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猗傳說:黃帝封山戰蚩尤

臨猗傳說:黃帝封山戰蚩尤

黃帝,姬姓,號軒轅氏。遠古時候,為黃河流域部落聯盟首領。是我國古代傳說中五帝之首,尊為中華“人文之祖"。在位期間,播五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丶建舟車丶制音律丶創醫學,貢獻巨大。

蚩尤是九黎族部落酋長,傳說他是安邑蚩尤村(今鹽湖區從善村)人。原為炎帝臣屬,炎帝被黃帝戰敗後,蚩尤率領八十一銅頭鐵腦的兄弟大舉進攻黃帝管轄的領域。這場大戰於涿鹿之野(今河北冀州)。蚩尤的軍隊包圍了黃帝的部隊,黃帝請來眾龍和猛獸助戰,蚩尤的士兵抵擋不住,節節敗退。忽然,天昏地暗,狂風大作雷電交加,暴雨傾盆。原來是蚩尤請來風伯雨神來助戰。黃帝不甘示弱,請天上的"女魑"來幫忙。剎那間風止雨停,晴空萬里。蚩尤又用妖朮製造大霧,使黃帝士兵迷失方向。黃帝讓元妃發明指南車辨別方向,令部隊佩帶與敵人不同顏色的樹葉,擂動用夔牛皮做成的千面大鼓,吶喊助戰,衝出了重圍,打敗了蚩尤。

臨猗傳說:黃帝封山戰蚩尤

蚩尤不甘心失敗,聯合北方巨人夸父再度與黃帝決戰。這個夸父,耳掛黃蛇,身高百丈,力大無窮。兩軍對戰打到河東大地,依然難定勝負。黃帝以峨嵋嶺雙嶷山為屏障,直逼蚩尤於兩山之下。雙方展開了一場殊死搏鬥,直殺得天昏地暗,曰月無光,伏屍百萬,血流成河血水滲入地下,黃土染成墨紅色,故而形成現在的嶺後壚丶道場壚、福壽屯壚和卓裡北壚,這些壚地皆為紅土。

臨猗傳說:黃帝封山戰蚩尤

黃帝部下大將應龍,生得面如鍋底,眼若天燈,口似血盆,背上長著一雙大翅,展翅扶搖三萬裡。他手握兩柄開山大斧,將夸父追得走投無路,臥倒在嶺後以南的"千斜地"裝死,後藉機望東而逃。後夸父不自量力追曰口渴而死。黃帝乘勢發起總攻,手揮崑崙軒妖劍將蚩尤二弟蚩牛的兩個鋒利無比的金角砍了下來,頓時鮮血狂噴,一命嗚呼。戰後又將兩角埋於小嶷山頂峰,上建一塔,名為"雲峰塔"。

臨猗傳說:黃帝封山戰蚩尤

人常說兵敗如山倒,蚩尤無奈,只得率殘部向南奔逃,豈料,"飛將"應龍截住去路,一斧砍下,蚩尤身首異處,轟然倒下,死於中條山下。蚩尤的血嘩嘩流淌,變成了一湖血水,又經滄桑鉅變,成了今曰的鹽池。蚩尤死後,黃帝知其有復元之朮便令人將其頭埋于山東壽張縣,其軀體埋於解地,也就是今天的解州了。

臨猗傳說:黃帝封山戰蚩尤

蚩尤的血形成鹽湖,潞鹽千年不衰。人們覺得蚩尤生前好戰作亂,但死後為人們供了鹽,造了福,謀了利。為紀念他,後人在鹽湖的北坡建起了一座(蚩)神廟,這座廟巍峨壯麗,金碧輝煌,現為運城市旅遊景點,是國家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將他出生地"蚩尤村″改為"從善村”。如今路過從善村,仍有"蚩尤故里″的牌樓映入眼簾。

臨猗傳說:黃帝封山戰蚩尤

黃帝戰蚩尤時,曾以雙嶷山為依託,在小嶷山北峰設壇祭天,坐陣指揮。他觀此山峰巒迭障,雲環霧繞,甚有靈氣,即冊封為″雲濛山”,也稱"雲夢山”。後人為紀念黃帝保疆衛土浴血奮戰的卓越功勳,於唐朝貞觀時期在小嶷山龍背地帶(現瓦渣地)建起一座雄偉壯觀的軒轅黃帝廟(亦稱臥龍廟),也就是今人傳說中的唐代“雲濛山臥龍寺″,現有碑作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