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甲一方的澤州善獲村——從兩件老物件說起

富甲一方的澤州善獲村——從兩件老物件說起

近年來,中國傳統村落澤州縣高都鎮善獲村不斷有歷史新發現。前幾年發現70多年前的13本澤州秧歌劇本、清代的兄弟結義帖,2017年又先後發現一枚明清時期的商業印信和一本清光緒四年(1878)經商老賬本,揭開了古老商業村的神秘面紗。

富甲一方的澤州善獲村——從兩件老物件說起

商業印信印面

這枚商業印信為天然牛角製作。印面寬4.9釐米,高3.6釐米,厚4釐米。印面正文刻有唐太宗李世民的《百字箴言》,緊接《百字箴言》的後面還有這樣一段文字:“此票本店對號取發,倘有假票誤收不認。預白。”印面左右兩邊還刻有主人的姓名“楊允鼎”和商號名“號純記”。這枚印信刻制細膩精美,無論其大小、質地、內容都不同一般,是澤州商業史上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富甲一方的澤州善獲村——從兩件老物件說起

老賬本封面

而老賬本,則是一家商號在清光緒五年(1879)至七年間的商業往來賬目,封面上寫著“存欠老賬”四字,距今有130多年曆史。老賬本記載了當時與該商家有業務往來的天興合、信誠義、西一字、順義坊、合義堂、大順慶、信誠義、義合昌、雙源堂九個商號。交易商品除了日用的油、鹽、醬、醋、江米、紅糖、布匹、黃表、旱菸等,還有澤州特產皮金、鐵鍋、剪刀,銀錢借取記錄。賬簿中還有兩處寫著“包頭二部”,或表明該商號在內蒙古包頭還開有二部。

富甲一方的澤州善獲村——從兩件老物件說起

老賬本中的一頁

為了搞清這兩件商業老物件的來龍去脈,以及其背後隱藏的信息,筆者專程到善獲村進行採訪。

據村民們講,清末民初時期,善獲村至少有一半的人在外經商,年輕人差不多都做生意,當夥計的也不少。主要經商地在湖北老河口,安徽亳州、宿州、泗縣、界首、靈璧,河南周口,內蒙古包頭等。主要做糧食、油料、鹽業、典當、食品、絲綢、布匹等生意。村裡過去曾有當鋪、鹽店、香坊,還有抽絲、織布各種生意。

富甲一方的澤州善獲村——從兩件老物件說起

說起祖輩經商的事,村民們總有講不完的故事。村委會主任程光緒說,他的老爺爺,也就是他爸爸的爺爺,名叫程寶孩,當年在湖北老河口就有三家生意。他記得小的時候,大門、堂屋門上都掛有很大的匾額,其中有一塊大匾,上面寫的是“光明磊落”。

60多歲的秦龍付先生講,他奶奶和他講過,他大爺爺是做掛麵生意的,他的親爺爺排行第二,專做油炸食品。

住在八卦院的程志貴說,他的老爺爺在高都鎮上還開有藥店、診所。

富甲一方的澤州善獲村——從兩件老物件說起

八卦院

說到高都鎮,程光緒又專門回家拿出他複印的一張紙契,證明直到人民公社時期,善獲村在高都鎮上還有街面房,後來賣給了高都某大隊。契約上寫著交易的有書房一處、市房門面房三間,還有後院、客房等。

大家說,善獲村當時生意做得最大的當屬“首家”。之所以稱之為“首家”,就是因為在善獲村生意人中首屈一指。“首家”是善獲村程氏第九門,在安徽靈璧縣一帶做生意,主要做糟房、雜貨生意。現在村裡年齡最大的一位87歲的老奶奶,孃家是桃園村人,因上輩人同在靈璧做生意,而嫁到了善獲村“首家”。

退休幹部程紹仁先生講,小時候聽他大娘說過,善獲村人稱“小北京”,方圓十里八鄉,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每當到了臘月快過年的時候,首家運貨物、馱金銀財寶的騾馬就由西街排到東街,從西閣外一直排到羅門口,有二里多地,非常壯觀。

