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人」海南的氫動力夢想涼了嗎?

「汽車人」海南的氫動力夢想涼了嗎?

現在,海南限購+12年內停售燃油車的政策體系下,獲得發展窗口的是技術更成熟、費用更低的電動車,而非燃料電池車。一旦電動車佔據了生態位,再想發展後者,希望更加渺茫。

5月中旬,海南省全島燃油車限購,成為全國第九個限購區域。不過,和此前8個都是城市不同,海南是全省一刀切。

「汽車人」海南的氫動力夢想涼了嗎?

不用說,政策突襲後,又是一次島上全民動員,連夜搶購,然後一地雞毛。

政策突變是氫動力的機會?

雖然有人事後盤點,此事早有徵兆。核心觀點認為,島嶼地理特點決定了,限制汽車使用是早晚的事。應該說,今年春節期間,因天氣輪渡停航,導致出島車輛在海口大擁堵,為政策出臺搭上最後一塊磚。不過,從汽車保有量來說,截至2017年年底,海南全島汽車保有量100萬輛左右,摩托車倒有90萬輛。除了海口、三亞,其他地方擁堵並不嚴重。而北京市的面積不到海南島的1/2,汽車保有量589萬輛。而且,北京市區面積僅396平方公里。

「汽車人」海南的氫動力夢想涼了嗎?

簡單說,從機動車保有量上看,海南限購手段提前啟動了。從島嶼經濟發展的角度,晚做不如早做。海南省省長沈曉明在今年的博鰲論壇的發言中提到:“海南省將在2030年全面禁止燃油車銷售,實現全島新能源車全覆蓋。”

他並沒有提到新能源用什麼方案,但任何業內人士都能猜想到,一定是以電動車為主、增程為輔。燃料電池車能否取得花瓶地位,都難以確定。

「汽車人」海南的氫動力夢想涼了嗎?

放眼全國,實際上沒有比海南更適合做氫能源的省份了。海南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小而完整的社會體系,無疑比內地進入氫能源經濟更有成功可能。

日照充足,海南的太陽能資源非常豐富。本世紀初,有些民間輿論就鼓吹海南應該發展氫能源,提出海南應該建立以太陽能和潮汐能為基礎的氫製取工業。

成本和資源之困

工業上,氫的主要製備工藝一般有4種:水電解法、氯鹼工業副產品、烴類裂解法/蒸汽轉化法、石油冶煉副產品。

「汽車人」海南的氫動力夢想涼了嗎?

其中最環保的水電解法,佔比重5%左右,完全不具備規模效應。原因很簡單,太耗費電能。製備1立方米氫氣,要消耗6-7度電。

那麼看看這些氫氣能跑多遠。拿現在世界上最先進的準量產級產品——豐田Mirai來說,其儲氫罐可以加氫7.8kg(壓力713個大氣壓),而1kg氫氣有11.2m3之多。這些氫氣可以續航650km,那麼每公里行駛需要7.44 m3氫氣,摺合電能最少45度。

電動車每公里耗電水平參差不齊,但大多數電動車都能做到每公里耗電0.2-0.3度。

「汽車人」海南的氫動力夢想涼了嗎?

不考慮氫動能和電動車效率的差異,按照目前的技術水準,依靠水電解獲得氫動能的話,電動車效率是氫動能的225倍,水電解氫完全沒有經濟性。

假設海南島採用太陽能-水電解氫-燃料電池的路線,燃料電池加註一次氫的費用會高達2500元(仍然用Mirai7.8kg的氫罐舉例),而不是日本目前的每次加氫450元人民幣左右的價格。哪個消費者會使用這樣的車?

「汽車人」海南的氫動力夢想涼了嗎?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海南不大規模部署水煤氣或者氯鹼工業的話(石油裂解更是壞主意),是很難獲得低成本氫氣的。氫氣的最大特點是儲運困難,成本高。因此,在毗鄰的雷州半島製備氫氣並通過管道送過去,安全性代價和成本也非常高昂。

海南的資源稟賦和環保壓力,決定了不適合上馬任何大規模的基礎工業產業,無論氯鹼還是水煤氣。

氫動力車發展緩慢的原因

從全國層面,對燃料電池的支持都是非常曖昧的。一方面,2020年將取消對電動車的補貼,燃料電池車的補貼將一直持續下去。另一方面,國內尚沒有一家龍頭企業,起到豐田那樣的作用,拿出數百億元研發經費,建立氫製備、儲運、加氫站一直到氫燃料電池車的知識產權體系。政府只能鼓勵,而不可能越俎代庖直接去研發全套氫產業-消費鏈條技術。

「汽車人」海南的氫動力夢想涼了嗎?

這幾年,不斷有大學和少數研究機構聲稱自己搞定了燃料電池或者儲運、加氫的技術環節。即便他們說的都是真的,也沒有任何一家掌握了全鏈條知識產權。他們做的加在一起,也沒有豐田一家做得多。而且,豐田已經組建了以自己為核心的燃料電池車產業鏈,但豐田努力推廣的燃料電池進展不大。豐田已經承諾進行關鍵知識產權轉移,大多數國家也很難承受建立相關基礎設施的費用。因此有人認為,氫動力車只能附屬於海島經濟。

海南島的環境,已經是我國最適合發展氫燃料車的區域,但仍然遇到明顯的資源、技術瓶頸。現在海南限購+12年內停售燃油車的政策體系下,獲得發展窗口的是技術更成熟、費用更低的電動車,而非燃料電池車。一旦電動車佔據了生態位,再想發展後者,希望更加渺茫。

「汽車人」海南的氫動力夢想涼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