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強音繼續 花樣百出的互金電視劇廣告該不該被清理?

近兩年,國家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監管不斷加強,這不僅僅表現在業務層面的穿透式監管,更表現在對互聯網金融產品宣傳的監管上。

監管強音繼續 花樣百出的互金電視劇廣告該不該被清理?

為了進一步規範互聯網金融秩序,2018年伊始,相關部門就開始相繼出臺規範文件,先是2月初央行下發《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關於開展金融廣告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確嚴厲打擊非持牌機構的違法違規發佈行為,全面圍堵涉及互聯網金融的違法違規宣傳;緊接著工商總局、中宣部、中央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國家衛計委、中國人民銀行、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食藥監總局、銀監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十一部委召開工作電視電話會議,聯合部署2018年整治虛假違法廣告工作重點,強調加強廣告導向監管和整治虛假違法廣告力度。

電視劇是互聯網金融廣告的主要渠道之一,伴隨著電視劇廣告植入的泛濫,近兩年互聯網金融產品的電視劇廣告營銷可謂甚囂塵上,小劇場、腦洞時間、實際劇情植入等各類植入方式映入眼簾,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受眾的金融產品選擇。作為互聯網金融廣告的重災區,業內人士預測涉及面廣、互金廣告植入頻次高的互聯網金融電視劇廣告定將被重點“關照”,成為今年國家互金廣告治理的重點。而為什麼電視劇廣告會被重點“關照”?筆者試圖從當前電視劇廣告植入現狀以及互金行業監管需要方面窺探一二。

日漸氾濫的互聯網金融電視劇廣告

劇中插播小劇場腦洞創意廣告是這兩年電視劇廣告的最大特徵,在電視劇播放十幾二十分鐘之後,劇中人物忽然跳出來延續原劇畫風演繹一小段獨立情景,將產品賣點通過具體的場景應用演繹出來,這種既生動又有趣的廣告植入方式,被稱作小劇場或者腦洞時間。

監管強音繼續 花樣百出的互金電視劇廣告該不該被清理?

《那年花開月正圓》小劇場植入愛錢進廣告

這兩年,熱播的《老九門》《楚喬傳》《夏至未至》《新射鵰英雄傳》《醉玲瓏》《擇天記》等熱播劇均有互金廣告植入,《那年花開月正圓》一部劇中就出現了愛錢進、悟空理財、現金借款三個互金品牌,並且據說前不久熱播的《獵場》所植入的互金品牌廣告更高達10個,網利寶、掌眾財富、宜信普惠、小贏理財等P2P平臺的身影隨處可見!數據顯示,從2016年底至2017年10月的熱播大劇中,共有16部影視劇(包括綜藝節目)出現了互金平臺的廣告,涉及多達11個互金平臺,其中有8個互金平臺廣告以中插形式呈現。

電視劇廣告如此受聯網金融平臺的青睞,這與收視率和人群覆蓋密不可分。此前《老九門》曾創下110億的獨網播放量,全方位的營銷手段幾乎覆蓋了各種受眾人群,尤其是樂於接受互聯網營銷的年輕觀眾,成為《老九門》的主流觀看人群。不光是《老九門》,《那年花開月正圓》首播期間,雙臺收視率破2,東方衛視屢次破3,如果按照劇內300萬3個情節400秒,劇外200萬一條時長30秒的植入費用,換算一下,劇內千人成本大約16元,劇外千人成本12.5元,不僅成本不高,有效用戶的轉換速度也更快。

監管強音繼續 花樣百出的互金電視劇廣告該不該被清理?

監管強音繼續 花樣百出的互金電視劇廣告該不該被清理?

很明顯,龐大的收視群體,以及快速有效的用戶轉化是驅動互聯網金融平臺相繼投入電視劇廣告的主要原因。通常來說這些互金平臺插播的廣告都較為魔性,一圈熱劇追下來,大多觀眾都能記住一兩個常出現的互金平臺名字。去年1月9日到4月17日三個多月的時間,新射鵰英雄傳完成全部更新,隨著劇情的逐步推進,這部缺少明星ID的電視劇還是獲得了大量關注,與此同時,劇中植入的互金產品“向上理財“獲得了爆發式關注。與“向上理財”一樣,8月30日至10月8日《那年花開月正圓》播出期間,植入的互金產品“愛錢進”同樣得到大量關注。

互金廣告為何會成為監管目標?

金融行業的特殊性,以及互聯網生態的隱蔽和多變性使得互聯網金融從誕生之日起就隱藏很多不穩定因素,潛在風險與生俱來。而這種風險一旦形成,還具有很強的傳導性,影響的不僅僅是老百姓的“錢袋子”,還有社會整體的和諧穩定。

監管強音繼續 花樣百出的互金電視劇廣告該不該被清理?

近年來,相關機構一直把互聯網金融作為監管的重點對象,從2015年7月中央十部委聯合發佈《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國的互聯網金融就正式進入監管元年。此後在一系列密集政策法規的指引下,國內互聯網金融機構積極響應監管政策,在牌照申請、登記備案、資金存管、標的額度、理財收益等各方面進行了全方面調整,國內互聯網金融發展生態逐漸向好。不過,儘管行業監管初見成效,互聯網金融依然面臨很多挑戰,提現困難、停業、跑路、金融詐騙等負面詞彙隨時挑撥著投資者的敏感神經。據網貸之家不完全統計,剛剛過去的2月份國內停業及問題平臺數量達55家,其中問題平臺14家(提現困難14家),停業平臺40家、轉型平臺1家。

業內人士表示,從監管進度來看,國內的網貸平臺合規進程穩步推進,但這並不代表互金平臺有牌照了、資金存管了、標的小了,其本身存在的風險性就沒有了。且不說理財投資本身就存在風險,部分平臺迫於監管壓力進行的合規改造也並不徹底,比如在資金存管上僅“部分存管”或者“存而不管”、在對外披露的運營報告上注入水分,避重就輕等等。顯然,互聯網金融平臺的風險依然突出,互金廣告監管勢在必行。

以互金產品電視劇廣告為例,以電視劇為載體的廣告具有覆蓋面廣、觸角長的特性,它可以幫助互聯網金融平臺激活更多用戶,但也潛藏著很多風險。公開資料顯示,現在電視劇的收視群體主要集中在16-35週歲之間,以80、90、00後為主。在這個群體中,有很大一部分年齡小、文化水平有限,辨別識別風險的能力有限,有的金融產品由知名明星代言,還會極大削弱用戶的防範心理,潛在風險會像“定時炸彈”一樣,如影隨形。此外,加上這些互聯網金融產品多在廣告中強調高收益、躺著賺錢等宣傳點,並有意無意的規避風險提示,會很容易導致用戶隨時都有可能陷入其設置的“甜蜜陷阱”,在沒有更多心理準備的前提下去承受突如其來的財產損失。

此次央行下發的《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關於開展金融廣告治理工作的通知》強調各分支機構要按照“誰審批、誰監管,誰主管、誰監管”的原則明確金融廣告管理職責,全面落實監管工作,這是對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完善,更是保障金融消費者知情權、財產安全的一記重拳。在風聲日緊的廣告監管聲中,互聯網金融電視劇廣告定然不會獨善其身,是時候考慮考慮如何進行自身整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