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海正大廣場到K11,十年之後他再創商業經

W

inshang

引言

李震,曾經跟商業最不沾邊的人,卻在不同程度參與了上海正大廣場、上海K11、寶龍等膾炙人口的商業項目。他是一個文藝中年,但擁有一顆“鬧革命”的炙熱之心。

从上海正大广场到K11,十年之后他再创商业经

來源 | 贏商網(ID:winshang)

作者 | 王境涵

1990年~2000年,這十年是中國百貨商業發展變化最快的時期,也是百貨商業從深陷困境到全面轉型的歷史階段。1996年大學畢業的李震,正目睹了這十年中國商業的變化。

上海正大廣場既是李震進入商業領域的敲門磚,也是墊腳石,把他的生命時針轉向了商業地產,在從事商業地產的這十幾年中,李震大浪淘沙,始見真金。

他改變了上海正大廣場“鬼城”的命運,他的大膽創想,讓正大廣場創下了從每天不足1萬客流,突破到了10萬/天客流量,最高客流量達到20萬/天的好成績。而上海K11的成功神話,則是他三十而立的成人禮,完成了他人文藝術商業的願望,並打造至今都無法超越的商業地產團隊。

从上海正大广场到K11,十年之后他再创商业经

在李震的商業命途中,他堅定,自己不做商業內容的搬運工,而是一個創造者。

01

“最不懂”商業地產的人用三個月改變了“商業”

“我們想找一個沒有從事過商業,但對Marketing又懂的人,給你三個月時間,三個月之後決定你的去留。”這是2004年上海正大廣場高層(以下稱正大廣場)對時任市場部經理的李震說的話。那時候已是正大廣場在上海陸家嘴金融中心營業的第三個年頭,店鋪空置率超過40%,每天的客流量不足1萬人次,似乎正大廣場“高端奢侈品”的定位以慘敗告終。

在換了多個專業團隊後,正大廣場決定背水一戰,想從非商業思維進行突破,機緣巧合,李震就“撞”上這個機會。

“門口都擠滿人啦,還有黃牛在倒票,我們開門吧!”保安朝著對講機喊的這句話證明了李震這個看似不懂商業的人,拿著26萬元的預算,在這三個月裡利用一場營銷活動完成了正大廣場的“背水一戰”。

讓人出乎意料,他在正大廣場9樓3000平米的場地裡,打造了一個室內兒童嘉年華活動,包含了兒童劇、各種親子游樂設施、表演等等。“6萬客流”、“黃牛倒票”便是他在正大廣場9樓舉辦兒童嘉年華活動的現場。

“雖然陸家嘴是金融中心,周圍是高級寫字樓,但在這裡有消費需求的白領幾乎沒有,而2004年的上海,兒童娛樂的體驗場所只在公園和少年宮,並沒有一個全家庭、全客層的一站式購物中心。於是,我希望把這一客群利用起來,讓正大廣場變成一個週末、節假日可以來玩的一個室內大型家庭娛樂購物中心。”事實證明,李震的決定是對的。

而由於兒童嘉年華活動的成功,也讓李震的理念獲得正大廣場管理層的認可,也逐步將定位於全球奢侈品的正大廣場,打造成一個面向全上海的家庭一站式購物中心,並提出了“一個兒童帶動六個大人”的家庭消費理念。這一定位的轉變讓正大廣場的銷售額和客流量頻頻創新高,並確立了在華東區,乃至中國一站式家庭型購物中心龍頭老大的地位 。

而李震也正式進入了商業地產領域,隨後,他又提出了正大廣場開通了“午間穿梭巴士”的方案,希望通過這個措施重獲陸家嘴白領客群的青睞。“午間穿梭頭巴士”的作用,就是為陸家嘴周邊的白領提供去正大廣場吃午飯的免費接送服務,並贈送相應優惠券。巴士一經面市,便得到了大量白領的關注,直至今天“午間穿梭巴士”依然在運營,併成為了陸家嘴的一道風景線。

从上海正大广场到K11,十年之后他再创商业经

在正大廣場完成這兩個成功案例後,讓並非科班出身的李震發現,想在商業界深耕下去,做出一番事業,還需要更多的專業知識和經驗,而他恰恰缺失的就是這些。於是,李震決定離開正大廣場,先後轉身進入摩根斯坦利和世邦魏理仕工作,這兩個工作經歷,讓他完全跳出了純粹的市場策劃視角,從而變成了一個從招商、定位、工程物業到後期市場推廣、運營等全鏈條的商業複合型人才。

