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弟子,齊白石聯展小夥伴,黃永玉感嘆:世界上有位何海霞!


何海霞,名瀛,字海霞,以字行。北京人。早年從師張大千學畫,1946年隨張氏入川寫生。1956年調入陝西美協從事專業創作,為“長安畫派”代表畫家之一。1983年任陝西省國畫院副院長,不久調北京中國畫研究院工作。擅長山水,亦能花卉。其創作往往將青綠工筆與水墨筆意融為一體,立意新奇,筆力雄健,風格渾厚而不失秀麗。

何海霞幼時即喜愛書畫,青年時期曾參加中國畫學研究會,1924年拜韓公典為師,1934年拜張大千為師,隨其遊歷山東、四川。

何海霞隨張大千習畫期間,飽覽了中國古代名畫並大量臨摹了宋、元、明、清時期的繪畫真跡;1936年,他與齊白石、張大千、於非闇在長春、大連等地舉辦作品聯展。

何海霞的山水畫成熟於20世紀50年代,他在水墨、青綠、界畫等諸多領域均有所建樹,面貌多樣,既有尺幅巨大的作品,也有精緻的小幅作品。西北地區的自然景觀給了他不少靈感,其作品個性鮮明,立意雄奇,骨體堅凝,筆力雄健,墨色渾厚華滋,蔚為大觀。

50年代末~60年代初,何海霞與石魯、趙望雲一同進行山水畫創新,從西北山水獲得創作契機,共創“長安畫派”,為長安畫派的重要畫家。他的作品骨體堅凝,意象雄奇,具有獨特風貌;出版《何海霞畫集》《何海霞書畫集》;1988年入英國《世界名人錄》。


1946年3月,何海霞跟隨張大千南下四川,在那裡遍覽名勝,觀景寫生。那時候,他們住在郫縣太和場鍾家大院,後來又搬到了成都昭覺寺西塔院;何海霞結識了葉淺予。當時,葉淺予偕夫人到四川拜望張大千,何海霞和他們相識相交。那段時間,張大千多仿臨古畫,一部分由何海霞起稿,同時,他也為張大千代筆畫山水畫,並多次和張大千合作人物、山水巨幅,不少作品被英國、荷蘭、比利時、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博物館收藏。

何海霞的作品中,小青綠、大青綠、金碧、潑彩、潑墨和水墨淺絳,早已高度嫻熟地融為一體,水乳交融,天衣無縫,而且相得益彰,形成強烈的對比與和諧的統一。這是何海霞用60餘年的時間,對傳統潛心研究,對自然和生活深入體察,通過千錘百煉的藝術實踐,最後達到前無古人的突破和貢獻。它提高了國畫藝術語言的涵泳濃度,開拓了語言體系的視野,增強了國畫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何海霞先生的《雨後山嵐》、《湘西不二門》、《潑色寫青山》等作品,即是何海霞這種藝術造詣的具體體現。所折射出的是一種人格的魅力,積極向上、氣勢磅礴、大氣凜然,具有鮮明的革命浪漫主義色彩,充分反映中華民族積極向上、奮發不止的精神面貌。


20世紀90年代,何海霞作品進入其個人繪畫生涯的高度成熟時期,尤其是金碧青綠山水畫達到了當時無人企及的境界,至今尚無來者可追,可謂“‘金碧’輝煌”。

原任中國國家畫院院長的龍瑞先生認為“何海霞先生是中國畫界的‘全能冠軍’。”當代名家黃永玉先生稱其為“鬼手何海霞”、著名畫家周韶華稱何氏是“世紀藝術大匠何海霞”以及當代著名作家賈平凹認為“真正的中國山水畫,何海霞可能是最後的一個大畫家”等。由此,我們可見何氏高深的繪畫技巧及其藝術成就已得到藝術界的高度評價與肯定。此外,從以上的這些評價中,也可反映出何氏在中國現代畫壇的重要地位。

1998年8月5日21時零分 何海霞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