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盜中的文化人,比文化人更有文化

海盜中的文化人,比文化人更有文化

中國古代的戰船

海盜當中也有文化人,這和海盜的身份似乎很不相稱。但海盜的形象並非都是青面獠牙,在歷代野史的記載中,有一些海盜展現出了較高的文化修養,令人稱奇。

在南宋,有一位海盜名叫鄭廣,岳飛的孫子岳珂在《桯(tīng)史》中提到了鄭廣,並說他“帆駛兵犀,雲合亡命,無不一當百,官軍莫能制,自號滾海蛟。”鄭廣後來接受了朝廷招安,在福州府衙做了統領,封保義郎,自統一支水軍,在海上緝拿海盜,屢立戰功。而府衙那些官僚們跟海盜出身的鄭廣在一起共事,都引以為恥,即便鄭廣有戰功,眾官仍把他當做海盜。這一天,同僚們正在府衙討論詩詞,正好鄭廣進來,眾人都不說話了,場面一度尷尬。鄭廣對同僚們說:我雖是個粗人,但也做了一首詩,獻給諸位。詩是這麼寫的:

鄭廣有詩上眾官,

文武看來總一般。

眾官做官卻做賊,

鄭廣做賊卻做官。

這首詩後來被稱作《文武詩》,諷刺的是那些文武大員,表面上做官,暗地裡卻在做著盜賊的勾當,而鄭廣雖是盜賊,卻做了個坦坦蕩湯的官,這種諷刺真是入木三分。不知鄭廣後來怎樣,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鄭廣在體制內是很難混下去的,因為他輕而易舉地戳破了體制的虛偽。

海盜中的文化人,比文化人更有文化

《點石齋畫報》中的郭婆帶

在清朝,又有一位海盜,是以學問而著稱,此人名叫郭婆帶,是廣東番禺人,後來改名叫郭學顯,之所以叫學顯,是因為他想以學問顯名於天下。從相關的記載來看,郭學顯是一位真正的學者,他活躍在清朝嘉慶年間,他在搶劫之餘,便在船上讀書做學問,專有一艘藏書船,裡面收藏了各種古籍珍本,船艙口有他親手寫的一副對聯:

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人之患,束帶立於朝。

上聯是引用的《論語》當中孔子的話,下聯是說,人生最大的禍患,就是腰橫玉帶,立在朝堂上做官。這幅對聯頗為有名,後來許多海盜都拿來裝點門面。清代學者梁章鉅編了一部《楹聯叢話》,收集了古今有名的對聯,其中收錄了郭學顯這一幅,並提到郭學顯後來被招安,兩廣總督百齡收到郭婆帶捎來的書信,見這封書信文采斐然,書法的造詣也極為高深,百齡不禁感慨道:“這樣的人才為何淪落到海盜中”。受招安後,朝廷給他官做,他拒不接受,後來在廣州買了房子隱居起來,教自己的孩子讀書,後來以布衣終老於家,得了善終。

清末的《點石齋畫報》還寫到了郭婆帶性格豪放、武藝超群,是海盜中的魁首,他在船上手不釋卷,一年到頭都是這樣,他的手下劫了讀書人,郭學顯知道了立刻會放人,如果劫到的讀書人家中貧困,郭學顯還會慷慨解囊,送錢給窮書生,表示天下讀書人是一家。

海盜中的文化人,比文化人更有文化

西洋畫中的中國海盜船

海盜中的文化人當然是少數,草莽之中的英雄多是赳赳武夫,像郭婆帶這樣文武雙全的還很少見,也有些讀書人目睹朝廷黑暗,投身到海盜中去,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海康縣的書生黃鶴。黃鶴跟大海盜烏石二有莫逆之交,他少年聰穎,早就有神童的美譽,但科舉不順,潦倒半生,目睹了科場的黑暗,黃鶴轉而同情海盜起義,贊同海盜殺富濟貧的義舉,他給烏石二出謀劃策,起草文書,有了這些人的幫助,海盜的團伙更加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