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將這類人過世後歸為“厲鬼”!哪怕他是帝王或諸侯!

《禮記》將這類人過世後歸為“厲鬼”!哪怕他是帝王或諸侯!

鬼,是遠古先民很早就出現的觀念。其中的惡鬼,古代稱之為“厲”,如《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厲之不如。”杜預注:“厲,惡鬼也。

早期的惡鬼或厲鬼,主要是指凶死者所變之鬼。考古學提供的資料顯示,早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裡,當時的人類就已存在“凶死”、“善終”的不同觀念,以及對凶死者的恐懼心理。

《禮記》將這類人過世後歸為“厲鬼”!哪怕他是帝王或諸侯!

比如仰韶文化中成人二次葬的甕棺葬,有研究者認為是“‘凶死’的一種葬俗”,在先民的觀念裡,“凡是凶死的人,其靈魂也是惡的,他的屍體不能同本族人的屍體埋在一起,往往另埋葬在一處”,可見當時人對凶死者鬼魂(厲鬼)的恐懼。

這一觀念一直貫穿後世社會,乃至於今,例如,人們對溺死過人的池塘、河流,發生過自殺或兇殺案件的房屋,都非常忌諱甚至恐懼,就是這一觀念的延續。

《禮記》將這類人過世後歸為“厲鬼”!哪怕他是帝王或諸侯!

此外,在後世俗信中,還出現了一類由“冤死者”所變的厲鬼,他們與“凶死者”厲鬼的主要差別,表現為“冤有頭,債有主”,只對仇人進行報復,而不對其他人作祟。

這類厲鬼在後世的道德社會中,逐漸成為最主要的厲鬼。從古代的文學、戲曲作品,直到今天的小說和影視劇,這樣的故事不計其數,即屈死者冤魂不散,化為厲鬼,對仇人進行報復,復仇成功後便不再為厲。

《禮記》將這類人過世後歸為“厲鬼”!哪怕他是帝王或諸侯!

關於厲鬼,在儒家經典《禮記》中還有一層含義。《禮記·祭法》從祭祀的角度劃分為所謂“泰厲”、“公厲”、“族厲”

其中,“泰厲”是古代帝王七祀之一,所祀之主為帝王無後之鬼。孔穎達疏雲:“此鬼無所依歸,好為民作禍,故祀之也。”

《禮記》將這類人過世後歸為“厲鬼”!哪怕他是帝王或諸侯!

“公厲”為古代諸侯五祀之一,所祀之主為諸侯無後之鬼。孔穎達疏:“諸侯稱公,其鬼為厲,故曰公厲。”

“族厲”為古代大夫三祀之一,所祀之主為大夫無後之鬼。孔穎達疏:“族,眾也。大夫眾多,其鬼無後者眾,故言族厲。”

《禮記》將這類人過世後歸為“厲鬼”!哪怕他是帝王或諸侯!

無後者死後被歸為厲鬼,無論他是帝王、諸侯還是大夫,可以說具有非常濃厚的倫理色彩,其實是儒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思想觀念的體現。但同時,也與人們“鬼有所歸,乃不為厲”的觀念相吻合。

可見,在古代,無後確實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甚至關係到死後的祭祀和香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