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漲一跌就踏平了競爭對手,並套牢了原料供應商,真的假的?

這是火車上聽來的故事,咋聽有點扯淡,細思後雖然覺得有點戲劇化,但不是不可能。

故事1:

某大型食品加工企業(簡稱A企業)通過向當地農戶採購農產品作原料,生產一系列的兒童食品,收益頗豐。

這也引得當地很多小食品廠甚至作坊都生產同類產品,不僅影響了A企業的產品銷量,而且把原料(農產品)價格從0.4元抬升到0.6元,增加了產品的成本,於是A企業出手了。

一漲一跌就踏平了競爭對手,並套牢了原料供應商,真的假的?

首先A企業在囤積了一定的原料後開始有意拉高價格,在他的刺激下,當地某原料的行情連續飆升2年,從0.6元漲到近2元。其實在整個行情中,A企業是"雷聲大雨點小",採購量不但不比往年高,而且有所下降。他只是在關鍵時刻出手,對價格上漲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但價格是真的漲起來了,競爭對手的結果就是那些小作坊最先完蛋,那些小食品廠有的完蛋、有的轉產、有的苦苦掙扎。

一漲一跌就踏平了競爭對手,並套牢了原料供應商,真的假的?

而農戶呢,因為被這價格吸引,加大投入提高產能供應(擴大種植規模),當地好多地方都自稱某某之鄉,因為他們主要種這個。

很明顯,現在原料是遠遠的供過於求了,原料價格開始下跌。

時機成熟,A企業先是繼續減少採購量,並且降低採購頻率。原料市場一路下滑,田間的大量原料無人問津。

一漲一跌就踏平了競爭對手,並套牢了原料供應商,真的假的?

當地官方出面請求A企業幫助渡過難關,於是A企業出手救市,低價採購優質原料,並和農戶簽訂長期供銷合同,不僅使原料價格迴歸合理水平,而且使原料品質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故事2:

故事1中的小食品廠甚至作坊在行情最好的時候都做到了相當的規模,他們用的生產設備基本上都是當地那兩三家小機械廠仿製的。

一漲一跌就踏平了競爭對手,並套牢了原料供應商,真的假的?

這種仿製相當的粗暴:就是把市場上某品牌的設備拆解、畫圖、再製造,完全的克隆。

產品被克隆的某企業(簡稱B企業)對這幾家小廠的行為早已察覺,並很快掌握了大量的證據,但他並沒有急著維權(設備中包含很多專利),而是繼續收集證據,等到當地這類小食品加工業過飽和時才出手。

一漲一跌就踏平了競爭對手,並套牢了原料供應商,真的假的?

故事講完了,這故事本身的真假我不好斷言,但暴露出的幾個問題確實存在:

1, 看到某產品能掙錢,大家一擁而上,其實遊戲者都清楚,這樣搞除了莊家誰都玩不久,但都想進來撈一把,可撈到一把後你還捨得走嗎?不懂止盈就不能玩這遊戲!

2, 大量新人一窩蜂的擠進某行業,給行業帶來負面衝擊的同時也在促使該行業重新洗牌,長遠看有利於行業的健康發展,而付出代價最多的卻是那些衝動入市的散戶。

3, 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長期用別人的成果賺錢還掩耳盜鈴以為別人不知道,別人不是不計較,而是拿你當免費勞力用,你賺不到錢他怎麼收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