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同一性是解讀青春期的密碼

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認為,青春期的核心發展任務就是建立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探尋自己和他人的差別、認識自身、明確自己更適合哪種社會角色的過程。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對“我是誰”“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如何適應社會”等問題具有連貫統一的認識。

給予青少年選擇的權利是滿足他們自主需求的關鍵,有利於青少年自我的穩定和發展。

加拿大心理學家瑪西亞根據青少年自我探索及同一性獲得的不同狀態,將自我同一性分成了四種狀態類型。不同的同一性發展狀態,會導致不同的發展結果。

同一性擴散:未進行自我探索,未獲得同一性(“我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

青少年面對著多種選擇,但並沒有選擇一種並進入深度的探索,對“我是誰”等問題也沒有明確的答案。他們看似“無憂無慮”,但其實是用逃避和冷漠來掩蓋內心的不安和自卑。心理學研究顯示,長期處於同一性擴散狀態的青少年,不願意接受新的事物,包括人和環境,出現嚴重的適應問題,表現出焦慮、抑鬱、神經質等不良反應。他們通常自尊較低,對自己的興趣認識淺顯,在性格上更加自私並追求享樂。

同一性延緩:正在進行自我探索,未獲得同一性(“我想要成為教師、醫生或律師,但我還沒想好選擇哪個”)

青少年在不斷地嘗試著各種選擇,卻仍然沒有做出最終的決定。叛逆是該階段的典型標誌,他們會對父母的話表現反感,要麼置之不理,要麼爭論不已。他們開始穿奇裝異服、聽各種不同風格的音樂、喜歡一些他們認為有個性的明星偶像。這個階段是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必經過程,出現叛逆是好的開始。孩子只有經歷了自我懷疑、混亂、衝動,通過各種不同的嘗試和探索,才能建立自我同一性,未來才能發展得更好。有研究發現,青春期前期孩子表現的叛逆越多,就越容易在青春後期建立同一性。

同一性早閉:未通過自我探索,獲得同一性(“我要當老師,因為我媽媽覺得我適合當老師”)

青少年沒有通過探索各種選擇來做出結果,而是被動地接受他人給予或選擇現成的結果。這種孩子會成為父母期望中的樣子,往往就是人們認為的“好孩子”或“別人家的孩子”中的一種。他們非常聽家長的話,不叛逆,也不跟家長起衝突。有研究發現,這類青少年與家庭的情感聯結更為緊密,依賴程度、分離水平均高於其他青少年。但由於他們的依賴性較強,缺乏主見、容易盲從、服從權威,因此當遇到挫折時,容易喪失目標和信心,應對挑戰能力相對較差。所以說,青春期孩子太聽話不是一件好事。

同一性達成:通過自我探索,獲得同一性(“我喜歡唱歌,我想要當歌唱家”)

這是一種理想的狀態,指青少年仔細評價了各種選擇後,做出了自己最終的選擇,形成自我認同的標準。他們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明確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對自己的未來有一定的目標,對學習、工作和生活有熱情的投入,有較強的成就動機,因此會表現得更成熟,心理也最為健康。但很多孩子尚不能在青春期做到這一點,有的要到大學階段,有的可能會更晚。

影響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關鍵因素是父母,警惕不良教養方式影響自我同一性形成。

自我同一性是解讀青春期的密碼

遺憾的是,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長常常會採取一些不當的做法,影響子女自我同一性的發展,阻礙子女自我同一性的達成。

青春期兒童出現強烈的獨立感和成人感後,會想要很多自由,有些父母卻不願給孩子自由,甚至比孩子應該有的還少。有些父母則完全撒手,給孩子的自由比應該有的還多。這些不良的教養方式都可能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導致自我同一性發展停滯不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