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德國為什麼要打蘇聯?

用戶69001851

因為蘇聯當時是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德國如果能夠打敗蘇聯,那麼就意味著德國將成為歐洲的新霸主,因此德國進攻蘇聯是必然的結果。



1.德國在1939年9月1日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很快就擊敗了波蘭和法國等歐洲強國。德國與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讓德國能夠集中優勢兵力進攻英國。



2.可是德國在與英國的空戰中失敗了。德國沒有控制英吉利海峽的制空權以和制海權,德國無法對英國本土進行登陸作戰。這導致希特勒放棄對英國的進攻,因為希特勒知道英國只能自保,英國已經沒有實力對德國造成威脅了。



3.當德國佔領了歐洲大片領土後,蘇聯就成為了德國稱霸歐洲的最後一個障礙。斯大林也意識到德國遲早會進攻蘇聯,因此在蘇德邊境佈置了百萬軍隊,沒想到德國會快速進攻蘇聯,其實希特勒也想先下手為強。



4.在二戰爆發前蘇聯就是世界上第二大工業國家,僅次於美國。蘇聯擁有廣袤的土地和儲量豐富的自然資源。蘇聯所有軍工產業需要的原材料都能夠自給自足。



5.而戰爭就是交戰國雙方綜合國力的一種比拼。蘇聯工業比德國強大,蘇聯的人口比德國多,蘇聯的資源比德國豐富,因此蘇聯出現了戰爭消耗後能夠及時得到補充,這是蘇聯戰勝德國的關鍵。

6.德國由於自身綜合國力不強,在面對英、美和蘇聯兩面夾擊的情況下最終失敗了。這就是小國的悲哀。


杜達特洛夫斯基

原因主要是這樣幾點——德國要拓展的生存空間就在東歐、德國需要蘇聯境內的石油等戰略資源、納粹黨的強烈反共情緒、蘇聯是德國安全的威脅。

在納粹黨崛起的時候,希特勒就以奪取生存空間為名忽悠德國人給他投票,既然就此上臺了,那就得兌現諾言才能繼續執政,兌現諾言需要擴軍,擴軍後擴張方向就是東歐,吞併了捷克斯洛伐克、波蘭,下一個自然就是蘇聯了,根本停不下來。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德國人在蘇聯境內大肆屠殺,不把你們殺了怎麼給高貴的日耳曼人騰空間呢!

德國當時的戰法是大型機械化部隊突擊,很需要各種戰略資源,尤其是石油,沒了石油德國的機械化部隊都要趴窩。當時德國唯一穩定的石油來源就是僕從國羅馬尼亞,明顯不大夠用,只能入侵蘇聯來掠奪石油,攻打斯大林格勒就是這個用意。

納粹以反共上臺,在國內大肆清剿共產黨,自然對第三國際蘇聯充滿仇恨,兩國的塑料花友誼也就僅僅侷限於對波蘭(波蘭:?),等到德國打不下英國,下一個目標自然是蘇聯。

類似的,蘇聯就沒有仇視德國,對德國的作戰計劃麼?也是有的,斯大林有“大雷雨計劃”,就是想先聲奪人進攻德國,但是沒成想希特勒這個文青居然不顧實際困難提早進攻蘇聯,讓斯大林驚呆了——這不是瘋了吧?不過希特勒一直就是不瘋魔不成活(大霧),人家打你才不管什麼實力對比,說打就打,這也讓蘇聯開展初期沒做好準備狼狽不堪,差點被德國打下莫斯科。


地球知識局

有人說,德國進攻蘇聯是愚蠢的行為。

那反問一下,一個有能力挑起兩次世界大戰的國家是個愚蠢的國家?

一個能征服大半個歐洲的希特勒是個愚蠢的領導人?

有歐洲最優秀軍事教育的容克軍官團們是愚蠢的的軍隊指揮?

