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識:鴨子叫真的沒有迴音嗎?

鴨子叫真的沒有迴音嗎?

一個永恆的疑問,一個極其簡單卻又困擾人類千年的問題,一個看似笑話卻又解釋不了的問題。這個問題是:鴨子的叫聲到底有沒有迴音?

冷知識:鴨子叫真的沒有迴音嗎?

近來,英國索爾福德大學的科學家通過研究,證實了鴨子迴音的存在。鴨子的叫聲的確有迴音,但迴音太小了,人們幾乎聽不到。他們是在一個類似大教堂的實驗室內進行試驗的。研究人員記錄下了鴨子“戴西”的叫聲。

隨後研究人員在一個牆壁佈滿玻璃纖維的無聲室內將鴨叫聲和回聲分離開來,試驗結果表明:在實驗室內,戴西的叫聲是有回聲的。但人為什麼聽不到呢?

英國索爾福德大學的聲學研究小組通過試驗,終於揭開了鴨子叫回聲的秘密。原來,鴨叫聲同其他聲音一樣,都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當波撞擊到反射物表面時反射回來,就產生了回聲。

鴨子叫聲的特點是開始時弱,結束時強。當鴨叫處於結束階段時,由於聲音很強,就把處於開始階段的很弱的回聲湮沒了。由於兩種聲音在時間上和強度上都得到了很好的銜接,人耳很難將回聲與原始聲音區分開來。

研究小組負責人特雷弗·考克斯認為:這種強弱反差是造成人們認為鴨叫無回聲的根本原因。

為何和尚剃光頭而道士留髮?

在世人眼裡,道士與和尚都自稱“方外人士”,也即世外之人。都已看破紅塵,超脫世間貧富榮辱,追求一種逍遙自在的內心自由。兩者在行為習慣、生活方式等諸多地方也都很相似。

比如他們都吃素、不結婚等,但兩者卻有個明顯區別,便是道士留頭髮,和尚剃頭,這是為何呢?

冷知識:鴨子叫真的沒有迴音嗎?

事實上,道士並非全都吃素。道士有出家和不出家的區別,不出家的道士又稱居士。金元以前,道士並不出家。金代全真教創立後,才有了道教的出家制度。此後道士開始分全真和正一兩大派。

全真派道士為出家道士,不結婚、素食、住在道觀裡。男為道士,女為道姑,皆蓄長髮。攏發於頭頂挽成髻,可戴冠。男道士蓄鬍須;正一派道士可以結婚、吃葷,大部分為不出家的道士,也稱火居道士,少部分出家。我們所說的道士,一般指全真派道士。

道士和和尚之所以吃素,原因是有所區別的。道教一向重視呼吸吐納之術,認為肉食類食物會在體內造成一股濁氣,影響氣脈運行,因此提倡吃素;而佛家的則是從“不殺生”的角度出發選擇吃素。

另外,關於不結婚的原因,則是由道家和佛家都追求脫離俗世的共同理念所致。至於道士蓄髮,應只是一種習慣。在古代,人們都習慣將頭髮束起來,因此在沒有什麼特別原因的情況下道士 也沒必要無緣無故去剃掉頭髮。

這可能也與“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儒家觀念有關。而和尚們之所以剃掉頭髮,則與其教義有關。佛教一向認為頭髮是一個人的煩惱絲,所謂“三千煩惱絲”。

剃光頭髮,正是要斷了人煩惱的根源。總體而言,道家講究清靜無為,道法自然,戒律要少一些。而佛家的教義與戒律要比道家的精嚴許多,這也是佛家的規矩要多一些的原因。

莫斯科紅場是怎麼來?

紅場是俄羅斯舉行各種大型慶典及閱兵活動的中心地點,是世界上著名的廣場之一。它位於莫斯科市中心,西南與克里姆林宮相毗連。紅場建於15世紀末,17世紀後半期才命名為“紅場”。在俄語中,“紅場”的意思就是“美麗的廣場”。

冷知識:鴨子叫真的沒有迴音嗎?

