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溼氣太重,如何去溼氣?

默默守候1110

1、不要直接睡地板

夏天,很多人為了圖涼快就直接睡地板。這個動作會加重我們體內的溼氣。因為空氣中的水分會下降且地板溼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痠痛。所以,最好睡在與地板有一定距離的床上。

2、減少與潮溼環境的接觸

平時最好不要生活在潮溼的環境中。下雨天,最好能減少外出,更不要肆無忌憚的淋雨。不要穿潮溼未乾的衣服,蓋潮溼的被子,被子是需要經常拿出來曬的。

3、運動出汗去溼

夏天,很多人都長期待在空調間裡,使得身體內的溼氣不能以汗的形式排出體外,造成體內的溼氣鬱積。可以通過運動幫助出汗去溼。而且運動可以起著強身健體的作用,還可以緩解壓力,加速溼氣排出體外。

4、飲茶去溼

中藥茶也是去溼的很好方法。對於寒溼體質來說可以喝沁元茶,溼熱體質就可以喝怡清茶進行調理。深度調理,根本去溼!

5、清淡飲食

平時飲食儘量清淡一些,少放鹽。可以選擇多吃一些健脾利尿的食物。比如莧菜、冬瓜、扁豆、薏仁、綠豆、西瓜翠衣等。莧菜梗性涼味甘,它富含易被人體吸收的鈣質,也有解毒清熱、通利小便、補血止血的作用。扁豆有滋補強壯、補脾益氣、消暑化溼以及利水消腫的功效。

6、少食冷飲

儘量少的食用冷飲和甜膩食物。喜歡吃甜食的人也得禁禁口,因為甜膩化溼。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易無限量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蔥、姜,降低蔬菜寒涼性質。

7、蒸汗去溼

蒸汗有溼蒸乾蒸之分,它能夠促進身體的毒素排出,是一種“坐著就能夠排毒”的活動,更適合一些“不大願動”的朋友,而且也能夠把體內的溼氣有效排出。

8、泡腳去溼

泡腳會使人體體溫升高、血液循環加快,促進內臟細胞的新陳代謝和活化性,排除體內寒溼。通過泡藥浴來消除人體的“虛寒”,加速並促進體內一切循環通暢,進而增強免疫系統的活性,提高免疫力,消除疾病隱患。

9、堅持午睡

午睡能夠幫助我們恢復精力。有條件的話,儘量要午睡,而且最好是躺在床上,而不是趴在桌子上。

10、洗澡後擦乾身上的水

洗完澡後要充分 擦乾身體的水分。而且在外洗頭時,千萬不要用了洗髮精後溼頭髮按摩,這樣會使溼氣進入頭皮,可以吹乾頭髮後再按摩。洗完頭後要立刻把頭髮吹乾。


健康一線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873b00088969225661cc\

輕鬆說健康

關於祛溼的問題,網絡上都快炒瘋了,各種各樣的祛溼方法,有中藥處方,有食療方,有運動方等等。但不管那種方法,只要合適自己,就是好的方法。可是,什麼樣的方法才是合適自己的方法呢?這才是重點。

雖然每個人都是五臟六腑,營衛氣血,四肢經絡百骸所組成。但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飲食習慣不同,居住環境不同,工作性質不同,進而導致的疾病也有不同。引起溼邪阻滯的原因也不同,自然祛溼方法就會有差異。


簡單的說就好比汽車,構造相同,但在使用過程中因為加了不合適的汽油,機油,又或者不懂的保養,長期走山路,喜歡大油門等,導致汽車使用壽命截然不同。反饋到人體也是一樣,不同環境,不同性格導致的疾病可能相同,到引起的證候卻不盡相同。

就拿溼邪來說,溼本身屬於存留在體內的病理產物,然而它卻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擾,長期淤積容易化熱,形成溼熱。若與寒氣結合容易生成寒溼。遇風則為風溼,同時還有溼溫等,都是以溼為基礎。

體內溼邪凝滯太久,容易困脾,導致脾運不健,運化失職,不能運送和化生津液,反過來會加重溼邪。這就是常說的溼邪阻滯,痰溼困脾,寒溼凝滯,溼熱內蘊等。俗話說:“胖人多溼多痰”。痰溼困脾,不但影響脾運,還會導致清陽不升而出現頭沉頭蒙,精神疲憊,飯後嗜睡等等症狀。

