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病不出鎮:花都醫聯體模式初現

【溫馨提示:還沒關注廣東衛生在線的小夥伴們記得點擊右上角關注哦~】

在江阿姨看來,擁有醫術高超的黃劍勤也是小布村的小幸福。

根據輪崗計劃,黃劍勤將在小布村衛生站工作2年,隨後調回衛生院工作,再一次調崗時她還可以再次下村——鄉鎮衛生院對所在鎮村衛生站的鄉醫實行六個“統一”(統一崗位設置、統一招聘、統一管理、統一調配使用、統一發展平臺和統一晉升渠道),是花都區鎮村一體化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與一元錢看病相輔相成的強基層舉措。

區招鎮管村用

省衛生計生委黨組副書記、副主任黃飛介紹,花都區解決最基層群眾的看病就醫問題,用了三個步驟。

第一步是對196個村衛生站進行標準化建設,解決的是群眾看得上病的問題;

第二步是推廣一元錢看病模式,解決看得起病的問題;

第三步則是通過鎮村一體化,給鄉醫一個正式編制,將其納入鄉鎮衛生院統一管理,通過人才招聘和資源下沉,解決看得好病的問題。

“實行分級診療的目的是做好健康管理和把輕症病人留在基層。怎樣才能吸引他們留在基層呢?這就要求提高基層的醫療服務水平,選派職稱高、水平高的醫生下村。”曹揚也強調說。

此前花都的鄉醫多是赤腳醫生出身,水平參差不齊,而鎮街道醫療衛生機構也存在人才短缺和結構不盡合理的情形,招聘急需的人才成為破題關鍵。

中病不出鎮:花都醫聯體模式初現

▲2018年1月16日,在全省衛生計生工作會議上,省衛生計生委主任段宇飛發起強基層工作總動員,要求繼續加大工作力度,全面加強基層能力建設

以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需要開拓業務收入,才能夠滿足在編人員的工資福利,調整後在編在職的人員不用考慮創收的問題,可以專心為人民群眾提供醫療服務。

但是將鄉醫全部納入鎮衛生院管理,給他們安上編制,這在花都區衛生計生局基層指導科科長文藝看來有些強人所難。

“現在要求政府編制只減不增,我們一下子加了300多個編制,壓力可想而知。”文藝說。後來他們找到了省衛生計生委的一個文件,其中提到了要根據服務人口合理核定鄉村醫生的編制,“我們就拿著這個文件,跟編辦和人事部門反覆溝通,最終他們也同意了”。

中病不出鎮:花都醫聯體模式初現

▲2018年5月,廣東省衛生計生委黨組副書記、副主任黃飛(中排右二)調研花都基層醫改。中排右三為委基層指導處處長餘德文,中排右四為委體改處處長馬建

2015年,花都區根據編制缺額情況啟動大規模招聘,鄉醫也在其中。但是招聘結果並不理想,連續兩年招聘完成率只有65%左右。由於明確了工作地點,鄉醫的招聘完成率更低,許多崗位甚至出現無人報名的尷尬局面。怎麼辦?曹揚需要找到一個新的突破口。

省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劉冠賢介紹,鄉鎮衛生院人才不足是一個普遍現象,部分偏遠鄉鎮衛生院空編率甚至高達一半。為了彌補醫療人才短板,各地做了不少嘗試,其中縣招縣管鎮用被認為是解決人才短缺的有效途徑之一

花都區形成了類似的思路。聽取衛生計生部門的彙報後,區長葉志良和副區長李榮渝出面協調人社和編辦,決定不再單設鄉醫崗位,實行全區統一招聘,區招鎮管村用,統籌使用。

“由於編制關係的調整,我們也提高了招聘門檻,無論是鄉醫還是其他醫生要求必須是本科生,只有個別輔助崗位比如放射、護理等才放寬到大專。”花都區衛生計生局組織人事科科長陳波介紹。按照計劃,通過拓寬鄉醫發展和晉升渠道,一大批優秀人才將被引進來,逐漸取代傳統鄉醫,成為村衛生站未來的核心力量。

據介紹,在新增的303個鎮管村用編制中,目前已招到105名,而且近幾年來只有1人離職,“離職的這名鄉醫待了七八個月, 因為家庭原因離開,其他的都很穩定。”文藝說。

新招鄉醫納編的同時,花都區並沒有放棄傳統鄉醫,不僅給他們購買了社保和養老金,還鼓勵他們不斷學習掌握新的醫學知識。與其他醫務人員一樣,如果傳統鄉醫能夠通過自學拿到本科或大專學歷,區工會將一次性給予補貼1500元,衛生計生局工會也會給予1000元的補貼。

消失的“跑賬人”

