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s:後刷單測評時代的思路與玩法

Moss:後刷單測評時代的思路與玩法

最近亞馬遜動作頻繁,高壓不斷,很多之前的推廣模式和方法都失效了。一些我早年的學員紛紛向我反映,自己的團隊太依賴刷單+暴力上評價這種打造爆款的模式,導致遭遇亞馬遜狂擼Review的時候,紛紛都不知道怎麼推廣了,整個團隊瞬間迷失,新品一個都燒不起來了,非常恐慌,要知道這樣是非常可怕的。

可能很多老鐵沒有意識到這種恐懼感,其實真正操盤過的人都應該知道團隊是有基因的。比如這幾年都在用:暴力刷單+暴力PPC+暴力上評的模式打造爆款,拼殺紅海的團隊如今遭遇整個ASIN的Review被全部擼空,刷單別說排名連bestsellerrank都刷不動,遇到這種情況這些團隊是會奔潰的,想必很多操盤最近憂心忡忡也是在於之前的推廣模式都被推翻了,後面比較迷茫找不到方向。

其實大家都知道,最怕的不是辛苦不是沒有資源,而是找不到方向,有了方向朝這個方向努力,反而沒有那麼困難了。那麼今天這篇文章,我決定從電商運營的根本和邏輯出發,帶著大家透過現象看本質,帶著大家一起來找出後刷單測評時代的推廣運營出路,希望能夠幫助到各位老鐵。

簡約不規則圖形分割線

首先,開篇直接一點,我先貼一張圖,把我們團隊最近一直在使用的一些主要的白帽推廣手段和運營做法貼出來,以及每個玩法相對應的花費及難易程度弄成一張表格給大家作為參考:這些玩法才是後測評刷單時代能夠持續穩定運營的核心,而不是那些所謂的黑科技。

Moss:後刷單測評時代的思路與玩法

首先,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每一塊玩法的具體內容,方便各位老鐵的後續理解:

1.AmazonPay-Per-Click

這個就是大家熟知的亞馬遜PPC站內廣告,按照點擊付費,通過找亞馬遜買流量的模式,獲得曝光。

2.BuildanEmailList

這個主要指的是兩塊,一塊是站內信催評,就是大家通過站內信的模式向亞馬遜的買家要求他們留Review和feedback。這裡多說一句,站內信催評都已經屬於在紅線邊緣,什麼站內信折扣促銷之類的想都別去想。另一塊就是站外的EDM,站外的話你想發什麼就發什麼,但是要注意做許可式郵件營銷,而不能拿起email就拼命發郵件。

3.UseanExistingAudience

這裡也是分兩塊,第一塊就是你自己的粉絲基礎,比如你的Facebookpage粉絲頁,類似anker這些大賣都會有。另一塊就是你去找一些社交紅人或者博客紅人,這一塊可以參考之前寫的文章:作為亞馬遜賣家,紅人營銷應該怎麼玩

4.PaidExternalTraffic

這一塊和剛剛講的站內PPC是相對應的,站內PPC是花錢向亞馬遜買流量,站外就是花錢向Facebook,Ins等社交媒體,或者Google,bing之類的搜索引擎買流量,只是站外流量轉化率肯定是低於站內流量的,但是流量成本對一些紅海類目來說,站外更便宜了。

5.Useadealssite

這一點屬於是通過站內站外deals渠道,以保本微利或者虧本的價格,大量出售產品,從而獲取自然排名和整體權重的提升。

這一點屬於是通過站內站外deals渠道,以保本微利或者虧本的價格,大量出售產品,從而獲取自然排名和整體權重的提升。

看完上述所有方法的介紹,我相信各位老鐵應該對這些推廣方法會有一個全方位的認知,這些方法都屬於白帽而且是可以持續使用的。那麼,在亞馬遜高壓下的後測評刷單時代,這套白帽的組合拳應該怎麼打,應該秉持什麼樣的推廣方向和指導思路,下面我帶大家分為三點來做進一步的剖析:

跨境電商流量的成本意識和認知

不知道各位老鐵有沒有反思為啥亞馬遜越來越難做了,其實根本原因很簡單,就是流量獲取的成本提高了不少,舉個例子,幾年前亞馬遜PPC點一下幾美分,現在點一下幾美刀,以前關鍵詞上首頁,刷個十幾二十單就行,現在關鍵詞上首頁不刷個百八十單都沒有反應。

但是呢,相比之下產品的價格,利潤率以及成本都是不變的,那麼可想而知,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亞馬遜也就越來越難做了。