富甲一方的澤州善獲村——從兩件老物件說起

我們來到曾經的“首家”院內,見到一棵北方少有的皂角樹,胸徑在40公分左右。村人介紹說,現在這棵樹是上世紀60年代砍了以後又長出來的。原來的樹比現在粗大得多,需要兩人合抱。早先是“首家”在南方經商坐船帶回來的。程晚瓜補充說,“首家”後人在高都還開有燒餅店,前幾年其後人還保存有刻著“晉邑高都燒餅”字樣的標牌。

善獲人經商最輝煌的時期,大約在清代中期。善獲村現有的五座八卦院中,有三座建於乾隆年間、兩座建於嘉慶年間,這些建築是善獲村商業最為輝煌時期的產物。一些宅院、房屋的內部還藏有多處鮮為人知的暗道機關。從那挺拔的高牆、粗壯的樑架、花樣繁多的門窗以及各類雕飾細巧的木雕、石雕和磚雕中,都可看到當年輝煌的印記。村裡至今相傳善獲為“一嶺三座廟,九缸十八窖,藏的都是金銀財寶”。

富甲一方的澤州善獲村——從兩件老物件說起

村人介紹說,最西邊的八卦院住的程天錫的爺爺程玉喜,曾在湖北老河口經營榨油和糟坊生意,而且生意做得比較大,人稱“二東家”,活著的時候,每天都要喝二兩小酒。

今年85歲的程建民老先生也說,他的爺爺程紹章早年在安徽宿縣一帶做雜貨生意。他們一家過去住的也是八卦院,土改時八卦院被分給了別的家戶。他至今仔細保存著爺爺留下來的古籍:《康熙字典》《算法統宗大全》《十三韻》等,其中的一本書上,還記著爺爺當年經商的字號“晉興和”商號。

富甲一方的澤州善獲村——從兩件老物件說起

還有一家八卦院,過去居住著的是一戶鹽商,人稱“鹽圪垃”。還曾為村子裡的戲班捐助戲服。

至今還有一些村民家裡保存著祖上留下來的清代碗、碟、盤等日用品。有的上面清晰地留有“大清嘉慶年制”等字樣。村中的一些地名也留著當年商業的印跡。一處地名叫“酒館坡”,過去曾經開過酒館。還有鹽店院、當鋪墳等等。

富甲一方的澤州善獲村——從兩件老物件說起

有的人家因長年在外做生意,就在經商所在地定居下來。村民講,有一個叫程紹陸的,小名叫古守,在湖北老河口經商,一家人就落在了那裡。村民程永發的二爺爺,在河南永城做生意,也落戶在當地。還有一個叫程紹武的在河南做生意,前幾年到善獲村尋祖,在這裡找到了根,每年清明都回來祭祖。

在外經商的善獲村人,信奉關公,崇尚一個“義”字。村南頭西倉衚衕閣供奉的關老爺,據說就是在河南做生意請回來的。村裡還建有關帝廟,清雍正和道光年間均曾重修。其中有一塊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重修關帝廟碑記,記載的捐資商號達130餘家,據說這些商號大多是本村在外經商的商號。前些年發現的善獲村“結義帖”也是善獲村人講究義氣,效仿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行為。

富甲一方的澤州善獲村——從兩件老物件說起

善獲村結義帖

經商發家的善獲村人,富而不驕,樂善好施。程光緒領我們在一村民家中看了一塊巨大的牌匾。這是在插花樓院西北小屋發現的。長達1.82米,寬0.8米。曾長期被當作床板使用。上款為“振齋老社長倡善勤勞”,下款為“同事夥友頓首拜贈”,中間匾文四個大字“急公尚義”。這是善獲人善行義舉的一個重要見證。

富甲一方的澤州善獲村——從兩件老物件說起

村人講,歷史上村裡的大戶人家都樂善好施,每逢災荒年月,就支起大鍋煮粥,村裡凡是無米為炊的,都可前去就餐,度過饑荒。平日裡這家幾升,那家幾合,也是有求必應。在高都鎮漳東村龍樹廟和城區北石店鎮臨澤村海潮庵的碑記上,也都留下善獲村人捐資的記錄。

富甲一方的澤州善獲村——從兩件老物件說起

一枚古代商業印信,一本古老的商業賬本,引導著我們走進善獲村。這次採訪,雖沒有弄清這枚古代商業印信的具體年代,也沒有弄清老賬本屬於哪個商家,但卻意外發現,善獲村在清代和民國時期,竟然是一個全民經商、富甲一方的商業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