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帶你看展覽|西安碑林:看中國書法史和思想史

雅昌带你看展览|西安碑林:看中国书法史和思想史

雅昌带你看展览|西安碑林:看中国书法史和思想史

碑林博物館入口

西安碑林,中國最早的博物館

小夥伴們知道嗎,中國現存最早的博物館是西安碑林。碑林博物館走一遍,就等於重走了一次中國書法史和思想史。

公元1087年,中華文化的原典《開成石經》從立於唐長安城務本坊的國子監內,移至宋府學北墉,即今天明城牆內的碑林。從而確立了碑林保護和陳列唐代碑石的重要職能,以收藏、陳列和研究歷代碑刻、墓誌及石刻為主。也確立了西安碑林博物館是國內最早的博物館的歷史地位。

碑林位於西安的書院街邊和文昌門城牆內,是西安最古典的所在。碑林博物館的朱漆大門和青石板小徑,以及飛簷翹壁的中式建築和幽靜院落,整體便是渾然天成的中國文化象徵。現有館藏文物11000餘件,其中國寶級文物19個號134件,一級文物535件。著名的"昭陵六駿"就有四駿藏於本館。陳列由碑林、石刻藝術和佛造像文物展覽三部分組成,共12個展室。現有7座碑室、8座碑廊、8座碑亭,加上石刻藝術室和4座文物陳列,陳列面積達到4900平米。

碑林的建築以民國時期為主,有少許清代建築,多為上世紀六十年代所建,也已成為文物。天下名碑,盡在碑林。碑林之價值冠世,具體體現在哪裡?碑林博物館研究員陳根遠老師為雅昌藝術網的讀者朋友們做了導覽,清晰講述碑林的基本陳列展狀況。

誠如陳根遠老師所言:碑林是中國的思想庫,呈現了中國耀眼的書法歷史。“碑林陳列有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墓誌共一千多塊。毫不誇張地說,中國書法史如果掩去碑林這些名碑,將只剩下一堆殘編斷簡。”

雅昌带你看展览|西安碑林:看中国书法史和思想史

北宋節度使韓建和謀士尹玉羽"打下"的碑林

在此插播個陳根遠老師講述的小故事,關於碑林搬遷始末。在904年的時候,唐昭宗被朱溫挾持到洛陽,為了讓大家都走,他把唐朝的宮殿全部拆毀,包括民房、木料,浮渭河而下。就這樣,有一千多年帝都歷史的長安被夷為平地。

這時候留守的節度使叫韓建,他就開始縮建唐長安城。現在西安的城垣是13.72公里,這是中世紀中國保存最好的城垣。這個城垣就是在唐長安城宮城的基礎上建立的,但這只是唐長安城面積的六分之一。

這時候很多珍貴的碑石,包括保留在唐朝國子監裡的《開成石經》《孔子廟堂碑》和顏真卿、柳公權的碑,都被遺棄在城牆之外。留守的節度使韓建就準備把這些碑石往城裡挪,但是他乾的時間不長就被調到別的單位去工作了。

繼任者叫劉鄩,劉鄩是一介武夫,對文化事業並不怎麼關心。他的手下有個謀士叫尹玉羽,就跟劉鄩說:領導,您應該把這些遺棄在郊外的碑石都搬到城裡面來,民族偉大的復興還要靠它們。軍閥哪管這事,西邊還有敵人,他覺得文化事業是個很慢的事,以後再說。

尹玉羽想了幾天又見到他說:司令員您還得把野外的碑石搬到城裡來,您要不把它搬到城裡來,敵人一來,咱們把城門都關上了,這些遺留在城牆外的碑石就是炮彈,那時候最新的武器是拋石機,他們就能攻城了。領導說那你怎麼不早說呢?於是很快就搬到了城內。

到了公元1087年,這個碑石再一次搬遷,就搬遷到了今天西安碑林博物館,到今天已經有930年的歷史了。

碑林“定海神針”:《石臺孝經》和《開成石經》

雅昌带你看展览|西安碑林:看中国书法史和思想史雅昌带你看展览|西安碑林:看中国书法史和思想史

《石臺孝經》

穿越碑林博物館的硃紅大門和青石板路,穿越孔廟和泮池,穿過位於中軸線兩側的唐代景雲鍾和大夏石馬,正對著的便是一座上書“碑林”兩個大字的碑亭,亭子據說是清代所建,下面是唐玄宗李隆基親書的《石臺孝經》。“這是中國最華麗的碑石,叫《孝經》,在天寶年建好的。”陳根遠老師說,“《石臺孝經》序文438字,訓注2699字,不論是序還是注,文字言簡意賅,闡述透徹,成為了一個經典。可見,唐玄宗的文學才智也是非同一般,他對《孝經》的研讀深刻精準,見解獨到,對後世影響很大。《孝經》是一部儒家經典,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曾參——曾子,關於“孝”和“悌”的一段對話。“孝”指在家孝敬父母,在朝廷要盡忠於皇上,而“悌”則是指兄弟姐妹之間的一種情誼,要相互友愛相互關心。從漢代以來我們讀書人首先要讀的是《孝經》和《論語》,把這兩本書讀好了再去讀什《詩經》、《左傳》,這是中國人思想的基石或者是品德的基石。”

