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麥長三節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5個節氣。

到這一時節,中國大地無論南方北方,氣溫普遍上升,南方霧氣減少,北方風沙消失,空氣清澈,景物明晰,因此得名“清明”。

民間諺語有“春分後,清明前,滿山杏花開不完”、“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等,這時,全國大江南北直至長城內外,已都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

清明時節,麥長三節

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節氣的清明,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機;節日的清明,是民間寄放情感和犒勞自己的傳統日子。

在古代,清明是一個歡樂的日子。這一天,家家戶戶扶老攜幼,提著冷食來到郊外踏青、放風箏、盪鞦韆。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野餐。更有文人騷客,帶上酒具,尋一山清水秀之處,三五成群臨水而坐,曲水流觴,吟詩作賦。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也是一個祭奠亡靈和思念親人的日子。

清明習俗

古時距清明節氣一兩天的時候有一個寒食節(冬至後第105日)。宋代之後,寒食節吃冷食、掃墓等習俗移到清明之中,也可以說寒食節風俗結合清明節氣的日期變成了清明節。

清明節兩大習俗,寒食、祭祖,前者已經很少見到,後者則從未消散。

清明時節,麥長三節

改火

寒食節由兩項內容組成,一個是官方的改火儀式,一個是民間的禁火寒食。冷食折射出先民曾經歷過的食物匱乏階段,改火儀式則標誌著新耕作期的開始。

原始社會,火種來之不易,先民鑽木取火,取火的樹種往往因季節變化而不斷變換。因此,改火與換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清明時節,麥長三節

寒食

古代寒食節主要吃什麼呢?晉陸翽《鄴中記》最早談到寒食中的特殊食物:“寒食之日作醴酪,煮粳米及麥為酪,搗杏紅煮作粥。”直到唐宋時期,人們仍在食用這種涼大麥粥。

宋代吃楊桐飯,後來在江南很風行。佛教認為這種飯是目連奉母之食,添加了神聖氣息。此外,還有用青艾、嫩蔞蒿、藜藿等作飯食的。

唐宋以後,清明節逐漸代替了寒食節,成為全國性節日。

清明時節,麥長三節

祭祖

清明節的核心是祭祖掃墓,郊野踏青則是副產品。

在寧波,舊時清明上墳,要帶的食品為青餈、麻餈,富家還會僱吹鼓手吹打。上墳時要清除雜草,鏟新土壓墳頂,插上掛有紙球的筱竹梢,以示後代子孫已盡孝祭祖,同時亦寓意祖宗保佑全家平安、興旺發達。

祭祀完畢,分麻餈或麻餅給當地農家,以期照顧墳墓。因按人領取,人人爭先恐後,俗稱“搶麻餈”。

清明時節,麥長三節

踏青

約從唐代開始,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伴之以踏青遊樂。由於清明上墳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餘,順便在明媚的春光裡騁足青青原野,也算是節哀自重轉換心情的一種調劑方式。

因此,清明節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