都不是。


有人說,斯大林用兩個五年計劃把蘇聯打造成了一個工業國,實力強勁,蘇芬戰爭和劃分波蘭都是蘇聯的試探,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只不過是雙方的心照不宣,蘇聯還有對德進攻的計劃,只不過沒想到德國決定先下手為強。

有人說,德國和蘇聯有些意識形態的碰撞,德國缺少資源,必須幹掉蘇聯,獲取資源和政治勝利。

說什麼都沒用,只是如果和可能。

問題很簡單

我想說,既然德國的領導層並不愚蠢,那就說明,人家打了,就是覺的能打贏。

我們只是用上帝視角在看待二戰,對於當時德國來說,進攻蘇聯沒什麼不可以,德國策略有問題或者對戰爭的估計有問題才是敗因。


歷史區總柴

希特勒當然知道蘇聯的強大,誠如在我們現在的角度來看,希特勒最終決定在沒有解決英國之前便進攻強大的蘇聯是及其愚蠢的。可是當你站在希特勒的位置和只是擁有當時的“情報”來看,他的選擇也存在著一定的合理性。



首先是攻打蘇聯的原因:在希特勒橫掃法國之際,蘇聯越來越意識到德國這個潛在的敵人的危險,所以蘇聯在外交上也採取了擴張政策。而希特勒在打敗了法國後,英國明確表示了堅決抵抗的決心,使得希特勒企圖謀求西線的“和平”破滅。而打敗英國只能通過大力發展海軍和繼續對英國本土實施封鎖戰,而必然要影響陸軍的發展。蘇聯的威脅就使得德國不得不保持一個強大的陸軍來抗衡。所以希特勒認為英國繼續抵抗的信心是來自於企圖同蘇聯的聯合,只有徹底打敗蘇聯,讓英國最後的幻想破滅,德國就可以真正的使英國放棄繼續抵抗。所以希特勒有了對蘇聯動手的想法。



進攻蘇聯的總體思路:蘇聯擁有著廣袤的國土和巨大的人力資源,工業生產能力也不弱於德國,當時的德國包括希特勒也明白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徹底滅亡這個帝國。而希特勒並不想徹底滅亡這個國家,他的想法是:通過德軍迅猛的突擊,在第聶伯河以西包圍殲滅蘇聯西部地區的蘇軍主力,在蘇聯來不及發揮其戰爭潛力之時,便打敗蘇軍主力,佔領蘇聯富饒的西部地區,使得蘇聯無力對德國發起強大的反擊,最終向德國屈服。也就是說希特勒從來沒有想著要佔領整個蘇聯,他原本只是想將戰爭繼續到第聶伯河便可以打敗蘇聯了。這也是為什麼德軍將領在提出德軍後勤補給和德軍持續突擊能力不足時,希特勒還是決定進攻蘇聯,希特勒根本沒有想過會深入蘇聯內陸作戰。



對蘇聯實力的錯誤認識:當時德國駐蘇聯武官對希特勒的報告中指出蘇軍擁有著近2萬輛坦克和上萬架的飛機,實力極為強大。可是在希特勒和他的親信們的盲目的‘’樂觀情緒‘’下,他們拒絕聽取這些真實的報告,認為這是虛假的情報。最終他們認為蘇聯一定的數量優勢完全被德軍的素質優勢所抵消。這一錯誤在希特勒同古德里安的談話中可以得到證實:希特勒同古德里安說到如果當時他知道蘇聯確實擁有古德里安叔裡說的那樣有1萬輛坦克,他絕對不會對蘇聯開戰。



所以希特勒的思路便很清晰了,蘇聯雖然國土廣袤,到德軍只是突進到第聶伯河便基本可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其次根據他的情報認為蘇軍並不擁有絕對的數量優勢,德軍在整體戰鬥力並不弱於蘇軍;在這最重要的是,解決掉蘇聯,可以同時使英國屈服,至少德國可以避免潛在的兩線威脅。

最終德國決定進攻蘇聯!


小小狼王

首先從德國本身的地緣環境來看,德國的擴張在帝國主義的時代本身是一種必然,至於向什麼方向擴張,傳統上德國的擴張方向是向東,這一點甚至可以追溯到條頓騎士團的時代,後來對波蘭的瓜分也是相應的舉動,因為德國向西的擴張必然會撞上法國,徹底消滅法國對於二戰前的德軍而言並不是什麼容易的任務,相比之下向東的擴張會容易許多。

而在一戰的背景下,德國由於凡爾賽條約失去了大片土地,東普魯士與本土斷絕,柏林直接處在了波蘭的威脅之下,對於波蘭德國人自然是欲除之而後快的。如果說德國對法國的戰爭更多是一種復仇,那麼德國向東的一系列大動作則更多是為了擴張“生存空間”。

當德國人向東時,事實上會遇上一股逆流,那就是俄國,無論是帝俄時代的擴張還是蘇聯時代的輸出革命,對於東歐方向一向是非常熱心的,特別是在蘇波戰爭失去了西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後,以及當時的波蘭極端狀態下,將紅旗插在華沙一向是蘇聯人的願望。