既然溼邪有那麼多分型,那麼,祛溼就不可能只有一種方法。是的,祛溼的方法很多,不可一概而論的,臨床有芳香化溼,利水滲溼,清熱燥溼,健脾祛溼等方法。然而這些都要在醫生指導下,或者經過辯證後才可以使用。切不可到處抄方亂用。



故而,子良在此告誡廣大讀者,祛溼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並不像他人所講的如此簡單直接。而溼邪本身也是人體最難祛除的一種病理產物,他可以停留在人體四肢百骸之間,組織器官之間。所以,必須要自己掌握什麼是溼,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運營人員:李子良WX:qianggendan


百年一服堂


戲迷阿德1

對於溼氣的問題,不久前我已簡單回答過,現在再重複於下:

溼是陰邪,分外溼與內溼。外溼與自然氣侯關係較大,如霧,露,雨等。內溼與脾有關;溼邪內阻,飲食無節制,食生,冷,肥,甘等過多,都可使脾陽不運而生內溼。

溼能與風,塞,暑,火(熱)相結合而為病。

1.傷溼:熱度不高,頭不痛而脹,身沉重,無咳嗽等,舌苔薄白而膩,脈浮滑。藿香正氣湯主之。

2.風溼:(又稱痺證。)分行痺:遊走性大關節痛為主,用防風湯;痛痺:關節痛遇熱減輕,方用烏頭湯加減;脊痺:疼痛侷限一些關節,方用薏米仁湯;熱痺:關節紅腫熱痛,方用桂枝加白虎湯。

3.溼熱:黃疸用茵陳蒿湯;熱痢用葛根芩蓮湯等。

4.停溼:可有下肢浮腫及脾陽不運產生內溼的證狀。可用平胃散加減。

5.積水:即水腫,西醫鑑別診斷分為:腎性水腫(晨起眼臉浮腫);心性水腫(下午下肢壓陷性水腫加重);營養不良性水腫;肝性腹水;下肢單側橡皮腫;粘液性水腫;胸腔積液;心包積液;藥物性水腫(如降壓藥心痛定類藥物致足踝水腫);等等。中醫需全面辯證施治。西醫須進一步診治。

以上供參之。



桂花芳香77105282


有緣人153832681

我來回答一下這問題,然後有一箇中藥藥方送給你!

身體溼氣重主要表現為大便溏稀,次數多。舌頭肥厚大,或有齒痕。腳踝到晚上按有浮腫(溼氣重)。中醫說是脾虛,西醫叫慢性結腸炎。以我的經歷,認為這個病很不好治,有時治好點了,過段時聞又會復發。可以說無論西醫中醫都無法根治這個病。閒言少敘,看下面藥方,請你不要懷疑,大膽使用,花小錢治大病從這裡開始。



補充幾點:①其中巴戢子是筆誤,應該為巴戢肉或巴戢天;②吃法:一日三次,飯前飯後均可,每次一大平匙,溫水沖服。不用裝膠囊了,味道不苦。③從吃上開始做個記錄吧,看一下從第幾天開始大便逐漸成形的。


學如逆水行舟A


枯心883

謝請這位朋友的提出的這個問題.

身體溼氣太重,怎樣去溼哪!

目前有兩種方法.可去溼氣,一種是藥物去溼法,最好是選用中醫中藥,另一種是通過經絡穴位行氣法,溼氣是由脾胃氣虛造成的,健脾養胃是去溼之根本,經絡行氣也是根據中醫"溫則行氣"的原理,溫氣可去寒,除溼.寒溼必用溫氣解.


傳統養生大周天傳人

人體溼氣,在中醫辯症中分溼熱和寒溼,所以在防治時應該區別對待。一般溼熱走氣血,如肺溼熱(典型症狀是酒糟鼻);寒溼凝滯,多走骨髓,如關節炎(典型症狀是受寒易關節疼痛);溼熱宜平虛火固腎水,寒溼宜陪溫陽補腎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