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湾|坑口记忆:祠堂、乡约、门楼,那些属于坑口从前的画面……

荔湾|坑口记忆:祠堂、乡约、门楼,那些属于坑口从前的画面……

荔湾|坑口记忆:祠堂、乡约、门楼,那些属于坑口从前的画面……

坑口,想必很多人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这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村落,多年来保有的扒龙船习俗,每年正月廿六最热闹的生菜会……如果上面所说的你都不知道,那么广州地铁1号线的坑口地铁站,你总该听过吧?

为了记录坑口村的历史和习俗,村里的长者根据文献资料、典籍记载和家中祖辈口口相传的记忆,汇编成册。小e有幸从村中熟知村史的长者口中了解到了坑口村的故事。

今天,小e想跟你说说坑口村那些逐渐被年轻人遗忘的过去。

荔湾|坑口记忆:祠堂、乡约、门楼,那些属于坑口从前的画面……

荔湾|坑口记忆:祠堂、乡约、门楼,那些属于坑口从前的画面……

溯源

根据村史资料记载,坑口建村于宋末元初,在清朝康熙年间,隶属广东省广州府番禺县菱塘司西塱堡崇文社,与汾水、招村、大涌口等其他23个地方并称为崇文廿四乡。随着时间的发展,现属广州市荔湾区冲口街坑口经济联合社。

坑口村最早的开村人是“雁”姓人,虽然现在已经没有“雁”姓村民,但在北边坑仍有“雁丫塘”地名。继而“朱”姓人入村,现在,姓“朱”的村民已稀少,但“朱巷”尚存。之后,“郭”姓族人、“陈”姓族人、“关”氏族人、“冯”氏族人等陆续来到,坑口村逐渐壮大、人丁兴旺。

那些不见了的祠堂去哪了?

荔湾|坑口记忆:祠堂、乡约、门楼,那些属于坑口从前的画面……

荔湾|坑口记忆:祠堂、乡约、门楼,那些属于坑口从前的画面……

郭校长是坑口村的村民,也是村史资料汇编人员中的一位主力。他曾画过一张1949年时坑口村的平面草图,每条街巷都标注清晰。小e在这幅地图上发现了祠堂、庙宇、门楼。

那么为什么,在今日的坑口村,已经不见了这些建筑?

小e从资料中了解到,“郭”姓族人由山西汾阳进村繁衍,建有“文靖郭公祠”, 称“序思堂”。1942年,郭家祠堂旁建有坑口村南门楼,横书“汾阳古道”。随后由九佛迁至坑口村的“陈”姓祖先在村中建立了“陈氏大宗祠”,称为“昌远堂”,是当时村中最具规模的大祠堂。根据陈氏族谱记载,2011年已经是陈氏族人进坑口村的第902个年头。而由南海山至无风而来的另一“陈”姓族人,建有祠堂为“聚星堂”。由南海松江白石垠而来的“关”氏族人则建有“燕南关公祠”,是规模最小的祠堂。

郭校长告诉小e,村里三姓四大祠堂在上个世纪先后被拆毁。陈姓郭姓三间祠堂的建筑材料部分运往鹤洞建公社会场,部分建大队饭堂(在原陈家祠旧址)、小学、托儿所(郭家祠原址)。

荔湾|坑口记忆:祠堂、乡约、门楼,那些属于坑口从前的画面……

荔湾|坑口记忆:祠堂、乡约、门楼,那些属于坑口从前的画面……

荔湾|坑口记忆:祠堂、乡约、门楼,那些属于坑口从前的画面……

坑口联谊会设宴款待乡亲

“改革开放初期,旅外的港澳台同胞回村探亲,大家就商议在建造新龙船的同时,建造联谊会。”郭校长说。1986年二月廿六,由旅外乡亲和本村村民筹资建造的“坑口村联谊会”落成剪彩,这里成为了村民聚谈、待客之所,每年的生菜会、龙船饭等习俗都在这里筹办据说,这还是芳村各乡村中建成的第一间联谊会。

知多d——“乡约”

其实,联谊会落成之前,坑口村还有“乡约”,位于坑口大街14号,早年又称“街口厅”,是坑口村制定和执行乡规民约的地方,村中事务,事无巨细,都由村中“父老”商议。每年主持举办“生菜会”、“扒龙船”、“冬至北帝公巡街”等各项活动。还时常为村民排忧解难,调解矛盾纷争。后来,“乡约”一度成为坑口卫生站,此前的作用不复存在。

荔湾|坑口记忆:祠堂、乡约、门楼,那些属于坑口从前的画面……

荔湾|坑口记忆:祠堂、乡约、门楼,那些属于坑口从前的画面……

其实,除了祠堂,在地图上,还有门楼。南有“汾阳古道”,北有“坑口通津”,后来均被拆除。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坑口先后新建牌坊四座。1985 年建村南牌坊出鹤洞路;1995 年建“紫竹乐园”牌坊,联书:紫竹重新踵事增华逾前代,乐园又始修文劝业泽后人;2002年建村中牌坊向花地大道,联书:坑贯南北逾千年衍传世代,口承雨露泽万物佐育英才;2005年建村北牌坊,联书:坑聚财宝日月恩光临北阙,口传诗礼乾坤瑞气贯南关。在村北牌坊旁,还可见“坑口通津”四字。

荔湾|坑口记忆:祠堂、乡约、门楼,那些属于坑口从前的画面……

看完文章,相信街坊们对坑口的古往今来又有更多认识了。是不是还想探寻更多历史?也欢迎留言讲讲你知道的坑口史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