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本目之——荸薺(馬蹄)

荸薺(拼音:bí qi 學名:Heleocharis dulcis (Burm. f.) Trin.),又名馬蹄、水慄、烏芋、菩薺等,屬單子葉莎草科,為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有細長的匍匐根狀莖,在匍匐根狀莖的頂端生塊莖,俗葉荸薺。稈多數,叢生,直立,圓柱狀,有多數橫隔膜,幹後稈表面現有節,但不明顯,灰綠色,光滑無毛。葉缺如,只在稈的基部有2-3個葉鞘;鞘近膜質,綠黃色,紫紅色或褐色。小穗頂生,圓柱狀,在小穗基部有兩片鱗片中空無花,抱小穗基部一週;其餘鱗片全有花;較小堅果長一倍半,有倒刺;柱頭3。小堅果寬倒卵形,雙凸狀,頂端不縊縮;花柱基從寬的基部急驟變狹變扁而呈三角形。花果期5-10月。

原產於印度,廣佈於全世界,中國全國各地都有栽培,以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為多。荸薺皮色紫黑,肉質潔白,味甜多汁,清脆可口,既可做水果生吃,又可做蔬菜食用。球莖富澱粉,供生食、熟食或提取澱粉,味甘美;也供藥用,開胃解毒,消宿食,健腸胃。

禾本目之——荸薺(馬蹄)

形態特徵

荸薺是莎草科植物荸薺地下匍匐莖先端膨大的 球莖,有細長的匍匐根狀莖,在匍匐根狀莖的頂端生塊莖,俗葉荸薺。

稈多數,叢生,直立,圓柱狀,高15-60釐米,直徑1.5-3毫米,有多數橫隔膜,幹後稈表面現有節,但不明顯,灰綠色,光滑無毛。葉缺如,只在稈的基部有2-3個葉鞘;鞘近膜質,綠黃色,紫紅色或褐色,高2-20釐米,鞘口斜,頂端急尖。小穗頂生,圓柱狀,長1.5-4釐米,直徑6-7毫米,很淡綠色,頂端鈍或近急尖。

有多數花,在小穗基部有兩片 鱗片中空無花,抱小穗基部一週;其餘鱗片全有花,鬆散地復瓦狀排列,寬長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頂端鈍圓,長3-5毫米,寬2.5-3.5(-4)毫米,背部灰綠色,近革質,邊緣為微黃色幹膜質,全面有淡棕色細點,具一條中脈;下位剛毛7條;較小堅果長一倍半,有倒刺;柱頭3。

小堅果寬倒卵形,雙凸狀,頂端不縊縮,長約2.4毫米,竟1.8毫米,成熟時棕色,光滑,稍黃微綠色,表面細胞呈四至六角形; 花柱基從寬的基部急驟變狹變扁而呈三角形,不為海綿質,基部具領狀的環,環寬與小堅果質地相同,寬約為小堅果的1/2。花果期5-10月。

禾本目之——荸薺(馬蹄)

地理分佈

荸薺原產於印度,廣佈於全世界,以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為多。中國自西漢時已有栽培記載,目前有20餘種和一些變種,主要分佈於中國廣西、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江西、貴州等低窪地區,河北部分地區也有分佈。

生長習性

荸薺喜生於池沼中或栽培在水田裡,喜溫愛溼怕凍,適宜生長在耕層鬆軟,底土堅實的壤土中。

在栽培上要求有20-25釐米的耕作層,這樣既利於球莖的生長髮育,又不致球莖深鑽,個體發育大小均勻整齊一致,也有利於掘收。耕層過粘,不利於球莖的膨大,腐殖質過多,球莖的含糖量降低,甜味差。適宜在淺水中生長,在營養需求上,要求氮肥較少,磷肥較多。在整個生長期中,要求有充足的光照。

禾本目之——荸薺(馬蹄)

禾本目之——荸薺(馬蹄)

禾本目之——荸薺(馬蹄)

主要價值

食用

禾本目之——荸薺(馬蹄)