而在巴爾幹方向傳統上也是帝俄的影響區域,特別是對保加利亞這種傳統上就非常忠誠的小弟。德國一方面大量消耗原材料,一方面穩定國內和擴張軍備工業品產能並不足以維持貿易水平,貿易失衡越來越嚴重,而對於元首而言還不上賬顯然是很沒品的事情,於是他選擇了滅掉債主(雖然他最終被反殺了)。


川陀太空


James6713

攻擊蘇聯原因有三:

一,姓資與姓社不共戴天,通俗易懂的說法是意識形態問題,直白來說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你不干我,我也要幹你。這也是美國至今還與中國對著幹的原因。所以德國牧師動員戰士消失蘇聯軍民時,都會提到他們該殺,是我們的敵人。歷史上十字軍東侵,對原耶路撒冷的佔領者「他們互相稱對方異教徒」,都動輒屠城。

二,蘇聯也不是好鳥,同流合汙時瓜分波蘭,對當時的芬蘭也粗暴殘忍,其狼子野心一直是瘋狂擴張與貪得無厭,最後的瘋狂就是解體前入主阿富汗。基於這個床邊不允許第二頭猛虎睡覺的原因,蘇德都在找機會幹掉對方,遲早一戰。

三,德國神蹟般的勝利,橫掃歐洲後,本身人口七千萬,但僕從國的人力物力,累積起來擴張了四五倍,而蘇聯大清洗,幹掉了一戰後論功行賞後所有的元帥,五分之四的將軍,其它投入瘋人院與鎮壓的軍官與政府官員不計其數,一時軍心惶惶不可終日,以致於很多人恨斯大林的兇橫殘暴,德國人打著解放俄羅斯民族的旗號,俄羅斯很多受壓迫的民族列隊歡迎,短時間內組建過170萬反蘇聯的叛徒軍隊。

可以說,如果不是美國插手與意大利搞笑,蘇聯覆滅也有很大可能。

起碼,希特勒也許想過與英國和談,但對斯大林的痛恨,絕對是毫不留情。因為他做為百世難遇的魔鬼與偉大領袖,肯定是有把握才放手一搏。

加一句假設:德國幹掉蘇聯,日本將幹掉老蔣,我們今天的日子,不見得好過伊拉克敘利亞,另外,感謝美國拖垮了戈爾巴喬夫之流,輾壓小日本,才給了我們休養生息,強國富民的寶貴時間。


蒼茫大地東莞0769

看一看希特勒攻打蘇聯的背景:德國已經消滅了法國,幾乎統一了西歐,英國龜縮孤島,幾無還手之力,美國遠隔重洋,而且保持中立,德國陸軍幾乎閒置,德國在歐洲大陸已經只剩下蘇聯這一強敵。而且蘇聯防線向西推進,直接威脅德國東線。

這種情況下,希特勒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有理由對蘇聯先發制人。


真誠地看著你

我認為有多方面原因。

第一,蘇聯資源豐富,而德國在二戰中期資源日漸枯竭,故而,德國覬覦蘇聯境內的豐富資源。這其中位於巴庫的油田尤為重要,因為飛機、坦克等重武器都需要石油。

第二,是因為在西線進攻受阻(“海獅計劃”~進攻英國),德國為了打開突破口,以便獲取更多的資源,再加上英國的“禍水東引”。而蘇聯當時剛剛經歷了“大清洗”,國內動盪不安。德國認為此時的蘇聯必然是外強中乾,如果此時再給蘇聯一記重拳,或許蘇聯就會被迫投降,從而佔領蘇聯境內的所有戰略要地,間接的使英國投降,從而達到佔領整個歐洲的目的。


圖為德國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

但是,由於蘇聯的戰略縱深過大,加上天氣原因、盟軍的各種資源及戰爭耗材(飛機、坦克、大炮等)的源源不斷的支援。而德國由於是侵略者,蘇聯是衛國,這導致蘇聯人民異常團結。故而,德國在進攻蘇聯的四年後徹底失敗,宣佈無條件投降。


縱橫捭闔2011

實際上這兩個國家相互之間是不信任的,德國不斷侵佔他的鄰國,而蘇聯當時的政策也是通過恐嚇和戰爭不斷擴大他的領土,雙方共同瓜分了波蘭以後,實際上德國和蘇聯已經接壤了。雙方都明白早晚必有一戰,就看誰先動手了。而德國權衡利弊決定馬上動手,所以德國進攻蘇聯是必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