02

商業地產有千萬種玩法

他只堅持“一種”

上天永遠眷顧有準備的人。2011年,李震與上海K11結緣。

“2011年,國內的購物中心已經發展很成熟,體量也足夠大,玩法也很多,但當時被推崇的是以萬達為首的訂單式商業地產。當我面對K11與眾不同的體驗模式和商業內容時,再一次燃起了我投身於商業地產這一領域的慾望。”

加入K11的初創團隊後,李震擔任南中國區的助理總經理,兼上海SIC,參與從項目定位、招商、營運推廣、物業等環節。在他看來,上海K11做到了“做商業,除了盈利,還有情懷”這一大家都無法平衡的問題,這也成就了李震在商業地產的另一個高峰。直至今天,上海K11每月的客流量突破100萬+,銷售額屢創新高,其中會員銷售佔比高達60%

為此,他提出了商業地產的“五感體驗”,從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打造購物中心360°全方位的生態經濟環境。而K11也是從這五感來精細分析每一位消費者的行為習慣,以及購物喜好。“當然,上海K11開業到現在能成為中國商業地產標杆,是離不開它堅持藝術、人文、自然的商業核心價值觀念,包括它的藝術展覽、市場推廣、品牌進駐等等,都與當今其他購物中心截然不同。我也堅信,未來的商業地產一定是以‘體驗式’為主流發展的商業模式。”

从上海正大广场到K11,十年之后他再创商业经

或許他在K11的使命已完成,寶龍商業集團便是他K11之後的下一個老東家,他以寶龍商業集團副總經理的職位開始新的商業之路,這也是他人生中進入的第一個民營企業,在寶龍的三年中,除了感知商業地產更多的專業知識和經驗以外,更多的是讓他開始反思中國商業地產的發展痛點和瓶頸,他不停地問自己“為什麼中國商業發展至今,會進入到同質化,諸侯割據的狀態?”

帶著這一困局,2016年年底,李震離開寶龍,又拒絕了多家知名地產拋出的橄欖枝,決定出國,他想在國外的成功案例中尋找答案,於是從日本到澳洲,他考察了數十個項目,他發現,國外的商業,特別是日本的商業之所以成功,正得益於他們將商業做到了極致,從定位、裝修、品牌、推廣等等,這一系列的“極致”是目前中國很少有人能堅持的。

從2004年的正大廣場,到2018年的今天,回想起來,李震把自己的青春和生活都獻給了商業地產,而其他商業地產人又何嘗不是呢?

如今,帶著曾經的困局和已經破解了答案的李震卻想上岸,上岸並不是脫下商業地產的盔甲,從此說再見,而是回到岸上,俯瞰這無邊際的商業地產,告訴自己:關於商業,雖然玩法很多,但我要走出內容搬運工的怪圈,只做內容的創造者。

03

十三年的商業專注四十而不惑 再次幹番大事業

2017年,李震創立的當代商置應運而生,它是一個設立了主力店品牌孵化基金,並以項目定位、業態規劃、商業運營、品牌管理、主題街區等核心內容具有商業地產賦能的公司。

从上海正大广场到K11,十年之后他再创商业经

比如:

  • 以IP類為主的相關延伸業態和品牌,孵化的蛋黃哥餐廳、hellokitty餐廳、兔斯基咖啡館、哆啦A夢的早教學堂等;

  • 簽定了時代華納旗下樂園在中國的運營權,並與法拉利CLUB合作規劃了法拉利生活藝術中心,針對法拉利的愛好者和高端會員的一站式服務,產品線有法拉利餐廳、咖啡館、法拉利電競館、藝術館以及法拉利衍生品售賣等等。

  • 開創了奢侈品的買手店,集合了全球100多個重奢、輕奢的設計師品牌,打造一個帶有主題文化元素的奢侈品買手店等等。

而當李震有了這些自主的資源後,他堅信組建一個完整的購物中心,完全遊刃有餘:“一年之內,當代商置還會創造一個面積在3~5萬平米

以兒童為主力客群的家庭精品購物中心,商場裡的品牌內容60%以上都是我們自己提供。”

如今,42歲的李震,經歷了許多疑惑、彷徨、振奮、欣喜、激情、成功之後,給他更多的是沉思和穩重,就像他所說的:做商業要有情懷,有了情懷就必定賦予無限激情。

在李震看來,在四十之年,當代商置是他人生中再一次輝煌的時期,也是為中國的商業再一次做貢獻和注入新血脈的時期。

从上海正大广场到K11,十年之后他再创商业经


分享到:


相關文章: