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揮淚大裁員背後,四個不得不知的真相

馬斯克揮淚大裁員背後,四個不得不知的真相

站在輿論的風口浪尖上,特斯拉稍有動作就是行業目光聚集的焦點。給特斯拉帶來明星效應的CEO馬斯克在面對緊迫的財務問題時卻依然不能免俗。眼下,他正忍痛割愛對公司管理架構進行徹底重組。

6月13日,馬斯克在Twitter上正式公佈了“即將裁減9%左右員工”的重磅消息。據瞭解,目前特斯拉員工總數約為4.6萬個,9%的減員將會使4100名員工面臨離職。

馬斯克在致公司內部郵件中的態度顯得糾結又堅決:為降低生產成本和實現盈利,公司必須做出這個艱難的決定。

馬斯克揮淚大裁員背後,四個不得不知的真相

馬斯克裁員目的很明確,但細想起來卻遠不止解決產能危機這麼簡單。

作為全球汽車市場的新勢力領頭羊,馬斯克作出這個“痛苦決定”的背後是否還有其他難言之隱?新造車企業面臨的最大短板是什麼?其他造車新勢力又該如何規避前方道路上暗藏的風險?或許特斯拉會給我們帶來不少啟發。

真相一:盈利為王,快錢難賺

馬斯克在致內部員工信中寫到:”利潤顯然不是特斯拉裁員的動機,但特斯拉需要降低成本並賺錢。”

顯然,憑藉一張年年虧空的成績單,要完成特斯拉“加速世界向可持續、清潔能源轉型“的使命似乎不太可能。如今,擺在眼前的財政壓力卻讓馬斯克感受到“不為利潤折腰”的“啪啪”打臉。

馬斯克揮淚大裁員背後,四個不得不知的真相

眾所周知,特斯拉是當之無愧的新勢力造車領先者,但連續15年虧空的事實不免會給當下火熱的新造車們潑下一盆冷水。

這真真應了前段時間吉利董事長李書福在全球汽車論壇上一席忠言:炒作是炒不出高質量發展的。實業就是實業,不是靠吹牛。話中意思很明確,不要抱著賺快錢的想法去幹實業。

汽車行業有些“拉長線、釣大魚”的屬性,當下的造車新勢力想要從傳統造車轉型的創新想法是好的,但仍需要一個正確的引導。

造車不同於可以用互聯網思維複製“一夜成名”的BAT,縱使新造車打出了拿服務和體驗賺錢的噱頭,但落到實處還需謹慎對待。

真相二:資本大潮之下,裸泳是行不通的

被外界稱之為“鋼鐵俠”的馬斯克,在資本面前也低下了高傲的頭顱。無所不能不是資本想要的答案,不管火箭上天還是列車入地,最終的利潤才是能否穩住市場的考核標準。

按照特斯拉每分鐘燒錢6500美元的速度,當務之急是緩解資金鍊捉襟見肘的窘境,才能給樹立資本市場的信心,獲取後續資本的支持。

馬斯克揮淚大裁員背後,四個不得不知的真相

無論是特斯拉還是其他新造車企業,之所以得以發展,歸根結底還是資本力量的助推。

而汽車又有高投入的行業壁壘限制,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曾對此感慨道:“以前看別人做車覺得100億太誇張了,現在自己跳進去才知道200億都不夠花。”顯然,新造車企業想要發展必須依靠大量融資。

馬斯克揮淚大裁員背後,四個不得不知的真相

新造車在資本運作下應運而生,大潮湧現之下,新造車必須由一開始的“裸泳”到“學會游泳”。

融資到了一定階段,是否要考慮拿出一定的市場表現來回饋資本?吃下大量資金是否能消化的了?新造車是否會受資本的反作用力制約淪落成摩拜“賣身”美團的境地?當下,如何平衡資本和自身盈虧才是入局新造車的關鍵所在。

真相三:生產製造離不開“技術”這顆螺絲釘

馬斯克在公佈裁員消息之後,向公眾表露:“裁員涉及的幾乎都是帶薪職位,不包括生產崗位,所以不會影響未來幾個月裡實現Model 3的生產目標”。 這意味著很多管理層將面臨被裁,但並不包括一線工人。

馬斯克揮淚大裁員背後,四個不得不知的真相

顯然,雖然馬斯克發動了史上最大規模裁員,但裁掉的是市場、營銷等部門人員,生產製造體系沒有動。這樣的做法也為其他新造車們敲醒了警鐘。

在新造車圈子裡,最缺乏的就是技術型人才,相比成熟的技術打法他們似乎更喜歡動輒8000萬的發佈會來撐場面。而汽車製造是高達幾萬個零件的長產業鏈,生產製造無疑成為剛從互聯網轉型過來的新勢力所面臨的最大短板。

實現量產交付是新造車佔領汽車市場的最終目的,賣車最終還是要靠產品說話。

標榜著“注重客戶體驗”的蔚來汽車在成立之初曾從行業內召集諸多營銷大拿,但臨近量產之際,還是挖來沃爾沃的技術大咖沈峰來為其操盤製造大業。

對於所有新造車來說,靠吆喝賣不動車,拿出過硬的產品才更為重要。

真相四:注重團隊凝聚力才能迎來遠方

特斯拉本次裁員是企業掌握主動權下的架構調整,而此前,特斯拉也不乏被動境遇下的大規模人事變動。除了2017年近17名高管相繼離職後,2018年5月特斯拉又相繼失去兩名新能源部門重要高管,這對特斯拉來說無疑是巨大的人才損失。

馬斯克揮淚大裁員背後,四個不得不知的真相

就在特斯拉麵臨嚴峻的管理架構重組之際,如火如荼的造車新勢力在一批熱錢的推動下卻引來大批人士加盟,一如初創時期的特斯拉。

但創業並非想象中那麼簡單,在手握資本和職權的同時,保持心態平穩顯得尤為重要。即便新造車能帶來高額回報,但風險也與之同生共存,既然選擇入局新勢力,就要做好全力以赴的準備。

而對於新造車企而言,如何以創業初心留住精尖人才,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才是企業的變革生存之道。

特斯拉走過的坑歷歷在目,新造車們還需謹慎穿行。至於能否憑藉前車之鑑合理規避風險,或許會成為我們對其最大的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