的那座山,看到鄉親們那麼辛苦地種臍橙,收入卻少得可憐,就特別想為他們做點什麼。”在許多人合不攏嘴的驚訝中,她回到奉節創辦了“山橙時代”,半年內獲得首筆1000萬元投資。2016年以來,“山橙時代”已在奉節建起2000畝自有基地和6000畝“公司+農戶”合作基地,銷售奉節臍橙4000餘噸,累計為600戶果農增收1600餘萬元。“把知識技能轉化成實戰經驗和有益價值,就應該、也只能在祖國的土地上實現!”彭陽說,打動投資商的,不僅僅是“山橙時代”的戰略規劃,更是中國農業充滿希望的現在和無限廣闊的未來。

“職業農民的身份讓我很滿足”

自稱地道“職業農民”的簡義相,10年前還是一名金融專業的大學生。2009年,他辭掉一家知名通信公司年薪20萬元的職務,回到黔江老家照顧重病的母親。當發現老家松林村海拔高、林地多、氣溫低的地理環境特別適合銀耳生長時,他當即萌生留在家裡一邊照顧母親一邊種銀耳的念頭。2011年6月,簡義相試種的第一批銀耳45天時間賺了3萬多元,鄉親們震驚之餘都嚷著想跟他一起幹。松林村銀耳種植社很快成立,銀耳種植規模很快達到了5萬斤。2013年冬天,簡義相種植的幾萬斤銀耳因為一個疏忽成了廢品,不僅把賺的錢賠光了,還拖欠10多萬元工資。他不得已賣掉了城區的住房。“你還年輕,大不了從頭再來。”簡義相為自己鼓勁。得知菊花行情很好,他馬上跑到浙江、安徽引進良種精心培育。又一次“千辛萬苦”之後,簡義相種植的菊花年產值超過了300萬元。村裡有50多家農戶以土地入股參與分紅,其中20多家為貧困戶。“我娶上了漂亮的媳婦,媽媽也康復了,產業越來越興盛。”簡義相說,“如果你今天問我還想不想再回到城裡去,我只能說,今天的鄉村熱氣騰騰,我對自己職業農民的身份很滿足,且倍感驕傲。”

1999年,楊大可和女友一起回到雲陽縣海拔1300多米的無量山,承包了288畝荒地接爺爺的班種果樹。當時所有人都認為這兩個大學生只是一時衝動。楊大可和女朋友卻一點兒也沒有動搖,他們撬開石頭,打下3萬多個窩子種樹。“你對一棵樹好,它一定會給你回報。”2002年,一家人種植的水晶梨大豐收,楊大可掙到了第一桶金,也擁有了用自己名字命名的“大可水晶梨”品牌。現在的雲陽大可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已將無量山周邊的亂石山變成了3萬多畝果園。他發起成立的雲陽縣水晶梨專業合作社年銷售額超過了2000萬元,一對一指導幫助300多人建了果園,還同時為全國76個果園提供技術支持。加入專業合作社的476戶農戶中,70多戶年收入超過10萬元。楊大可也獲得了“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國土綠化突出貢獻人物”“重慶市優秀共產黨員”等眾多榮譽,還光榮當選為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開啟綠色銀行的鑰匙,就掌握在有知識、有本領、有擔當的年輕人手裡。”楊大可說。

“我們的未來在希望的田野上”

現任巫山縣當陽鄉黨政辦主任、玉靈村“第一書記”的嚴克美是當陽鄉紅槽村第一個大學生。紅槽村民風彪悍,2008年已在上海工作的她,聽說原來的村黨支部書記不想幹了,馬上辭職回鄉毛遂自薦。“人家老同志都幹不下去了,你一個黃毛丫頭能鎮得住?”鄉領導問。當鄉黨委決定給她兩個月試用期時,嚴克美對自己說:“不幹出名堂,我就不叫嚴克美!”

2009年1月擔任紅槽村黨支部書記後,嚴克美買了一輛男款摩托,不到一個月就跑遍全村農戶,擬訂了紅槽村發展規劃。她在走訪中發現,紅槽村民風彪悍的根源之一是基礎設施太落後,村民經常為爭飲用水吵架、打架。為了解決飲水問題,嚴克美帶著一幫人攀懸崖鑽山林,找到了6處乾淨水源。引水需要找勞力埋水管,鄉親們剛開始不願參加,嚴克美就組建起青年黨員幹部突擊隊,帶上乾糧早出晚歸突擊幹。5個月後,清甜的山泉水流到了每家每戶,鄉親們嘴裡的嚴克美也從“小黃毛丫頭”變成了“美娃子”。

到玉靈村擔任“第一書記”後,嚴克美髮動鄉親們發展生態產業,將玉靈村建成了遠近聞名的鄉村旅遊示範點,全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8600元。她先後當選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鄉村振興需要踏實做事的人,群眾認可實實在在的作為。”嚴克美說,“我們的未來,一定會在希望的田野上點亮!”

與嚴克美不同,榮昌區安富街道通安村黨總支書記張雪從小在城裡長大。2009年大學畢業放棄銀行工作,到仁義鎮鹿子村擔任村委會主任助理時,張雪分不清韭菜和麥苗,走田坎常常摔跤,去村民家習慣拿紙巾擦凳子。但她卻給村民示範林下養殖,自己建雞棚、打掃雞舍、給雞打疫苗。她聯合榮昌區多名大學生村官成立了重慶市首個大學生村官專業合作社,建起特色農產品基地,吸引700多戶農戶參與,年銷售額突破了700萬元。她創建“在村頭”農村電商孵化平臺為村民免費代售代購,覆蓋全區所有行政村,年銷售額突破1800萬元,帶動近800戶貧困戶年均增收2500元。她在通安村探索建立的“村幹部及直系親屬涉農涉惠十公開”制度,也被在全市推廣。她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我從一個不懂農村的城裡娃,到今天懂農村、愛農村,我喜歡自己的改變,更喜歡我帶給更多農村的改變。”張雪的感慨,發自肺腑。

沙坪壩區歌樂山鎮歌樂山村大學生村官曾歡則表示,他和夥伴們聽了這接地氣、鼓士氣的報告,備感振奮的同時更堅定了紮根基層、服務基層的決心和信心。

「央媒报道」农民日报头版:“干在乡村有奔头”——重庆市“在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报告会速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