紅場原名是“托爾格”,意為“集市”。它的前身是15世紀末伊凡三世在城東開拓的“城外工商區”,人們常在這裡洽談商務

1493年,克里姆林宮內外發生了一次特大的火災。熊熊的烈火燒燬了大批木結構的建築物。後來人們就把廣場稱為“烈火”廣場。16世紀又被人們稱作“託洛伊茨”廣場,因廣場南邊有一個託洛伊茨大教堂。

16-17世紀,廣場成了古代莫斯科的政治和貿易中心,俄羅斯帝國在這裡建造了一個宣佈皇帝詔書和執行死刑的高臺。1662年改稱“紅場”,意為“紅色的廣場”。十月革命以後,“紅場”這一古老的名字又有了新的含義:紅是為蘇維埃政權而流的鮮血的象徵,是革命紅旗的顏色。

紅場的大規模擴建是在1812年以後。那時,拿破崙的軍隊縱火焚燒了莫斯科,莫斯科人民重建家園時,拓寬了紅場。到20世紀20年代,紅場又與鄰近的瓦西列夫斯基廣場合二為一,形成現在的規模。

紅場呈平面長方形,南北長695米,東西寬130米,總面積9.1萬平方米。廣場用赭紅色方石塊鋪成,油光瓦亮。廣場兩邊呈斜坡狀,整個紅場有些微微隆起。

紅場有不少著名建築。西側是克里姆林宮,列寧墓就坐落在克里姆林宮牆正中的前面;南邊是作為莫斯科最經典象徵的瓦西里大教堂;北側是國家歷史博物館,建於1873年,也是莫斯科的標誌性建築;

附近還有為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50週年而建造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英雄朱可夫元帥的雕像,以及無名烈士墓;東面是世界十家知名百貨商店之一的古姆商場。

七夕“乞巧”習俗從何而來?

農曆的七月初七是七夕節,這一天,牛郎織女鵲橋相會,以解相思之苦。世間男女便在這天祭拜牛郎織女星,希望找到終身伴侶。民間還有少女七夕“乞巧”的習俗,這是為什麼呢?

冷知識:鴨子叫真的沒有迴音嗎?

唐朝王建有詩云:“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說的就是七夕節裡,少女們乞巧的情形。事實上,有關七夕乞巧之事,早在漢代便有文獻記載。相傳,王母娘娘的小外孫女織女隨眾姐姐下凡遊玩的時候,愛上了放牛娃牛郎。

從小與哥哥相依為命的牛郎在人間吃盡了苦頭,遇到美麗善良的織女,自然珍惜得不得了。牛郎有一頭神奇的老黃牛,在它的幫助下,兩人揹著天庭偷偷地結了婚,生下一兒一女,過起了男耕女織的幸福生活。牛郎勤勞肯幹,織女心靈手巧,倆人日子過得溫馨甜蜜。

但時隔不久,王母娘娘便知道了這件事。神仙與凡人私會已是違反天條的大罪,更何況還有了孩子。盛怒下的王母娘娘將織女帶回了天庭,從此不許牛郎織女見面。

牛郎終日思妻日漸消瘦,老黃牛見了,心痛不已。它對牛郎說:“等我死後,你披著我的皮到天庭找織女,這是我能為你做的最後一件事了。”牛郎聽了,潸然淚下。老黃牛死後,牛郎披著牛皮,帶著孩子便上天來尋織女。

王母娘娘見了,惱羞成怒,拔下玉簪劃了條銀河,把牛郎織女隔在銀河兩邊。織女見狀,極為悲傷,整日茶飯不思,隔河眺望丈夫和兒女;這邊的牛郎也領著孩子,向河對岸日夜遙望。王母娘娘看在眼裡,心有不忍,最終做出讓步,准許牛郎織女每年的七月七相見一次。

於是民間便有了七夕牛郎織女鵲橋會的傳說。織女是天上最巧的神仙,據說能織就五彩祥雲。人們相信,七月七日,只要虔心祭拜,織女定會將自己的一手巧活傳於人間,使少女成為巧婦。因而,七夕節上,除了坐看鵲橋會、葡萄架下聽情話的習俗外,少女中又流行起了賀雙星、乞巧手的習俗。

七夕來臨,少女們不但會準備“五子”敬獻織女,還要舉行形式多樣的乞巧活動。有的地方會舉行穿針乞巧的活動,在這個活動中,誰穿的七孔針越多,誰的手越巧;有的地方,少女們還通過投針驗巧、喜蛛應巧等方式,來向織女乞巧。

相傳,七夕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的眼淚,塗在眼睛和手上,人就會變得眼明手巧,至今江浙的部分地區還保留著七夕收集露水的習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