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的普通人為什麼看起來總是這麼窮?

就丹麥的情況看,首先教育不要錢,幫孩子買車的大約有30%,算比較常見的。但幫孩子付房子首付的絕對不超過5%。另外絕大部分老人,帶孫輩就是在自己每個兒子或者女兒的頭胎出生的時去照顧一到兩個月,多了就沒了。沒見過長期住在一個街區然後老人負責買菜做飯的情況,有幾個年青人週末回家蹭飯,鄰里都會覺得很新鮮然後一頓議論。

歐洲其他國家,除了意大利家族關係強一些,其它的我覺得都差不多。當然歐洲的華人是另外一回事。

至於美國,大部分家庭負責教育已經很不錯了,能買房首付的我也沒聽說過幾個。

事實上,絕大部分歐美的青年以及相當部分中年人都是赤貧的…核心原因在於小孩18歲以後,歐美的大部分家庭就不再資助他們了。其實很多人可能想象不到父母在人生開始階段的贊助有多麼重要,從財務的角度上講,你十八歲拿到的十萬和二十八歲自己掙到的第一個十萬,在現金流的價值上有根本的不同。

國外的普通人為什麼看起來總是這麼窮?

假如一箇中國孩子從18歲上大學開始就自己貸款支付學費+生活費,現在大學四年學雜費和住宿取一二本平均值差不多四萬元,生活費四年接近五萬,再加上買一次手機或者電腦等大件,這十萬元按6%從銀行做五年期貸款,畢業後每月要還兩千。回想一下你們的二十二歲到二十七歲階段的月薪,每月扣掉二千還是挺肉疼得吧?更不要說國外的大學學費是國內的好幾倍,就算國外很容易申請低息助學貸款,每月還貸數額摺合人民幣四千以上還是很正常的。

老外基本也不會資助小孩買房,以在丹麥這個小城作標準,把貨幣全換算成人民幣,那麼一間售價七十萬的公寓房月租金差不多五千,水電網還要一千,共計六千額外固定支出。事實上,如果丹麥父母願意資助二十二萬左右的首付,下一代完全可以貸款買下這套公寓,加上中介費也不過貸款五十五萬元,以丹麥的超低利率(目前2%左右)貸二十年,每月還款僅有兩千零五十元…算上房產稅和水電暖網,固定支出每月只有四千七百多,比租房便宜一千三,二十年後這套房子就是你的了。而如果沒有這小小的二十二萬,靠工資攢出這筆錢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

丹麥大學畢業生稅後月收入差不多一萬七,如果租了我提到的公寓如果再貸款買個三四萬的二手車(丹麥生活沒車非常累,而這個價位基本是開了十五萬公里以上的老爺車了),每月只有五六千用於生活支出,哪怕全啃超市的速凍批薩能攢下兩千多就不錯了。這還是丹麥教育免費的情況,如果放在美國那就是妥妥的負資產階級。

比較好的情況下,丹麥人三十歲前找到一個收入和自己差不多的伴侶,積累速度會大大提高,關係穩定十年後就能負擔得起五六十萬的首付,可以跳過公寓買別墅了。但如果單身就會困難許多。而最困難的是兩人中只有一人工作的情形,幾乎都得等到四十歲後才能買得起一套小公寓,其間小孩都得在出租房裡長大。在後兩種情況下,你能看到的就是這些人花錢真需要精打細算,完全不像是生活在一個人均月收入高達兩萬的國家。就我所知,丹麥每個地區最大的FB群永遠是二手貨群,年輕人家裡大小生活用具大都是二手的,偶爾一兩件新東西,往往也是彼此節日互贈的禮品。

這就是父母在起步階段給與資助的重要價值。早期的現金流不但能避免還貸的利息,更重要的是它能幫助下一輩直接繞過邊租房邊攢錢的積累時期,而這一點其實帶來的差距特別大,一個在丹麥小孩如果在十八歲就獲得了二十五萬現金,那麼刨除各種加薪和通脹進行特別粗暴的計算,四十歲時他手裡會有價值七十萬的房產以及五十六萬左右的現金。

而另一個沒有獲得任何資助的丹麥小孩,從事同樣工作到四十歲,手裡只有不到十萬的現金,同時七十萬的房子還欠著銀行三十萬的貸款,兩者的資產差距達到七十萬以上,是起始資金的三倍。這還不算前者房屋的增值,以及可用現金流從事投資的收益,放在現實裡差距基本遠超一百萬。要知道這是在丹麥,一個接近四十年通貨膨脹穩定在4%以下的國家,工資和房價都已經有十多年沒有大的變動了。放在中國,由於巨大的資產增值速度,2000年左右拿了父母五萬現金走上社會的的七零後幸運兒,好多已經比白手起家的同齡人多出五六百萬資產了。

國外的普通人為什麼看起來總是這麼窮?

這就是歐美很多人看起來這麼窮的根本原因。也是為什麼我們經常能聽到他們買不起IphoneX,拿不出一萬人民幣的現金,以及平均買房年齡高達三十七歲——因為他們的起點比中國許多幸運的年青人要低得多。當下中國八零後的輕奢生活,有很大一部分都來自在上一輩的無私付出。

當老外在五十歲後大呼終於經濟自由,開始攢錢買遊艇跑車的時候,我們的父母可能正在用自己四位數的退休工資為我們買菜做飯,順便還要接送孫輩,打掃衛生,幹著在國外三四萬才能僱來的全職保育員的工作。當老外六十歲和老伴一起環遊世界,或者每年花十幾萬裝修擴建自家住宅的時候,我們的父母可能還在想著給孫子攢錢,一邊三餐喝著稀粥,一邊拿著老人機和我們掐著分鐘打電話,電話裡說,別買了,別買了,我們什麼都不缺。

這種事跡委實感人,雖然並不只有正面的效益。比如這種傳統會大大增加養育下一代的成本,很可能會導致中國出現比日本還要糟糕的老齡社會,同時家族綁定的模式大大加快了階級的形成。很多時候,挫敗感不是來自於和王思聰們的比較,而是同班同學在恰到好處的時候多了幾十萬,數年後他生活蒸蒸日上,而你卻似乎今生註定漂泊。但無論如何,這肯定不是老人們的錯。他們只是想讓自己的後代不要再經歷那種苦日子,而他們自己,今生錯過了,那就錯過了。

北上廣無數小確幸甚至頗有些優越感的年輕人背後,站著一群行動緩慢而意志堅定的老人。他們不怎麼花時間上網,更不會看到國外的白髮人開著陸虎住著別墅就到處發帖抱怨——這是一個委屈埋沒了自己,只求讓子孫後代能脫穎而出的群體,而他們的數量可能驚人的龐大。也正是因為他們的蒼白,讓中國的現實看起來似乎只充滿了奇蹟般的成就。

生活的本質其實佈滿了痛苦與挫折。如果你覺得歲月靜好,那只是因為,有人在背後,默默付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