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員工的薪酬居然是這麼定的,從未被超越,誰人敢模仿?

我們這兒不定薪酬,你創造的用戶價值有多少,你就可以拿多少薪酬。如果你沒有創造用戶價值,你就必須離開,這與現在大多數的模式是完全不一樣的。"

這是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5月16日在天津舉行的世界智能大會上演講時所說。

海爾員工的薪酬居然是這麼定的,從未被超越,誰人敢模仿?

這就是海爾獨創的"人單合一"的管理模式。

"人"就是員工,"單"不是狹義的定單,而是用戶的需求,把員工和用戶的需求融合在一起。

融合的方法就是員工通過創造用戶的價值,體現自身價值。如果不能創造用戶的價值,"走好,不送!"

海爾員工的薪酬居然是這麼定的,從未被超越,誰人敢模仿?

海爾的"人單合一"管理模式從2005年開始推行到今天十幾年了,這個體系中最重要的是對組織的顛覆和薪酬的顛覆。(知道他是怎麼做的,你對管理的認知也就被顛覆了。)

對於組織的顛覆,海爾把幾萬名員工中的1萬多名的中層管理者去掉,給他們兩條路:創業或離開。

沒有中層管理的企業成為創業平臺,每一個創業的小微,可以自創業、自組織、自驅動。

"你找到一個創業項目,幾個人,沒有領導,你們可以自己湊到一塊創業,前提是自驅動的,一直驅動到有風投給你投資。如果沒有風投投資,你們必須解散。"這模式和我們熟知的企業內部創業完全不在一個頻道啊,真被顛覆了。

海爾員工的薪酬居然是這麼定的,從未被超越,誰人敢模仿?

對於薪酬的顛覆,現在國際上的薪酬,主要是以人的工作能力和職位來確定。但海爾不這麼定,海爾就不定薪酬!是的,在海爾,員工創造多少用戶價值就拿多少薪酬。你要以為這是"多勞多得"的升級版就看得太淺了。多勞多得是以勞動量定酬,儘管海爾的這一模式看起來是以勞動的成果量定酬。

"人單合一"管理模式實行以來,受到全世界管理學院的關注。哈佛商學院分別於2015年和2018年做了兩個關於海爾的案例,並且深受師生歡迎。

2015年的案例是"海爾與用戶零距離"。零距離就是去中心化、去中介化、分佈式,沒有領導。

海爾員工的薪酬居然是這麼定的,從未被超越,誰人敢模仿?

2018年的案例是"海爾:一個孵化創客的中國企業"。不是出產品,我是出創客的企業,出創客就是要創造用戶的價值。"

哈佛商學院的副院長說:因為這兩個案例符合了互聯網網絡時代的下一個方向,也就是下一個時代就應該是這個商業模式。

海爾員工的薪酬居然是這麼定的,從未被超越,誰人敢模仿?

對於這個海爾已經探索了十幾年的下個時代的商業模式,儘管我還沒能完全消化,但它已經完全顛覆了我對管理模式的認知,正如2014年8月23日,張瑞敏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20週年校慶系列活動之大師課堂"(青島)上指出:

互聯網帶來的"零距離"將以企業為中心顛覆為以用戶為中心,使大規模製造變成大規模定製,這是對科學管理原理的顛覆;

海爾員工的薪酬居然是這麼定的,從未被超越,誰人敢模仿?

互聯網帶來的"去中心化"把員工的領導從過去的上級變成了用戶,這是對科層制的顛覆;

互聯網帶來的"分佈式"意味著資源不侷限於企業內部而是來自全球,"世界就是我的研發部"(唐·泰普斯科特《維基經濟學》)這是對企業內部職能再平衡的顛覆。

注:

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韋伯的層級官僚制組織理論(科層制)、法約爾的一般管理理論(五大管理職能)都建立在分工理論的基礎上。

海爾員工的薪酬居然是這麼定的,從未被超越,誰人敢模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