那麼之前很多團隊依託於亞馬遜的流量紅利期,很舒服的就能靠暴力刷單,或者暴力PPC把亞馬遜做的風生水起,但是其實根基是非常不牢固的。

舉個例子,之前靠PPC打造爆款,即使到了後面廣告帶來的銷量佔了整個銷量的6-8成也不怕,因為正處在流量紅利期,廣告點擊成本低。但是你現在試試看,如果listing到後期太過於依賴廣告,基本上就是在給亞馬遜打工,甚至虧錢。

再比如,之前刷單推排名,可能回本週期一個月不到就可以,但是現在刷單動則百八十,不到2-3個月都很難完成回本,中間還要承受各種潛在的風險。這種紅利流失的感覺其實是很痛苦的。

所以現在獨立站之風興起,新平臺之風興起,很多老鐵覺得亞馬遜不好做了都對這些特別感興趣想嘗試一把,其實很簡單你如果有流量的成本意識就能夠很好的辨別一個新平臺或者獨立站適合不適合。比如Facebook和Google在歐美的流量成本已經不亞於亞馬遜了,那麼獨立站做歐美就不是一個很明智的選擇,所以我覺作為一個跨境電商運營,流量的成本意識是非常重要而且需要隨時保持敏感性的。

PaidTraffic向FreeTraffic的完美過渡

那麼我們就要做到從paidtraffic向FreeTraffic的一個過渡。怎麼說呢,所謂的paidtraffic很簡單就是大家知道的付費流量,比如站內PPC是向亞馬遜買流量,站外是向Google和Facebook買流量。但是呢如果你拿到不錯的自然排名,那麼這些流量其實就是免費得到的了,如果獲取的流量大部分是免費流量,那麼利潤空間還是非常大的。

具體來說,不管是站外流量帶來的銷售,還是站內流量帶來的銷售,還是花錢打deals帶來的銷售,都可以間接影響到這個listing的整體權重和項下所有關鍵詞的自然排名。那麼帶來的結果就是能夠獲得持續穩定的免費流量。

所以,我們該用的套路就應該是在listing處於新品期的時候,瘋狂花錢買量去儘可能的砸銷售業績,從而儘快的取得listing整體權重和關鍵詞權重的飆升,到後期隨著自然流量慢慢跟上來了,付費流量就要逐漸的削減,最穩定狀態就是付費流量帶來的銷售佔總體銷售額的2-3成,甚至更低就是一個非常合適的盈利狀態。

如果產品在新品期沒有實現銷量的衝鋒,以及後續持續的銷量跟進,在買站外站內流量的時候太過猶豫,預算緊繃的話,其實到後面就會越來越難熬,到後面會被倉儲費倒逼著買量銷貨,付費流量帶來的銷量佔總體銷量比例會越來越高,這種模式就屬於跨境電商的囚徒困境了,到後面只能走向失敗這條路。所以大家千萬不要弄錯了推廣的節奏和模式。

極大地提高轉化率

上面都是在聊流量,最後和大家簡單聊一下轉化率。因為流量獲取的難度和成本本來就已經與日俱增,如果你還不能夠高效利用的話,那麼就是把這些流量都浪費了。唯有極大程度的提高listing轉化率,才能實現榨取流量的最大價值。而且與新平臺,獨立站,facebook社交電商比的話,亞馬遜的轉化率基本上是冠絕整個跨境電商行業的,老司機自然會贊同我這個說法。

繼續往深處講,就我們公司的架構而言,SEM引流團隊和做SEO的團隊是分開的,考核也是分開的。SEM負責引流買量的團隊主要考核的點在於以多少成本帶來了多少流量,以及這些流量的具體來源渠道分佈。但是,SEO團隊考核的就是轉化率了,亞馬遜listing的轉化率其實很簡單,體現在標題,五點描述,圖片,產品描述,A+頁面,後臺關鍵詞及其他內容填寫這裡,看似很基礎,其實需要細細打磨的細節方面非常之多。這一塊有時間我專門給大家寫一篇文章,不管到什麼時候,基礎的on-pageSEO一定是至關重要的環節。

今天的內容就先說到這裡了,碼字碼的我手都快酸掉了。內容有點多,新手可能第一遍看不明白,但是我覺得是有必要多看幾遍的,特別是公司的操盤,有很好的指導性意義。也算是個跨境老鳥的肺腑之言。希望各位老鐵好好消化。有什麼問題歡迎在評論區和我交流討論。各位老鐵不要忘了留言打卡,轉發分享支持。要知道,你們的支持是對我堅持乾貨分享最大的原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