《石臺孝經》碑集獨特的形制、經典的內涵、精美的帝王書法於一身,在中國古代碑刻中獨樹一幟,對我們研究中國歷史和書法藝術都極具文獻資料價值,然而這方碑石的傳奇之處還不僅如此。在上世紀70年代,整修《石臺孝經》時,在石材之間的縫隙中,有幾項意外的發現:有女真文書殘頁,有陳列在碑林第二展廳的《集王三藏聖教序》碑石整張未斷拓本,以及唐代畫聖吳道子的《東方朔盜桃》版畫和一些古錢幣。這些文物是什麼人什麼時間將他們放進石臺孝經的,這個就不得而知了,所以,這些發現更增添了這方碑石的傳奇色彩。

《石臺孝經》左側,是碑林第一展室,民國時期的建築陳列著碑林最重要的經刻《開成石經》,更有梁思成先生為其設計的數十個護碑石。可以說,碑林便是為保護它而建的。因石徑刻成於唐文宗開成二年故此得名《開成石經》。開成石經是在唐文宗李昂太和四年,即公元830年,由艾居晦,陳階等人用楷書分寫,歷時7年終於竣工。

雅昌带你看展览|西安碑林:看中国书法史和思想史雅昌带你看展览|西安碑林:看中国书法史和思想史
雅昌带你看展览|西安碑林:看中国书法史和思想史雅昌带你看展览|西安碑林:看中国书法史和思想史

第一展室《開成石經》展示現場

《開成石經》簡介:始刻於文宗大和七年十二月(834年),開成二年(837)完成。依次計有《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孝經》《論語》《爾雅》等12種儒家經書,另有《五經文字》《九經字樣》附於《春秋左傳》之末。共刻114塊碑石,每石兩面刻,每碑上下分為8段,每段中每行刻10字。共刻經文650252字。碑石高約2.16米,面寬71~97釐米不等。下設方座,中插經碑。是中國古代保存最早、最完好的儒家刻經。堪稱中華文化的原典。原碑立於唐長安城務本坊的國子監內,宋時移至府學北墉,即今西安碑林。

原來碑石最早刻成後立於唐長安城務本坊的國子監的講堂的東西列,後經唐末韓建、後梁劉鄩、以及北宋的呂大忠的遷移後,移至京兆府學之北墉,也就是如今的西安碑林現址。中國至清朝也曾可過多次石經,細數下來約有七次,先是東漢靈帝熹平四年所刻的熹平石經,總共刻了七部儒家經典;曹魏時期的正始石經,後蜀的廣政石經,北宋的嘉佑石經,南宋的紹興石經,清朝的乾隆石經。除清朝所刻乾隆石經因距現在較近,所以保護較好外,餘下的六次刻經裡唯有唐石經最為完好,其他像熹平石經,正始石經都只餘殘片,正始石經現在只殘存有28塊了。

陳根遠老師說:《開成石經》和《石臺孝經》是碑林的兩大“定海神針”,目前已經存在930多年。歷代的碑林的整修都是圍繞著這兩塊碑石來進行的,碑林現在有4000多碑石,陸陸續續搬來,最早搬來的碑石沒有動過的只有《開成石經》和《石臺孝經》。

但是,需要在此提出一個問題:2017年初,陝西省政府提出西安碑林擴建改造項目,碑林同人為之雀躍; 2017年秋,碑林專家漸漸瞭解到碑林擴建改造項目的重中之重是要將唐代《開成石經》將其北移,搬離其原來的位置。2018年1月25日,《西安碑林博物館文化項目簡報》第19期,確切瞭解到《開成石經》搬遷確實已經在實施設計中。碑林專家認為:唐代《開成石經》千萬不可輕易移動。同時, 3月9日,參加小組討論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會長、陝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趙季平建議儘量保持《開成石經》和《石臺孝經》的原址原貌。“新館可以有其他珍貴碑石填充,畢竟庫存還有三千多碑石未公開展示,沒有必要移動《開成石經》,因為必然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害。”相關專家這樣解釋。