荸薺不僅可以促進人體代謝,還具有一定的 抑菌功效。荸薺中的磷含量是所有莖類蔬菜中含量最高的,磷元素可以促進人體發育,同時可以促進體內的糖、脂肪、蛋白質三大物質的代謝,調節酸鹼平衡。科學家在對荸薺的研究中還發現了一種抗菌成分荸薺英。它對金黃色 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及 綠膿桿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再加上其豐富的營養成分和獨特的口感,的確是不可多得的食物。

【食用禁忌】:

宜食:兒童和發熱病人最宜食用。全身水腫,小便不利或小便短少時也宜食用。癌症患者(主要是肺癌和食道癌之人)宜食用。宿醒未解或溼熱黃疸者食用可減輕症狀。發熱口溽、慢性氣管炎、咳嗽多痰、咽乾喉痛、消化不良之人食用可潤喉清嗓。

忌食:由於荸薺性寒、女子月經期間、脾胃虛寒以及血虛、血淤者應該慎用。小兒遺尿以及糖尿病患者也不宜食用。

藥用

【功效作用】:

能清肺熱,又富含黏液質,有生津潤肺、化痰利腸、通淋利尿、消癰解毒、涼血化溼、消食除脹;主治熱病消渴、黃疸、目赤、咽喉腫痛、小便赤熱短少、外感風熱、痞積等病症。荸薺具有清熱瀉火的良好功效,既可清熱生津,又可補充營養,最宜用於發燒病人。

熱病傷陰、糖尿病。鮮荸薺、梨、藕、西瓜、白茅根各適量,共搗爛,絞汁,每次服30-50毫升,一日3-4次,連服數日。

治 高血壓:

荸薺100克,海帶、玉米鬚各30克,水煎服,每日兩次。

海蜇130克、荸薺380克,加水煎服,每日一劑。

荸薺5枚(搗光爛)、芹菜60克、洋蔥、大蒜各一頭、蕃茄一個(切片),水煎服,一日一劑。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荸薺有降低血壓的作用,可適當多食。

禾本目之——荸薺(馬蹄)

痔瘡出血:

荸薺500克,洗淨打碎,地榆30克,加紅糖150克,水煎約一小時,每日分2次服,連服3天可愈。

鮮荸薺500克、紅糖90克,洗淨去皮、切片,加水適量煎一小時,一次服用或分次服用,每日一劑,連用三天。也可每日吃生荸薺120克。

治 鼻出血。荸薺250克,生藕150克,白蘿蔔100克,洗淨切片,水煎代茶飲服。

咽喉腫痛。荸薺150克,洗淨去皮絞汁頻用。

百日咳。荸薺500克,洗淨搗汁,與蜂蜜50克混合,加少量水煮沸,每次2湯匙,每日2次水沖服。

帶狀 泡疹。荸薺6只,洗淨搗爛,鮮雞蛋清1個,調均勻,塗患處。

大便下血。荸薺搗汁大半鍾,好酒半鍾,空心溫服,三日見效。

下赤 白痢。(午日午時)取完好荸薺,洗淨拭乾,勿令損破,放入瓶內,加入好酒浸之,黃坭密封收貯,遇有患者取2枚,細嚼,空心用原酒送下。

婦人 血崩。荸薺一歲一個,燒存性,研末酒送服。

小兒口瘡。荸薺燒存性,研末搽之。

誤吞 銅錢。生荸薺搗汁,細細呷之,自然消化成水。

治 大便 燥結。荸薺、海蜇皮各60克,水煎服。

避 蠱毒。荸薺曬乾為末,白湯每服二錢,能避蠱毒。

尋常疣。鮮荸薺適量,將鮮荸薺掰開,用其白肉擦疣體,每日3-4次。每次擦至疣體角質層軟化、脫落,並微出血為止。連用7-10天。

酒( 乙醇、酒精)中毒。荸薺、綠豆各30克,荸薺削皮切片,與綠豆共用冷水泡20分鐘煮開10分鐘,取湯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