鄉醫的流失減少了,另外一種曾廣泛存在的現象也逐漸消失。

現在他基本不用為這件事煩心了,跑賬現象雖然還有,但有時候一個月都難見一個。

“這種現象的消失,是財政、醫保不斷增加投入帶來的最顯著的效果。”凌濟忠表示,一方面,花都堅持了10年的一元錢看病,使得多數常見病、多發病在村衛生站處理完了;另一方面政府的投入都是真金白銀,鎮衛生院報銷比例達到90%,住院起付線從300元下降至150元,患者自付的部分已經非常少,沒有必要再為一點點錢跑賬。

“以前還擔心醫保對衛生院的結算存在滯後情況,但從今年開始,醫保對衛生院的補結算按季度提前支付。如花山鎮衛生院每年有大約2000萬的醫保款,現在每個季度都可提前收到500萬預付款,這對衛生院的正常運轉是非常大的支持。” 凌濟忠介紹,鎮衛生院的績效管理也迎來了新發展。

這種針對基層醫療機構的激勵機制,可以最大程度為基層醫改提供新的體制性空間。

花都特色的醫療集團

廣東省衛生計生委主任段宇飛曾多次強調,醫改的關鍵在於分級診療,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不強,分級診療就建立不起來,也就不能解決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難題。

作為鎮村一體化的主導者和引領者,花都區的鄉鎮衛生院也通過人才引進不斷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目前,全區鎮街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擁有831名本科學歷的醫務人員,佔全部的58.56%,碩士、博士一共有17人。

繼續以花山鎮衛生院為例,中醫是該院的優勢特色,為進一步提高中醫水平,凌濟忠招來廣州中醫藥大學的博士胡豔萍。

及時掌握國家和省市衛生健康政策,並因地制宜快速落實,是花都區基層醫改卓有成效的主要經驗之一。

2017年初,馬興瑞省長強調:“推動分級診療、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三醫聯動,羅湖的模式完全可以推廣。”9月,羅湖模式被國家衛生計生委(現國家衛生健康委)樹為全國典型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

李榮渝副區長聯合政協、財政、人社和衛生計生等部門組團三次前往羅湖,並派人在羅湖區住了半個月,對羅湖通過醫保的槓桿,整合兩級醫療資源,做實做強社康中心,實現有限醫療資源效用最大化,從而打造一個健康羅湖的模式做了充分了解。同時還組織人員前往江蘇鎮江、安徽天長,試圖從不同的國家醫改典型經驗創造者身上汲取精華。

“區各有關部門要強化配合,為醫聯體建設提供製度支撐。區委區政府也將一如既往地支持衛生事業發展,補齊民生事業短板。”花都區區長葉志良強調,花都區將加快探索開展醫聯體建設的先進經驗,爭當全市醫改排頭兵,打造花都模式。

中病不出鎮:花都醫聯體模式初現

▲花都醫改群英像,他們用心用愛用專業知識,同心協力,勇於擔當,把花都打造成基層綜合醫改的新典範,為健康廣東建設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樣本

近半年來,肖俊會等名醫頻繁下基層,為基層病人帶去更優質的服務。

綠色轉診通道

在硬件升級方面,花都區財政每年給予設備更新預算,如今年花山鎮衛生院投入使用的新自動化血球儀。之前衛生院的血球儀一次只能處理10份標本,新設備能處理100份標本,這讓公共衛生服務團隊感受深刻,以前一天的工作量,現在兩個小時就可做完。

“專家下基層、建立聯合病區,配置新設備,其實不僅僅是醫療技術的提升,在理念、管理等多方面,也讓花山鎮衛生院這樣的基層醫療機構非常受益。比如,專家們看到 中午一兩點或者晚上七八點,他都要把病人看完再吃飯,這種職業精神也讓基層醫務人員大受感染。”凌濟忠表示。

中病不出鎮:花都醫聯體模式初現

▲2017年12月,省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劉冠賢(左二)調研廣東省基層醫聯體建設和公共衛生工作,要求充分發揮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應有作用,守護群眾健康

2月20日大年初五,人們還沉浸在歡度春節的喜慶中,一名36歲的女士被緊急送到花山鎮衛生院,患者持續性腹痛接近1個小時,還伴有嘔吐、頭暈、乏力,被診斷為異位妊娠,出現失血性休克。

“醫聯體建設是今年深化醫改的重點任務之一,也是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重要載體。”廣州市衛生計生委主任唐小平指出,作為廣州市醫聯體建設的試點區,希望花都區醫聯體通過建設服務、責任、利益、管理等四個共同體的實踐,為全市醫聯體建設乃至醫改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採寫|宋炳軍 李楠楠

來源|《人之初》雜誌

廣東衛生在線全媒體團隊出品

歡迎分享此文,讓更多人瞭解花都基層醫改經驗

中病不出鎮:花都醫聯體模式初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