存在了930多年的《開成石經》命運現在成為專家們關注的焦點,移還是不移,尚是懸案。在此,筆者也呼籲相關部門以保護文物為準則,勿輕易移動。

天下名碑盡在七大展室

雅昌带你看展览|西安碑林:看中国书法史和思想史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雅昌带你看展览|西安碑林:看中国书法史和思想史

景教碑清拓碑額

雅昌带你看展览|西安碑林:看中国书法史和思想史

玄秘塔碑

雅昌带你看展览|西安碑林:看中国书法史和思想史

清唐柳公權書玄秘塔碑 陳根遠收藏

雅昌带你看展览|西安碑林:看中国书法史和思想史

唐歐陽詢書《皇甫誕碑》 陳根遠攝

雅昌带你看展览|西安碑林:看中国书法史和思想史

唐顏真卿書顏氏家廟碑 現藏西安碑林 陳根遠攝

雅昌带你看展览|西安碑林:看中国书法史和思想史

懷素千字文起首

除了第一展室鉅作《開成石經》,第二展室陳列以唐代名碑為主。其中《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不空和尚碑》是研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寶貴資料,而歐陽洵書《皇甫誕碑》、歐陽通書《道因法師碑》、褚遂良書《通州三藏聖教序碑》、僧懷仁集王羲之書《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史惟則書《大智禪師碑》、顏真卿書《多寶塔碑》《顏家廟碑》、柳公權書《玄秘塔碑》等,歷來是人們學習書法的範本。

雅昌带你看展览|西安碑林:看中国书法史和思想史

曹全碑 碑林3室

雅昌带你看展览|西安碑林:看中国书法史和思想史

顏真卿顏勤禮碑原石

雅昌带你看展览|西安碑林:看中国书法史和思想史

唐張旭《肚痛貼》

第三展室則陳列歷代各種書體的珍貴碑石。篆書有唐《美原神泉詩序碑》、宋《篆書目錄偏旁字源碑》等;隸書有漢《熹平石經》殘石、《曹全碑》,前秦《廣武將軍碑》和《鄧太尉祠碑》等;晉《司馬芳碑》石由隸向楷演變的典型書體;《孟顯達碑》《顏勤禮碑》《郭家廟碑》《臧懷恪碑》等都是隋唐楷書名碑;隋《智永千字文》唐《懷素千字文》與張旭《肚痛貼》等則是馳名中外的草書佳作。通過這些碑石以瞭解我國書法藝術發展演變過程。

雅昌带你看展览|西安碑林:看中国书法史和思想史雅昌带你看展览|西安碑林:看中国书法史和思想史

關帝詩竹碑

第四展室陳列有蘇軾、祝允明等宋明時期名家詩文書跡刻石外,還有宋至清的石刻圖畫,其中宋刻《長安城殘圖》《唐興慶宮圖》、清刻《太華全圖》《關中八景》等對研究古代建築和名山聲跡有重要參考價值。宋刻《王維畫竹》、清刻《孔子像》《達摩像》和《松鶴圖》《關帝詩竹》等,都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雅昌带你看展览|西安碑林:看中国书法史和思想史

嶧山碑

雅昌带你看展览|西安碑林:看中国书法史和思想史

秦李斯書《嶧山碑》

第六展室陳列的碑石除少數是元明兩代士人寫的詩文作品以來,大部分是清代人寫的詩詞歌賦。其中明代書法家董其昌、清代林則徐書《遊華山詩》等,是難得的珍貴碑石。

雅昌带你看展览|西安碑林:看中国书法史和思想史

“陝西本淳化閣貼”展示現場

第七展室為“陝西本淳化閣貼”,清順治三年(1646年)刻。北宋淳化三年(992)宋太宗命王著將宮中所藏曆代墨跡模刻於棗木板上。因刻於淳化年間,故名“淳化閣貼”。原貼刻成後不久毀於火。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肅憲王據原拓刻石,藏蘭州藩署,稱“蘭州本”。“陝西本”是費甲鑄據“蘭州本”摹刻,共10卷,145石,兩面刻字。“淳化閣貼”前5卷為歷代帝王、名臣、名書法家字跡,後5卷為王羲之、王獻之書跡,是中國古代著名法貼。

雅昌带你看展览|西安碑林:看中国书法史和思想史雅昌带你看展览|西安碑林:看中国书法史和思想史

正在進行碑拓的碑林工作人員

結束語:七大展室的碑石中涵蓋了頂尖中國書法,也涵蓋了書法史,其中蘊含的內容更是中國古代思想和智慧的綜合。可謂藝術和思想的多重輝煌物證。

此外,碑林擴館是佳事。但對於《開成石經》搬遷事宜,再次呼籲相關部門慎之再慎,以安全守護文物經典為要。(部分圖片由碑林博物館陳根遠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